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组织坏死性淋巴结炎血常规数据

组织坏死性淋巴结炎血常规数据

时间:2024-05-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炎症局部组织的基本病变将炎症分为变质性炎症、渗出性炎症和增生性炎症三大类型。这类炎症由于实质细胞有广泛的变性、坏死,常出现器官的明显功能障碍。渗出性炎症多呈急性经过,在炎症中,以渗出为主的炎症最常见,且种类较多。上述各种渗出性炎症,其渗出物的成分之所以有种种不同,是由于炎症时机体的反应性、致炎因子、发病部位以及血管损伤程度不同所致。增生性炎症以组织、细胞的增生为主要特征,而变质、渗出较轻。

三、炎症的类型

根据炎症局部组织的基本病变将炎症分为变质性炎症、渗出性炎症和增生性炎症三大类型。但这种分类不是绝对的,即使同一致炎因子作用于同一患者,在不同条件下,炎症的主要病变也可以发生转化。

(一)变质性炎症

变质性炎症(alterative inflammation)以组织细胞的变性、坏死为主,而渗出和增生比较轻微。变质性炎症较常见于肝、肾、心、脑等实质性器官,多由于某些重症感染和中毒等引起,多呈急性经过。这类炎症由于实质细胞有广泛的变性、坏死,常出现器官的明显功能障碍。如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肝细胞广泛坏死,而渗出和增生病变轻微,患者常表现严重的肝功能紊乱。

(二)渗出性炎症

渗出性炎症(exudative inflammation)以炎症灶内形成大量渗出物为特征,同时伴有一定程度的变质,而增生性改变比较轻微。

渗出性炎症多呈急性经过,在炎症中,以渗出为主的炎症最常见,且种类较多。根据渗出物的主要成分和病变特点,可分为以下几类:

1.浆液性炎 浆液性炎(serous inflammation)以血清渗出为主,其中含少量白细胞及纤维蛋白。

浆液性炎好发于疏松结缔组织、黏膜、浆膜等部位。局部组织明显充血、水肿。发生于疏松结缔组织者,如被毒蛇咬伤或被蜂刺后,渗出物弥漫地浸润于组织内,局部出现明显的炎性水肿;发生于黏膜者,渗出物可排出体外,如感冒初期的流鼻涕液;发生于浆膜者,如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病变部位充血、水肿,渗出物可在浆膜腔形成积液;发生于表皮内及皮下,如二度烫伤或擦伤时,渗出物蓄积于表皮内,可形成水疱。

浆液性炎一般较轻,易于消退。但胸腔或心包腔内如有大量积液,可影响呼吸及心功能。

2.纤维蛋白性炎 纤维蛋白性炎(fibrinous inflammation)以渗出物中含有大量纤维蛋白为特征。渗出的纤维蛋白来自血浆。在HE染色切片上,纤维蛋白呈红染交织的网状、条状和颗粒状,常混有中性粒细胞和坏死组织碎片。

纤维蛋白性炎好发于黏膜、浆膜和肺,因致炎因子和发生部位的不同,病变可各有一定的特征。

(1)发生于黏膜的纤维蛋白性炎,渗出的纤维蛋白、中性粒细胞、脱落的上皮和坏死组织等混合在一起,可形成一层膜状物,覆盖在黏膜表面,称假膜,因此,黏膜的纤维蛋白性炎又称为假膜性炎。如发生于气管的假膜性炎(气管白喉),由于黏膜坏死较浅,假膜易脱落,脱落后可引起气道狭窄甚至闭塞。

(2)发生于浆膜的纤维蛋白性炎,如纤维蛋白性心包炎,由于心脏的不断搏动,使渗出物在心包脏、壁两层表面的纤维蛋白呈绒毛状,故称为“绒毛心”(cor villosum)。

(3)发生于肺的纤维蛋白性炎,多见于肺炎链球菌引起的大叶性肺炎。大叶性肺炎的红色肝样变期和灰色肝样变期,镜下均可见纤维蛋白性渗出物充满肺泡腔,并交织成网,网中有数量不等的中性粒细胞、红细胞等,使受累的肺叶实变。

纤维蛋白性炎多呈急性经过,渗出的纤维蛋白可被渗出物内的中性粒细胞释放的蛋白酶溶解液化吸收,但当纤维蛋白渗出过多,而蛋白酶相对较少时,纤维蛋白则不能被完全溶解吸收,而发生机化,可严重影响器官的功能。

3.化脓性炎 化脓性炎(purulent inflammation)以中性粒细胞大量渗出,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为特征。炎症灶内的坏死组织被中性粒细胞和坏死组织释放的蛋白酶溶解、液化的过程,称为化脓(suppuration)。形成的液状物,称为脓液(pus),为一种乳状、混浊、黏稠或稀薄的液体,主要成分为大量的中性粒细胞、溶解的坏死组织及少量渗出的液体,常含有致病菌。渗出的中性粒细胞多数已发生变性甚至坏死;这种变性、坏死的中性粒细胞即通常所称的脓细胞(pus cell)。

根据化脓性炎发生的原因和部位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脓肿(abscess) 为组织或器官内局限性化脓性炎,其主要特征是局部组织发生坏死溶解,形成充满脓液的腔。多发生于皮肤和内脏(肺、脑、肝、肾)。常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金黄色葡萄球菌能分泌凝固酶使渗出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从而阻止病原菌的蔓延,使病灶局限。同时,细菌产生大量毒素使局部组织坏死,继而大量中性粒细胞渗出并释放蛋白酶将坏死组织液化,形成含有脓液的空腔。

