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鞍结节脑膜瘤

鞍结节脑膜瘤

时间:2023-05-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鞍结节脑膜瘤属鞍区肿瘤,发生率约占颅内脑膜瘤总数的1/10。鞍结节脑膜瘤的直径在2.5cm以下者为小型,4cm以上者为大型,介于其间者为中型。鞍结节脑膜瘤常引起鞍结节部位与蝶骨平板骨质增生,或有骨质破坏,累及前床突与蝶骨小翼。CT扫描,鞍结节脑膜瘤的典型征象是在鞍上区显示出造影剂增强的团块影像。手术切除肿瘤是本病的根本治疗。鞍结节脑膜瘤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鞍结节,视神经内侧常有一小动脉支进入肿瘤。

第七节 鞍结节脑膜瘤

鞍结节脑膜瘤属鞍区肿瘤,发生率约占颅内脑膜瘤总数的1/10。Cushing称之为鞍上脑膜瘤。但命名仍以鞍结节瘤比较确切。

肿瘤生长缓慢,由鞍结节向上、向前、向后和向侧方生长。其中有一类肿瘤向侧方压迫视神经、向后压迫视交叉,也向前与向上发展,但未累及颈内动脉与大脑前动脉。另一类肿瘤较大,朝向视神经与视交叉上方及下方伸长,压迫视神经,向外挤压颅内动脉,并将大脑前动脉第一段与前交通动脉推压向上移位,甚至将动脉包围。鞍结节脑膜瘤的直径在2.5cm以下者为小型,4cm以上者为大型,介于其间者为中型。少数情况下,肿瘤可侵入视神孔与眶上裂,引起眼球突出与眶上裂综合征。

临床表现以视力减退与头痛症状比较常见。患者视力障碍呈慢性进展。最先出现一侧视力下降或两侧不对称性的视力下降,同时出现一侧或两侧颞侧视野缺损,之后发展为双颞侧偏盲,最后可致失明。眼底有原发性视神经萎缩的征象。头痛多位于两侧颞部及前额部,晚期病例引起颅内压增高者,头痛加剧。垂体内分泌障碍与下丘脑损害症状皆少见。此点可资与垂体瘤鉴别。

确诊依靠放射学检查。需常规照颅骨平片。鞍结节脑膜瘤常引起鞍结节部位与蝶骨平板骨质增生,或有骨质破坏,累及前床突与蝶骨小翼。蝶鞍通常并不扩大,而垂体瘤常有蝶鞍扩大。平片如可见到视神经孔与眶上裂扩大,多表明肿瘤向神经骨与眶上裂伸长。脑血管造影,肿瘤较小的,不一定有血管移位征象。中等以上大小的肿瘤,可有大脑前动脉第一段及前交通动脉向上向后移位。这些动脉,因受肿瘤挤压、血管牵张或被瘤组织包围而变细。少数病例引起动脉闭塞。CT扫描,鞍结节脑膜瘤的典型征象是在鞍上区显示出造影剂增强的团块影像。密度均匀一致。

手术切除肿瘤是本病的根本治疗。手术多在全麻与控制性低血压下进行。早期病例,肿瘤较小,尚未累及视神经与动脉,亦无颅内压增高,易于取得全切除与根治。晚期病例,肿瘤已累及视神经、视交叉、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与前交通动脉,以及垂体与下丘脑等重要结构者,往往使手术非常困难。对于这类肿瘤不能强求全切,千万不可盲目剥离与牵拉肿瘤,以免损伤重要神经血管,引起大出血,造成患者残废甚至死亡。

手术入路多采用额颞瓣,由额叶底部外侧沿蝶骨嵴接近肿瘤,或由前额底部从中线部位接近肿瘤。晚期病例肿瘤较大,且已累及神经与血管者,宜采用冠状切口,右侧跨中线的额颞瓣,扩大显露,部分切开大脑镰,由大脑纵裂前方进到肿瘤部位。手术切除肿瘤的要点如下。

(1)鞍结节脑膜瘤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鞍结节,视神经内侧常有一小动脉支进入肿瘤。切除肿瘤,宜先由肿瘤前极与其基底部进行游离,切断肿瘤供血来源,而后游离肿瘤的基底两侧和肿瘤后极。较小的肿瘤采用此法,多能顺利予以切除。

(2)肿瘤较大者,最好采用包膜内切除法,分块切除瘤组织,断开肿瘤基底部,使肿瘤缩小、塌陷,与周围脱离联系。至此,进一步游离残余的肿瘤后达到完全切除。避免伤及周围神经血管。

(3)肿瘤已将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颈内动脉及视神经包围,或其后极与视交叉垂体紧密黏着者,行包膜内切除一部分瘤组织,争取断开肿瘤基底。下一步骤继续在手术显微镜下,将受累的神经与血管自瘤组织内游离,这种手术需要耐心细心,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残余的一部分肿瘤,经过努力,最终也能取得全切。但是,也有一些病例,手术中虽尽一切努力,仍只能达到大部切除。

(4)肿瘤入侵视神经管与眶上裂者,宜打开视神经管,尽可能切除肿瘤。

(5)受肿瘤浸润的增生骨质应予刮除,以减少肿瘤复发的机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