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颅内黑色素瘤
颅内黑色素瘤是少见的恶性肿瘤,恶性程度高,生长快,诊断和治疗都很困难。肿瘤分为原发性和转移性两类。
一、发生率、性别、年龄
根据国内资料颅内原发性黑色素瘤在颅内肿瘤中占0.07%~0.17%。转移性者占0.11%~0.39%,在颅内转移瘤中占2.1%~6.3%。
性别男性多于女性。年龄见于1.5~58岁,约2/3在40岁以前,多见于青壮年,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
二、发生来源和病理
原发性黑色素瘤一般认为来源于软脑膜的成黑色素细胞。正常人在脑底部小脑和脑干底面、视交叉部,及大脑各叶沟裂处,均有黑色素细胞存在。在某种原因和条件下可转变发展形成肿瘤。肿瘤沿软脑膜向周围扩散,向脑组织内侵犯生长,亦可侵入颅骨。瘤细胞脱落可沿蛛网膜下腔播散,在软脑膜上形成大小不等的瘤结节。肿瘤可侵蚀血管致破裂出血。肿瘤内的毛细血管异常也是易于出血的一个原因。
转移性肿瘤多来自皮肤的恶性黑色素瘤,亦可来自眼脉络膜、肠道等处的肿瘤。多经血行转移,可转移至大脑、小脑、脑干及脊髓等处,而以大脑额叶较多见。可单发亦可多发,过去限于检查条件似以单发性较多,实际上以多发广泛转移者为多。亦常见肿瘤出血。
肉眼可见脑组织、脑膜及颅骨被黑色肿瘤组织浸润,有的大片脑组织为肿瘤占据,全呈黑色。显微镜下瘤细胞多呈多角形,亦可为梭形。瘤细胞致密,无一定排列形式。核大,多为椭圆形,核分裂较多见。胞浆中常饱含黑色素颗粒。有的病例瘤细胞含黑色素少,可能误诊为星形细胞瘤,需用特殊染色进行鉴别。
三、临床表现
病程短,约70%在4个月以内,个别的可达1年以上。
由于肿瘤生长迅速,累及范围常较广泛,并且可因肿瘤弥散于蛛网膜下腔或阻塞第四脑室,影响脑脊液循环,颅内压增高症状较显著,大多有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等症状。亦可有精神症状及癫痫发作。依肿瘤所在部位可有偏瘫、失语或小脑症状等。原发性肿瘤常起于脑底,可有颅神经损害症状。
肿瘤易发生出血,有的报告较大组病例出血发生率达46%。可表现为瘤内、脑实质内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出血后症状常突然加重。个别病例可由于肿瘤坏死,大量瘤细胞中的黑色素进入脑脊液,然后进入血流,由肾脏排出,而出现黑色素尿。
四、诊断
由于肿瘤常症状弥散,缺乏特点,临床诊断困难。特别是原发性黑色素瘤大多需经手术或尸检方可确诊。如发现皮肤等处有黑色素瘤,以后出现颅内症状者,应考虑有颅内转移,而多能手术前作出诊断。
Willis提出诊断原发性黑色素瘤需有三个基本条件:①皮肤及眼球未发现有黑色素瘤;②上述部位以前未作过黑色素瘤切除手术;③内脏无黑色素瘤转移。
有出血症状者,需根据临床特点与脑血管疾病相鉴别。由于瘤细胞代谢的刺激引起炎症反应,脑脊液蛋白量及白细胞数可增多,亦需注意与蛛网膜炎相鉴别。
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对本病有很大诊断价值,特别在有出血的病例,检查脑脊液常可查见黑色瘤细胞,而得到确诊。
nakajima等报告47例原发性和转移性黑色素瘤用抗S100蛋白抗体免疫组织化学研究,其中44例显示阳性染色,因S100蛋白广泛分布在黑色素瘤中,是恶性黑色素瘤的有效诊断指示剂。
脑室造影可帮助定位。脑血管造影并可显示病理血管但与胶质瘤难以鉴别。CT扫描显示为边界不清的高密度影像,但亦难以定性,如发现为多发病变,可帮助考虑本病。
五、治疗及预后
因肿瘤浸润性生长范围广泛,手术切除困难。比较局限的宜尽量切除肿瘤,或同时作脑叶切除。范围广泛的可作去骨瓣、颞肌下或后颅窝减压术,以缓解颅内压增高症状。
本肿瘤对放疗及化疗均不敏感,疗效亦不满意。术后配合放疗及化疗进行综合治疗,可略延长生存时间。化疗宜合并用药,以卡氮芥、氮烯咪胺与放射菌素或长春新碱合并应用,疗效较好。Golttieb等报告用60钴做全脑照射配合化疗和激素治疗,亦取得一定效果。
本病预后很差,生存期一半以上不超过半年,超过1年者仅20%左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