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黄子片干预技术效果与糖尿病文化
摘要:人们对糖尿病的理解,包含了对生活的管理,对疾病控制的期望,以及对疾病康复结果的评价。这些是糖尿病文化。糖尿病文化不仅影响到桑黄子片技术的评价,也影响到了相关技术的执行。
关键词:糖尿病,血糖,糖尿病并发症,文化
桑黄子片干预技术对糖尿病眼病、肾病、神经及血管病变的效果曾在《食物训练与糖尿病康复》中涉及[1]。在分析各种临床问题时,也多次列举过相关康复病例。但对各种情况下桑黄子片可能带来的心理问题,则与糖尿病文化有关。
一、桑黄子片的效力、心理冲突和满意度
1.刚发现高血糖,无明显体征,未使用任何标有降糖作用的产品
(1)康复可能最高。原因:身体无长期糖尿病下的适应性改变。(2)心理抵触最大。原因:经常恐惧血糖良性升高,如同恐惧疲劳而拒绝运动,这使身体无缘重新学会掌控血糖。(3)满意几率最低。原因:很多急于降糖的患者会放弃桑黄子片干预技术。
2.发现血糖后,使用胰岛素、降糖药或降糖保健品,无并发症
(1)康复可能较高。原因:身体无长期糖尿病下的组织和器官损害。(2)心理抵触较大。原因:如上,经常恐惧血糖良性升高。(3)满意几率提高。原因:长时间激素不平衡带来身体不适、体力下降等问题,会通过桑黄子片技术迅速改善。
3.并发症出现,但尚未进入病危状态
(1)康复可能存在。原因:桑黄子片对代谢能力的训练,会导致病症迅速好转。(2)心理抵触很小。原因:患者开始关注生命质量,桑黄子的优越性可以迅速验证。(3)满意几率较高。原因:患者不再坚持错误的降糖方式,而转入对健康水平的关注。
4.病危状态
(1)康复可能极小。原因:诸如肾功能完全衰竭、肢端干枯坏死、完全失明等严重问题,尚无力解决。(2)无心理抵触。原因:已经对原有控制方式彻底绝望。(3)满意几率最高。原因:活下去已经成为患者第一需要。
由于健康的人也会发生高血糖应激,所以无法保证这些血糖平稳的Ⅱ型糖尿病不再出现血糖升高。持质疑态度的专业人员也因此会不承认患者非控制下血糖长期平稳就是被治愈。鉴于这种情况,在糖尿病文化改变之前,不宜使用痊愈作为评价目标,更不宜谈治愈率。
二、重症并发症的效果分析
一些眼睛仅有光感的患者,他们在接受桑黄子片技术干预之后,迅速恢复视力。专业人士怀疑这种精彩病例究竟占有多大比重。2008年初作的一次抽样调查结果[2]:
这个调查的缺陷包括:(1)不是独立使用桑黄子片,而是在维持原有降糖药物,采用桑黄子片、谷物保护和运动刺激综合干预;(2)样本数量不大,调查时间也仅仅三个月;(4)样本中不包括濒临死亡的危重患者。
三个月内眼病好转率78.4%,末梢神经炎98%。这提示这种技术对各种微血管病变的效果显著。调查的另一个收获是,并发症越重患者满意度越高。轻症患者更关注血糖。而重症并发症患者更关心器官损害和生命的存亡。需要指出的是,并发症越重,也就越难以恢复。患者满意度高,并不是康复率的提高。
三、10年病史Ⅰ型糖尿病一例的意义
一例10年病史Ⅰ型糖尿病患儿1993年出生,1998年被诊断为Ⅰ型糖尿病。到2008年出现严重视网膜病变、下肢循环障碍,休学。15岁的少女未出现第二性征,身高体重都处于10左右水平。2008年6月3日开始接受桑黄子技术干预。2009年2月出现月经。2009年3月测试,身高增长4公分,早已重新上学,摆脱胰岛素依赖[3]。
事实上,当指导让患儿停掉胰岛素的时候却遇到了糖尿病文化障碍。最初的一次做出停胰岛素嘱咐是因为:作为一个体重50公斤的人,每天6、7个单位胰岛素已经构不成胰岛素依赖。但是,因为某大学附属医院医生已经明确告知胰岛素就是孩子的生命。所以监护人坚持使用胰岛素。在明确患儿血糖平稳、身体健康之后,再次告知患儿应该停掉胰岛素。孩子开始停掉胰岛素。但是,患儿的监护人坚持为她测量血糖。即使血糖正常波动,也立即注射一点胰岛素。事实上,间断的、偶然的胰岛素使用也是错误的,不合理的,没必要的。最后,患儿在严厉要求下停止使用胰岛素。半年来正常军训、正常学习、血糖正常。
在Ⅰ型糖尿病发现以来,数以百万的儿童都在使用同一种方法,无一走向健康。这些患儿全部走向并发症,甚至发育迟缓和夭折。在这种情况下,专业人士指责桑黄子片技术样本太小是不正确的。桑黄子技术效果公开后,让人发现糖尿病患儿继续无望的治疗方式也不人道。其实,因为现代医学对大量疾病都无法像物理学研究那样给出严格逻辑的论证,才不得不使用统计的方式研究问题。而不断重复同样的无效的治疗方法,也很难有科学突破。无效治疗的样本越大,人道问题就越严重。相反,首次载人飞船的成功就证明了人类飞向太空的能力,而无须大量的统计数字。虽然现在更多的患儿正在迅速康复,但意义都不能与第一例相比。
四、血糖性质区分量表与血糖控制问题
在血糖性质区分量表[4]提出之前,只能依靠单一的血糖值来决定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用量。在血糖性质区分量表提出之后,情况有了根本改变:
在血糖非良性升高的情况下,必须加强控制血糖,包括增加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在血糖良性升高的情况下,如果有明显饥饿感或虚汗,减少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用量;在血糖良性升高的情况下,如果没有明显饥饿感或虚汗,但空腹血糖12mmol/L以上,维持现有的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用量。在血糖良性升高的情况下,即使没有明显饥饿感或虚汗,但空腹血糖低于12mmol/L,可以减少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用量。在血糖良性升高的情况下,即使没有明显饥饿感或虚汗,但空腹血糖低于8.5mmol/L,必须减少胰岛素用量或口服降糖药。
无论是胰岛素还是口服降糖药,都不应突然停用,也不应肆意增加。口服降糖药可以每次减少或增加1/4用量,或者更换降糖药物,再根据情况调整。胰岛素使用,则可以每次减少或增加一个单位,再根据情况进行调整。重症血糖非良性升高,应以经治医生指导为准。
血糖性质区分量表对避免糖尿病误诊、正确评价糖尿病康复效果都具有重要意义。文化是一种持久的社会状态,但治疗效果的显著提高仍将改变目前糖尿病康复的文化。
不断重复同样的无效的治疗方法,也很难有科学突破。
【注释】
[1]聂文涛,《食物训练与糖尿病康复》,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版,第123-139页。
[2]聂文涛,《糖尿病行为医学技术指南》,《中外健康文摘》,2008年第4期。
[3]舒佳乐,《糖尿病患儿康复的背后》,《吉林日报·长春周刊》,2009年9月22日。
[4]聂文涛,《区别不同性质的高血糖及其意义》,《大家健康》2009年第7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