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前庭感受器的生理
前庭位于内耳迷路,包括三个部分:3个半规管、椭圆囊和球囊。前庭感受器包括位于半规管的壶腹嵴(crista ampullaris)、位于椭圆囊外侧壁上的椭圆囊斑(macula utriculus)、位于球囊前壁上的球囊斑(macula sacculus)。椭圆囊斑和球囊斑又称位觉斑,两者合称耳石器。前庭感受器的共同特点:由毛细胞、支持细胞以及覆盖的胶质物构成。在囊斑上的胶质物称耳石膜,内含耳石;在壶腹嵴处为壶腹嵴帽。
在正常头位情况下,球囊斑呈几乎垂直位,椭圆囊斑呈接近水平位,两者夹角为70°~110°,接近相互垂直。当头位出现直线加速运动时,由于耳石膜中耳石的比重远大于其周围内淋巴的比重,可导致毛细胞与具有较大惯性的耳石膜产生相对位移,引起毛细胞纤毛弯曲,从而启动毛细胞转导过程。具体来说,当人体直立时,椭圆囊斑感受耳间侧向以及前后方向直线加速度运动的刺激,球囊斑则感受头-足轴向以及前后方向直线加速度运动的刺激;当人的颏部向下倾斜25°角时,椭圆囊斑水平部处于最敏感的位置;而在仰卧或俯卧时,椭圆囊斑前部处于最敏感位置。
半规管内的壶腹嵴帽为一弹性结构膜,它从壶腹嵴表面延伸至壶腹的顶壁而将内淋巴阻断。当头位处于正常静止状态时,壶腹嵴帽处于中间位置,内淋巴液在两侧产生的压力相等;当头部出现不同方向的旋转运动时,内淋巴液因惯性作用推动壶腹嵴帽产生倾斜,从而使嵴帽内的毛细胞纤毛发生倾斜。因此,球囊斑和椭圆囊斑主要感受直线加速度(包括重力加速度和切线加速度)所产生的刺激;壶腹嵴主要接受正向或负向的角加速度所产生的刺激。
前庭感受器的主要感觉细胞是毛细胞,即Ⅰ型毛细胞和Ⅱ型毛细胞。Ⅰ型毛细胞呈杯状(或称烧瓶状),胞体被传入神经末梢杯状包绕构成突触联系,而传出神经末梢只接触传入神经,不与Ⅰ型毛细胞胞体直接接触;Ⅱ型毛细胞呈柱状,传入及传出神经末梢与Ⅱ型毛细胞底部直接形成突触联系。每个前庭毛细胞顶端都有数根静纤毛和一根动纤毛,从动纤毛到静纤毛长度依次变短且按长短梯度排列。当静纤毛束向动纤毛方向弯曲时,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开放,K+内流,毛细胞去极化,放电增加,传入神经向中枢发放的神经冲动增加;当静纤毛束向离开动纤毛的方向弯曲时,毛细胞超极化,对传入神经的冲动发放产生抑制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