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阑尾炎术后发现阑尾压痛怎么办

阑尾炎术后发现阑尾压痛怎么办

时间:2024-05-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急性阑尾炎是腹部外科中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大多数病人能及时就医,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到目前为止,急性阑尾炎仍有0.1%~0.5%的病死率,因此如何提高疗效,减少误诊,仍然值得重视。急性阑尾炎腹部检查时,常出现的体征有腹部压痛,腹肌紧张和反跳痛等,这些直接的炎症的体征是诊断阑尾炎的主要依据。临床实践证实,各压痛点的阳性率差异很大,因此仅靠某一压痛点的有无来确诊急性阑尾炎是不切实际的。

第七节 急性阑尾

急性阑尾炎是腹部外科中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大多数病人能及时就医,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有时诊断相当困难,处理不当时可发生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到目前为止,急性阑尾炎仍有0.1%~0.5%的病死率,因此如何提高疗效,减少误诊,仍然值得重视。

一、诊断

(一)临床表现

大多数急性阑尾炎病人不论病理学类型如何,早期的临床症状都很相似,诊断并无困难,大都能得到及时和正确的处理。

1.症状

主要表现为腹部疼痛,胃肠道反应和全身反应。

(1)腹痛:迫使急性阑尾炎病人及早就医的主要原因就是腹痛,除极少数合并有横贯性脊髓炎的病人外,都有腹痛存在。

(2)胃肠道的反应:恶心、呕吐最为常见,早期的呕吐多为反射性,常发生在腹痛的高峰期,呕吐物为食物残渣和胃液,晚期的呕吐则与腹膜炎有关。约1/3的病人有便秘或腹泻的症状,腹痛早期的大便次数增多,可能是肠蠕动增强的结果。盆位阑尾炎时,阑尾的尖端直接刺激直肠壁也可伴便次增多,而阑尾穿孔后的盆腔脓肿,不仅便次多,甚至会出现里急后重。

(3)全身反应:急性阑尾炎初期,部分病人自觉全身疲乏,四肢无力,或头痛、头晕。病程中觉发热,单纯性阑尾炎的体温多在37.5~38℃,化脓性和穿孔性阑尾炎时,体温较高,可达39℃左右,极少数病人出现寒战高热,体温可升到40℃以上。

2.体征

急性阑尾炎腹部检查时,常出现的体征有腹部压痛,腹肌紧张和反跳痛等,这些直接的炎症的体征是诊断阑尾炎的主要依据。另外在一部分病人还会出现一些间接的体征如腰大肌征等,对判断发炎阑尾的部位有一定的帮助。

(1)步态与姿势:病人喜采取上身前弯且稍向患侧倾斜的姿势,或以右手轻扶右下腹部,减轻腹肌的动度来减轻腹痛,而且走路时步态也缓慢。这些特点,在病人就诊时即可发现。

(2)腹部体征:有时需连续观察,多次比较才能作出较准确的判断。

1)腹部外形与动度:急性阑尾炎发病数小时后,查体时就能发现下腹部呼吸运动稍受限,穿孔后伴弥漫性腹膜炎时,全腹部动度可完全消失,并逐渐出现腹部膨胀。

2)腹膜刺激征:包括腹部压痛,肌紧张和反跳痛。尽管各病人之间腹膜刺激征在程度上有差异,但几乎所有的病人均有腹部压痛。

右下腹压痛:压痛是最常见和最重要的体征,当感染还局限于阑尾腔以内,病人尚觉上腹部或脐周疼痛时,右下腹就有压痛存在。感染波及到阑尾周围组织时,右下腹压痛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压痛的程度也加重。穿孔性阑尾炎合并弥漫性腹膜炎时,虽然全腹都有压痛,但仍以感染最重的右下腹最为明显。盲肠后或腹膜后的阑尾炎,前腹壁的压痛可能较轻。

腹肌紧张:约有70%的病人右下腹有肌紧张存在。一般认为腹肌紧张是由于感染扩散到阑尾壁以外,局部的壁层腹膜受到炎症刺激的结果,多见于化脓性和穿孔性阑尾炎,是机体的一种不受意识支配的防御性反应。腹肌紧张常和腹部压痛同时存在,范围和程度上两者也大体一致。肥胖者、多产妇和年老体弱的病人,因腹肌软弱,肌紧张常不明显。

