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什么是肝胆病

什么是肝胆病

时间:2023-05-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肝胆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通常指的是发生在肝胆系统的一系列疾病的统称,其中包括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脏肿瘤及胆囊炎、胆石症等疾病。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所致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甲型病毒性肝炎旧称流行性黄疸及传染性肝炎。原发性肝癌是指自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发生的癌,在我国主要病因有肝炎病毒感染、食物中的黄曲霉素污染及饮水污染等。

什么是肝胆病

肝胆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通常指的是发生在肝胆系统的一系列疾病的统称,其中包括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脏肿瘤及胆囊炎、胆石症等疾病。

img2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所致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依据所感染病毒的种类不同,病毒性肝炎可分为甲型病毒性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丁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以及未知型病毒性肝炎。

(1)甲型病毒性肝炎

甲型病毒性肝炎旧称流行性黄疸及传染性肝炎。甲型病毒性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微小RNA病毒)感染导致的肝脏病变。传播途径主要是经粪—口传播。在一般情况下,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是散发性发病的传播方式。初次接触HAV的儿童易感性较强,我国甲型肝炎以学龄前儿童发病率最高,青年次之。常见的临床表现:全身不适、乏力、纳差、伴有畏寒、发热、流感样症状,恶心、呕吐,上腹部或右上腹疼痛,腹胀,肝脾肿大,黄疸,尿色逐渐加深,后期可呈现浓茶色。甲型肝炎为急性发病,不发展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

(2)乙型病毒性肝炎

通常称为“乙肝”。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DNA病毒感染导致的肝脏炎症,可分为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和重症肝炎。传播途径有输血经血制品以及使用污染过的注射器或针刺等;母婴垂直传播(主要通过分娩时吸入羊水,产道血液,哺乳及密切接触,通过胎盘感染者约占5%);生活上的密切接触;性接触传播,主要是不良的性行为。临床表现:不适、乏力及纳差,可有恶心、呕吐、腹部不适、上腹部或右上腹疼痛、腹胀,可有黄疸及肝脾肿大,还可有荨麻疹、关节炎、关节痛等症状。急性乙型肝炎预后良好,仅5%~10%发展成慢性肝炎。在慢性HBV感染时,病情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致使部分病人发展成肝硬化和肝功能衰竭,少数病例最终转化为原发性肝癌。

(3)丙型病毒性肝炎

通常称为“丙肝”。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导致的肝脏炎症,可分为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有:①主要是胃肠外传播,多数患者有静脉内滥用药物或输血、血制品史。②性传播的作用有限。多个性伙伴、有性传播疾病和性混乱者伴有HCV感染的危险性增加。③垂直传播的危险性较低,母亲HCV阳性传给新生儿的几率约5%。④其他传播途径:家庭中可能存在不显著的胃肠外暴露,可能通过共用剃须刀和牙刷引起。此病的传染源为急、慢性病人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临床表现:不适、乏力及纳差,可有恶心、呕吐、腹部不适、上腹部或右上腹疼痛、腹胀,可有黄疸及肝脾肿大。

(4)丁型病毒性肝炎

丁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丁型病毒(HDV、RNA病毒)与HBV等嗜肝DNA病毒共同感染引起的以肝细胞损害为主的传染病,易使肝炎慢性化和重型化。丁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相同,在我国HDV传播方式以生活密切接触为主。本病主要的传染源是急、慢性丁型肝炎病人和HDV及HBV携带者。临床表现:不适、乏力及纳差,可有恶心,呕吐。腹部不适、上腹部或右上腹疼痛、腹胀,可有黄疸及肝脾肿大。丁型肝炎的预后较单纯乙型肝炎更易慢性化和重型化,HDV与HBV重叠感染者预后较差。

(5)戊型病毒性肝炎

通常称为“戊肝”。戊型病毒性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V,RNA病毒)感染导致的肝脏急性炎症,类似于急性甲型肝炎。发病多见于青壮年。本病的传播途径: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水源或食物被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也可经日常生活接触传播。临床表现与甲肝相似。戊肝也是只患急性肝炎,不会发展成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

(6)其他新型肝炎病毒

自从建立起甲、乙、丙、丁、戊 5 种肝炎病毒的实验诊断后,仍有少部分患者的病因得不到明确。因此,目前有研究庚型肝炎病毒及GB病毒、己型肝炎病毒等。但对于新型肝炎病毒的正式命名尚待国际病毒分类,并且相关的研究仍需要强有力的证据支持。