疖(furuncle) 是单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所发生的脓肿。疖的中心部分液化变软后,脓肿就可以穿破。

痈(carbuncle) 是多个疖的融合,在皮下脂肪和筋膜组织中形成的许多互相沟通的脓肿,必须及时切开引流,局部才能修复、愈合。

(2)蜂窝织炎(phlegmonous inflammation) 为疏松组织发生的弥漫性化脓性炎,其主要特征是炎区组织间隙有明显水肿和大量中性粒细胞弥漫浸润,原有组织不发生明显的坏死和溶解,炎症灶与周围正常组织分界不清。多发生于皮下、肌肉间及阑尾。主要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该菌能分泌透明质酸酶溶解结缔组织基质中的透明质酸,还能分泌链激酶溶解纤维蛋白,故细菌容易扩散,并易通过组织间隙和淋巴管蔓延。

(3)表面化脓和积脓 表面化脓是指发生在浆膜和黏膜的化脓性炎。其病变特点是中性粒细胞主要向黏膜或浆膜表面渗出,深部组织没有明显的炎细胞浸润。如化脓性尿道炎或化脓性支气管炎,渗出的脓液可通过尿道或气管排出体外。当这种病变发生在浆膜或胆囊、输卵管的黏膜时,脓液则在浆膜腔或胆囊、输卵管腔内蓄积,称为积脓。

4.出血性炎 当炎症灶内的血管壁损伤较重时,渗出物中含有大量红细胞,称为出血性炎(hemorrhagic inflammation)。常发生于毒性甚强的病原微生物感染,如炭疽、鼠疫、钩端螺旋体病及流行性出血热等。出血性炎常常不是一种独立的炎症类型,而与其他类型的炎症混合存在,如浆液性出血性炎、纤维蛋白性出血性炎、化脓性出血性炎等。

上述各种渗出性炎症,其渗出物的成分之所以有种种不同,是由于炎症时机体的反应性、致炎因子、发病部位以及血管损伤程度不同所致。在炎症发展过程中,可由一种渗出性炎转变为另一种渗出性炎,如浆液性炎可转化为浆液纤维蛋白性或化脓性炎;也可几种渗出性炎混合存在,如浆液纤维蛋白性、纤维蛋白性出血性炎等。

(三)增生性炎症

增生性炎症以组织、细胞的增生为主要特征,而变质、渗出较轻。增生性炎一般呈慢性经过,多属慢性炎。但也可呈急性经过,如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伤寒病等。

根据增生性炎病变的特点可分为非特异性增生性炎和肉芽肿性炎两种。

1.非特异性增生性炎 非特异性增生性炎常出现在慢性炎症,其病变特点为:①有大量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巨噬细胞增生,有慢性炎细胞浸润,也可伴有局部被覆上皮或腺上皮增生,以替代损伤的组织;②炎症灶内浸润的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单核细胞。

2.肉芽肿性炎 炎症局部以巨噬细胞及其演变的细胞增生为主,形成境界明显的结节状病灶,称为肉芽肿性炎(granulomatous inflammation),也称炎性肉芽肿。不同的病因可引起形态不同的肉芽肿,因此,可根据典型的肉芽肿形态特点做出病理诊断,如找到结核性肉芽肿的形态结构就能诊断结核病。

根据致炎因子的不同,肉芽肿大致可分为感染性肉芽肿和异物性肉芽肿两类。

(1)感染性肉芽肿 由多种不同的感染因子,如结核杆菌、伤寒杆菌、血吸虫梅毒螺旋体、真菌等引起。最常见的是结核性肉芽肿(结核结节),表现为局部组织内巨噬细胞增生,以后巨噬细胞又转变为上皮样细胞和朗汉斯巨细胞(胞体大、胞浆丰富、细胞境界清楚,核数目多,核排列在胞浆周围呈马蹄状或花环状)。结节外围有许多淋巴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生,中央可有干酪样坏死。上述细胞排列形成境界明显的小结节病灶即结核结节(图4-11)。肉芽肿能围歼病原菌,限制微生物的扩散,具有重要的防御作用。

(2)异物性肉芽肿 主要由多种异物,如滑石粉、矽尘、外科缝线、寄生虫、虫卵等引起。由于异物对局部组织的刺激,在其周围出现多少不等的巨噬细胞及其转变而成的上皮样细胞和异物巨细胞(胞体大、胞浆丰富,细胞境界不太清楚,核数目多,核位于细胞中央呈重叠排列)。由异物及其周围的上述细胞构成的小结节,称为异物性肉芽肿。

慢性炎除一般和特殊性表现形式外,有时还可以形成炎性息肉和炎性假瘤。炎性息肉多见于黏膜被覆部位,如鼻、胃肠道、宫颈等处,主要由增生的黏膜上皮、腺体、血管及大量纤维结缔组织组成,并常伴有水肿和大量慢性炎细胞浸润,肉眼观呈突出于黏膜表面的肿块状,其根部较细成蒂。炎性假瘤多见于肺和眼眶,组织炎性增生,常形成一个境界清楚的肿瘤样团块,并非真性肿瘤。

img106

图4-11 结核结节

HE染色 ×20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