反跳痛:急性阑尾炎的病人可出现反跳痛,以右下腹较常见,如取得病人的合作,右下腹反跳痛阳性,表示腹膜炎肯定存在。当阑尾的位置在腹腔的深处,压痛和肌紧张都较轻时,而反跳痛却明显者,也表示腹腔深部有感染存在。

3)右下腹压痛点:传统的教材上,对急性阑尾炎的局部压痛点的具体位置都进行了介绍,并把局部压痛点阳性列为阑尾炎的体征之一。虽然各位学者提出的阑尾炎压痛点都是以阑尾根部在体表的投影为基础,由于总结的资料不尽相同,所推荐的局部压痛点的位置也不完全一致。临床实践证实,各压痛点的阳性率差异很大,因此仅靠某一压痛点的有无来确诊急性阑尾炎是不切实际的。更多的医师相信,右下腹部固定压痛区的存在,要比压痛点的阳性更有诊断价值。现介绍常见的压痛点如下(图10-1)。

img57

a.马氏点b.兰氏点c.苏氏点d.中立点

图10-1 阑尾根部体表投影点

a.马氏点(Mc Burney’s point):在脐与右侧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

b.兰氏点(Lanz’s point):在两侧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右1/3交界处。

c.苏氏点(Sonmeberg’s point):在脐和右髂前上棘连线与右侧腹直肌外缘相交处。

d.中立点:在马氏点和兰氏点之间的区域内,距右髂前上棘约7 cm的腹直肌外侧缘处。

e.腹部包块:化脓性阑尾炎合并阑尾周围组织及肠管的炎症时,大网膜、小肠及其系膜与阑尾可相互粘连形成团块;阑尾穿孔后所形成的局限性脓肿,均可在右下腹触到包块。炎性包块的特点是境界不太清楚,不能活动,伴有压痛和反跳痛。深部的炎性包块,在病人充分配合下,仔细触摸才能发现。包块的出现表示感染已趋于局限化,发炎的阑尾已被大网膜等组织紧密的包绕,此时不宜于急诊手术。

3.间接体征

临床上还可以检查其他一些体征如罗氏征等,只要手法正确并获得阳性结果,对阑尾炎的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1)罗氏征(又称间接压痛):病人仰卧位,检查者用手掌按压左下腹部,或沿降结肠向上腹用力推挤,如右下腹疼痛加重即为阳性;或用力的方向是朝右下腹部,出现同样结果时也为阳性,迅速松去按压力量的同时疼痛反而加重,更能说明右下腹有炎症存在。关于阳性结果的机制,目前的解释是:前者是因压力将左结肠内的气体向右结肠传导,最后冲击到盲肠,并进入发炎的阑尾腔,引起疼痛加重;后者是借助于下腹部的小肠襻将压力传导到右下腹,使发炎的阑尾受到挤压。关于罗氏征的临床意义,阳性结果只能说明右下腹部有感染存在,不能判断阑尾炎的病理学类型和程度。当右下腹疼痛需要与右侧输尿管结石等疾病鉴别时,罗氏征的检查可能有一定的帮助。

(2)腰大肌征:让病人左侧卧位,检查者帮助病人将右下肢用力后伸,如右下腹疼痛加重即为阳性。腰大肌征阳性,提示阑尾可能位于盲肠后或腹膜后,当下肢过伸时,可使腰大肌挤压到发炎的阑尾。

(3)闭孔肌征:病人仰卧后,当右侧髋关节屈曲时被动内旋,右下腹疼痛加重即为阳性,表示阑尾位置较低,炎症波及到闭孔内肌的结果。

(4)皮肤感觉过敏区:少数病人在急性阑尾炎的早期,尤其是阑尾腔内有梗阻时,右下腹壁皮肤可出现敏感性增高现象。表现为咳嗽、轻叩腹壁均可引起疼痛,甚至轻轻触摸右下腹皮肤,也会感到疼痛,当阑尾穿孔后,过敏现象也随之消失。过敏区皮肤的范围是三角形分布,其边界由右侧髂棘最高点、耻骨嵴及脐三点依次连接而构成。皮肤感觉过敏区不因阑尾位置而改变,故对不典型病人的早期诊断可能有帮助。

