第三节 颈椎病的诊断
一、颈型颈椎病
(一)临床特点
主要为颈、肩及枕部疼痛,并伴有相应的压痛点及颈部呈僵直状。
(二)影像学改变
X线片上显示颈椎曲度改变,颈椎侧位动力位片上可显示椎体间关节不稳、松动及椎体后缘阶梯形改变;MRI成像显示椎间盘变性或后突征象。
(三)除外其他疾患
主要是除外颈部扭伤、肩关节周围炎、风湿性肌纤维组织炎、神经衰弱及其他非因颈椎间盘退变所致之颈、肩部疼痛。
二、神经根型颈椎病
(一)具有较典型的根性症状
包括麻木及疼痛等,且其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
(二)压颈试验与臂丛牵拉试验
多为阳性,痛点封闭无显效,但诊断明确者不需做此试验。
(三)影像学检查
X线平片可显示颈椎曲度改变、椎节不稳及骨刺形成等异常,MRI成像技术可清晰地显示局部的病理解剖状态,包括髓核的突出与脱出,脊神经根受累的部位与程度等。
(四)一致性
临床表现与影像学上的异常所见在节段上一致。
(五)鉴别诊断
应除外颈椎骨骼实质性病变(结核、肿瘤等)、胸腔出口综合征、腕管症候群、尺神经、桡神经和正中神经损伤、肩关节周围炎、网球肘及肱二头肌腱鞘炎等以上肢疼痛为主的疾患。
三、脊髓型颈椎病
(一)分型
临床上具有脊髓受压表现分为中央型、周围型及中央血管型。三者又可分为轻、中、重三度。
(二)影像学检查
可显示椎管矢状径狭窄、椎节不稳(梯形变)、骨质增生(骨刺形成)、硬膜囊受压征及脊髓信号异常等各种影像学所见。
(三)鉴别诊断
其他疾患包括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脊髓空洞症、颅底凹陷症、多发性神经炎、脊髓肿瘤、继发性粘连性脊蛛网膜炎、共济失调症及多发性硬化症等。两种以上疾患共存者,更应注意,临床上常可发现。
(四)其他
可酌情选择脑脊液穿刺、肌电图及诱发电位等检查来协助诊断及鉴别诊断。
四、交感型—椎动脉型颈椎病
1.有椎—基底动脉缺血症候群(以眩晕为主)和(或)曾有猝倒病史者。
2.旋颈诱发试验阳性。
3.X线片显示椎体间关节失稳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
4.一般均有较明显之交感神经症状。
5.除外眼源性和耳源性眩晕。
6.除外椎动脉第1段(进入C6横突孔以前之椎动脉)受压所引起的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7.除外神经官能症与颅内肿瘤等。
8.本病确诊,尤其是手术前定位,应根据MRA、DSA或椎动脉造影;椎动脉血流图及脑血流图仅有参考价值,不宜作为诊断依据。
五、食管压迫型颈椎病
(一)吞咽困难
早期惧怕吞咽较干燥之食物。颈前屈时症状较轻,仰伸时加重。
(二)影像学检查
包括X线平片及钡剂检查等,均可显示椎节前方有骨赘形成,并压迫食管引起痉挛与狭窄征,必要时可行MRI等检查。
(三)应除外其他疾患
重点排除食管癌、贲门痉挛、胃十二指肠溃疡、癔症和食管憩室等疾患,必要时可采用MRI或纤维食管镜检查,但后者在实施中应注意:在有骨刺情况下,此种检查有发生食管穿孔的危险;在纤维食管镜插入过程中颈部不宜过伸,以防引起脊髓过伸性损伤。
六、混合型颈椎病
(一)一般特点
视原发各型之组合不同,症状与体征有明显的差异,此型症状复杂,故诊断及鉴别诊断常感困难。就是在各型之间,亦需从病理上搞清前后顺序,主次有分,这样方可减轻治疗上的复杂性,按轻重缓急依序处理。治疗措施需全面考虑,以防顾此失彼,尤应注意此组患者年龄多较大,全身状态欠佳,任何粗暴操作及手术更易发生意外和并发症。本型之预后一般较单一型者为差。
(二)本型大多由以下两型或多型组成
按其发生率排列顺序如下。
1.颈型+神经根型:最为多见,约占本型48%。
2.颈型+椎动脉型:次多见,约占25%。
3.颈型+根型+椎动脉型:约占12%。
4.根型+脊髓型:约占6%。
5.脊髓型+椎动脉型:约占4%。
6.脊髓型+食管型:约占2%。
7.其他类型组合:约占3%。
(三)年龄结构
以年轻组与老年组为多见,前者主要因为颈椎椎节不稳,以致在引起颈椎局部遭受刺激与压力的同时,相邻的钩椎关节亦出现不稳,脊神经根和椎动脉遭受激惹而同时出现二组或三组症状。老年组则主要由于椎节局部骨质广泛增生,以致使多处组织受侵犯所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