肝硬化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由不同病因引起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病。其病理特点为广泛的肝细胞变性和坏死,纤维组织弥漫性增生,并有再生小结节形成,正常肝小叶结构和血管解剖结构的破坏,导致肝脏逐渐变形、变硬而成为肝硬化。临床上早期可无症状,后期可出现肝功能减退、门脉高压和多系统受累的各种表现。本病按病因可分为8种,即肝炎后肝硬化(主要指乙肝、丙肝),酒精性肝硬化,胆汁性肝硬化,瘀血性肝硬化(包括心源性肝硬化、肝静脉阻塞所致的肝硬化),化学性(药物性)肝硬化,代谢性肝硬化,营养性肝硬化,原因不明的肝硬化。

酒精性肝病

酒精性肝病是因长期大量饮酒所导致的肝损害,主要表现为3种形式: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硬化,这3种形式可单独或混合存在。每日饮酒80~150g连续 5 年以上,可导致肝损伤,但有个体差异,在等量的饮酒情况下,女性肝损害较男性明显。酒精性脂肪肝发展为酒精性肝硬化后,即不可逆转,可出现腹水、上消化道出血或肝性脑病。

脂肪肝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是以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蓄积为病理特征无过量饮酒史的临床综合征,包括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 3 种主要类型。以40~50岁最多见,并且有低龄化的趋势。超重或者肥胖、糖尿病以及高脂血症是本病最常见的发病因素。无典型的临床表现。部分患者可有乏力、腹胀、肝区隐痛等症状,体检可发现肝脾肿大。多为体检时发现本病。部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可进展为肝硬化。

肝恶性肿瘤

主要包括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和转移性肝癌。原发性肝癌是指自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发生的癌,在我国主要病因有肝炎病毒感染、食物中的黄曲霉素污染及饮水污染等。肝癌早期多无症状,中、晚期可出现肝区疼痛、腹块、食欲不振、乏力、消瘦等。肝癌诊断靠影像学及甲胎蛋白(AFP)检测等,其中AFP广泛应用于肝癌的筛检、早期诊断。治疗多以手术为主,辅以放疗、化疗,肝动脉栓塞化疗及超声介入治疗是近年来治疗肝癌较为有效的手段。肝脏是实体瘤常见的转移部位,除脑肿瘤外,几乎所有的肿瘤均可转移到肝脏。转移性肝癌的病程发展较缓和,可仅有原发癌的表现而无肝脏受累的症状,AFP一般为阴性,病理检查和找到肝外原发癌的证据是与原发性肝癌相鉴别的关键。转移性肝癌对各种治疗反应不理想,手术切除是唯一可获得治愈及长期生存的治疗手段。

肝良性肿瘤

肝血管瘤占肝良性肿瘤的80%,男女发病率约为6∶1。半数患者无症状,部分有腹胀、腹部隆起及压迫感。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多数小的或无症状的肝血管瘤无需治疗,尚未见血管瘤恶变的报道,瘤体直径大于5cm,有明显症状者可考虑手术或栓塞治疗。

胆囊炎

肝囊炎是胆道系统的常见病,90%以上并发胆囊结石,其原因还包括胆囊内胆汁浓缩,高浓度的胆盐损伤胆囊黏膜致胆囊炎,细菌感染可导致胆囊炎,根据其发病的缓急和炎症的轻重分为急性胆囊炎和慢性胆囊炎。急性胆囊炎的病情往往较重可导致胆囊穿孔,需积极的抗炎和对症治疗。慢性胆囊炎大多数病人并发胆囊结石,可在餐后发病,腹痛多为上腹或右上腹绞痛,放射至右肩或右腰部,超声检查是诊断慢性胆囊炎的重要手段,治疗包括低脂饮食、抗酸、消炎利胆或胆囊切除。

胆石症

胆石症是胆道系统(胆囊和胆管内)发生结石的疾病。女性患病率比男性高出一倍多。患者出现的症状取决于结石的部位、是否造成梗阻和感染等因素,胆石症的诊断主要靠影像,如超声或CT。如无任何症状可不予特殊治疗,如腹痛明显可给予消炎治疗或手术切除胆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