4.肛门指诊检查

非特殊情况,肛门指诊检查应列为常规,正确的肛门指诊有时可直接提供阑尾炎的诊断依据。盆位急性阑尾炎,直肠右侧壁有明显触痛,甚至可触到炎性包块。阑尾穿孔伴盆腔脓肿时,直肠内温度较高,直肠前壁可膨隆并有触痛,部分病人伴有肛门括约肌松弛现象。未婚女性病人,肛门指诊检查还能除外子宫和附件的急性病变。

(二)辅助检查

1.血、尿、便常规化验

急性阑尾炎病的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白细胞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总数大多在1万~2万,中性为80%~85%。老年病人因反应能力差,白细胞总数增高可不显著,但仍有中性白细胞核左移现象。尿常规多数病人正常,但当发炎的阑尾直接刺激到输尿管和膀胱时,尿中可出现少量红细胞和白细胞。

如尿中有大量异常成分,应进一步检查,以排除泌尿系疾病的存在。盆位阑尾炎和穿孔性阑尾炎合并盆腔脓肿时,大便中也可发现血细胞

2.Ⅹ线检查

胸腹透视列为常规,合并弥漫性腹膜炎时,为除外溃疡穿孔、急性绞窄性肠梗阻,立位腹部平片是必要的,如出现膈下游离气体,阑尾炎基本上可以排除。急性阑尾炎在腹部平片上有时也可出现阳性结果:5%~6%的病人右下腹阑尾部位可见一块或数块结石阴影,1.4%病人阑尾腔内有积气。

3.腹部B超检查

病程较长者应行右下腹B超检查,了解是否有炎性包块存在。在决定对阑尾脓肿切开引流时,B超可提供脓肿的具体部位、深度及大小,便于选择切口。

(三)病理学类型

急性阑尾炎在病理学上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代表着炎症发展的不同阶段。

1.急性单纯性阑尾炎

阑尾轻度肿胀,浆膜充血,附有少量纤维蛋白性渗出。阑尾黏膜可能有小溃疡和出血点,腹腔内少量炎性渗出。阑尾壁各层均有水肿和中性白细胞浸润,以黏膜和黏膜下层最显著。阑尾周围脏器和组织炎症尚不明显。

2.急性蜂窝织炎性阑尾炎

或称急性化脓性阑尾炎,阑尾显著肿胀、增粗,浆膜高度充血,表面覆盖有脓性渗出。阑尾黏膜面溃疡增大,腔内积脓,壁内也有小脓肿形成。腹腔内有脓性渗出物,发炎的阑尾被大网膜和邻近的肠管包裹,限制了炎症的发展。

3.急性坏疽性阑尾炎

阑尾壁的全部或一部分全层坏死,浆膜呈暗红色或黑紫色,局部可能已穿孔。穿孔的部位大多在血运较差的远端部分,也可在粪石直接压迫的局部,穿孔后或形成阑尾周围脓肿,或并发弥漫性腹膜炎。

(四)鉴别诊断

急性阑尾炎临床误诊率仍然相当高,国内统计为4%~5%,国外报道高达30%。需要与阑尾炎鉴别的疾病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有下列十几种疾病。

1.需要与外科急腹症鉴别的疾病

(1)急性胆囊炎、胆石症:急性胆囊炎有时需和高位阑尾炎鉴别,前者常有胆绞痛发作史,伴右肩和背部放射痛;而后者为转移性腹痛的特点。检查时急性胆囊炎可出现莫菲征阳性,甚至可触到肿大的胆囊,急诊腹部B超检查可显示胆囊肿大和结石声影。

(2)溃疡病急性穿孔:溃疡病发生穿孔后,部分胃内容物沿右结肠旁沟流入右髂窝,引起右下腹急性炎症,可误为急性阑尾炎。但本病多有慢性溃疡病史,发病前多有暴饮暴食的诱因,发病突然且腹痛剧烈。查体时见腹壁呈木板状,腹膜刺激征以剑突下最明显。腹部透视膈下可见游离气体,诊断性腹腔穿刺可抽出上消化道液体。

