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耳肌反射的反射弧

中耳肌反射的反射弧

时间:2023-05-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鼓膜张肌反射的反射弧第1、2级神经元传导径路同镫骨肌反射的反射弧,传出纤维由三叉神经运动核神经元发出,经三叉神经下颌支达中耳,支配鼓膜张肌。人的镫骨肌反射潜伏期约10ms。单侧面瘫患者,由于镫骨肌麻痹,中耳肌的保护作用丧失,因此在高强度低频噪声作用下,病侧耳出现暂时性听阈提高的程度可能会比正常侧耳明显。

2.5.2 中耳肌反射的反射弧

中耳肌的收缩是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的。其反射弧的反射中枢位于低位脑干,一般由3~4级神经元通路组成。

1.镫骨肌反射的反射弧

镫骨肌反射的反射弧分为同侧声反射弧和对侧声反射弧两条径路。

(1)同侧声反射弧:声刺激经中耳达耳蜗,耳蜗毛细胞将声刺激信号经由螺旋神经元(第1级神经元)传至耳蜗核腹核(第2级神经元)。耳蜗核腹核发出的轴突一部分经斜方体至同侧面神经运动核,一部分经斜方体至同侧上橄榄复合体的内侧核再传至同侧面神经运动核。面神经运动核的轴突形成面神经分支——镫骨肌支,支配同侧镫骨肌的收缩。

(2)对侧声反射弧:第1、2级神经元传导径路与同侧反射弧相同,在从同侧耳蜗核腹核发出的轴突中,一部分经同侧上橄榄复合体的内侧核至对侧面神经运动核,再经对侧面神经及镫骨肌支支配对侧的镫骨肌。因此,对一侧耳的声刺激可引起双侧耳的声反射。

2.鼓膜张肌反射的反射弧

鼓膜张肌反射的反射弧第1、2级神经元传导径路同镫骨肌反射的反射弧,传出纤维由三叉神经运动核神经元发出,经三叉神经下颌支达中耳,支配鼓膜张肌。

3.中耳肌反射的刺激频率与阈值

在人和动物听觉范围内,大部分频率可引起反射。最有效的频率为2000~3000Hz。引起反射的声音强度随频率而改变。在250~4000Hz正常人的镫骨肌反射阈值为70~90dBSL,即比纯音听阈高70~90dB。

4.中耳肌反射的潜伏期与收缩强度

声反射的潜伏期与刺激强度有关,强刺激引出的声反射潜伏期短,弱刺激引出的声反射潜伏期长。以肌电为反应指标,比以肌张力或中耳声阻抗的改变为指标更为准确。根据肌电反应,猫的鼓膜张肌潜伏期为6~8ms,镫骨肌则稍短些。人的镫骨肌反射潜伏期约10ms。

当一个弱的持续性声音刺激时,镫骨肌作短暂的收缩后即放松;当强声刺激时,镫骨肌持续收缩10~15s或稍长些,之后也减弱。这是一种生理性适应现象,而不是疲劳。休息片刻或改变声音的频率又可引起同等程度的收缩。收缩反应的强度:双耳同时接受声刺激时收缩反应强度最大,同侧耳接受声刺激时次之,对侧耳的刺激反应最小。

镫骨肌收缩可以增加鼓膜和听骨链的劲度,使中耳声导抗值发生变化。因此,可以通过记录声导抗的变化,了解声刺激引起的镫骨肌反射性收缩活动,从而对中耳及镫骨肌声反射通路上的各种病变作出诊断、鉴别。

正常人对500~1000Hz持续强音所引起的镫骨肌反射,在刺激开始后的10s内,收缩强度无明显衰减。在蜗后性病变的耳聋患者中,因有病理性适应现象,镫骨肌收缩幅度衰减很快。

5.中耳肌的听力学生理意义

中耳肌收缩时,鼓膜紧张度增加,各听骨之间连接更为紧密,听骨链劲度增大,中耳的劲度声抗亦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传音效能特别是对低频音的传音效能减弱。动物实验证明,两个肌肉同时收缩时的协同作用可使低频音衰减约10dB。单侧面瘫患者,由于镫骨肌麻痹,中耳肌的保护作用丧失,因此在高强度低频噪声作用下,病侧耳出现暂时性听阈提高的程度可能会比正常侧耳明显。然而,中耳肌的保护作用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①无法对高频噪声起保护作用;②对于刚超出安全标准的声音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对强噪声的防护作用有限;③中耳肌反射有一潜伏期,因此对即刻发生的爆炸声的保护作用不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