(3)右侧输尿管结石:输尿管结石向下移动时可引起右下腹部痛,有时可与阑尾炎混淆。但输尿管结石发作时呈剧烈的绞痛,难以忍受,疼痛沿输尿管向外阴部、大腿内侧放射。腹部检查,右下腹压痛和肌紧张均匀不太明显,腹部平片有时可发现泌尿系有阳性结石,而尿常规有大量红细胞。

(4)急性梅克尔憩室炎:梅克尔憩室为一先天性畸形,主要位于回肠的末端,其部位与阑尾很接近。憩室发生急性炎症时,临床症状极似急性阑尾炎,术前很难鉴别。因此,当临床诊断阑尾炎而手术中的阑尾外观基本正常时,应仔细检查距回盲部100 cm远的回肠肠管,以免遗漏发炎的憩室。

2.需要与内科急腹症鉴别的疾病

(1)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多见于儿童,常继于上呼吸道感染之后。由于小肠系膜淋巴结广泛肿大,回肠末端尤为明显,临床上可表现为右下腹痛及压痛,类似急性阑尾炎。但本病伴有高热,腹痛和腹部压痛较为广泛,有时尚可触到肿大的淋巴结。

(2)右下肺炎和胸膜炎:右下肺和胸腔的炎性病变,可反射性引起右下腹痛,有时可误诊为急性阑尾炎。但肺炎及胸膜炎常常有咳嗽,咳痰及胸痛等明显的呼吸道症状,而且胸部体征如呼吸音改变及湿音等也常存在。腹部体征不明显,右下腹压痛多不存在。胸部Ⅹ线检查,可明确诊断。

(3)局限性回肠炎:病变主要发生在回肠末端,为一种非特异性炎症,20~30岁的青年人较多见。本病急性期时,病变处的肠管充血,水肿并有渗出,刺激右下腹壁层腹膜,出现腹痛及压痛,类似急性阑尾炎。位置局限于回肠,无转移性腹痛的特点,腹部体征也较广泛,有时可触到肿大之肠管。另外,病人可伴有腹泻,大便检查有明显的异常成分。

3.需要与妇产科急腹症鉴别的疾病

(1)右侧输卵管妊娠:右侧宫外孕破裂后,腹腔内出血刺激右下腹壁层腹膜,可出现急性阑尾炎的临床特点。但宫外孕常有停经及早孕史,而且发病前可有阴道出血。病人继腹痛后有会阴和肛门部肿胀感,同时有内出血及出血性休克现象。妇科检查可见阴道内有血液,子宫稍大伴触痛,右侧附件肿大和后穹隆穿刺有血等阳性体征。

(2)急性附件炎:右侧输卵管急性炎症可引起与急性阑尾炎相似的症状和体征。但输卵管炎多发生于已婚妇女,有白带过多史,发病多在月经来潮之前。虽有右下腹痛,但无典型的转移性,而且腹部压痛部位较低,几乎靠近耻骨处。妇科检查可见阴道有脓性分泌物,子宫两侧触痛明显,右侧附件有触痛性肿物。

(3)卵巢滤泡破裂:多发生于未婚女青年,常在行经后2周发病,因腹腔内出血,引起右下腹痛。本病右下腹局部体征较轻,诊断性腹腔穿刺可抽出血性渗出液。

(4)卵巢囊肿扭转:右侧卵巢囊肿蒂扭转后,囊肿循环障碍、坏死、血性渗出,引起右腹部的炎症,与阑尾炎临床相似。但本病常有盆腔包块史,且发病突然,为阵发性绞痛,可伴轻度休克症状。妇科检查时能触到囊性包块,并有触痛,腹部B超证实右下腹有囊性包块存在。

二、治疗方法

(一)治疗原则

1.急性单纯性阑尾炎

条件允许时可先行中西医相结合的非手术治疗,但必须仔细观察,如病情有发展应及时中转手术。经非手术治疗后,可能遗留有阑尾腔的狭窄,且再次急性发作的机会很大。

2.化脓性、穿孔性阑尾炎

原则上应立即实施急诊手术,切除病理性阑尾,术后应积极抗感染,预防并发症。

3.发病已数日且合并炎性包块的阑尾炎

暂行非手术治疗,促进炎症的尽快吸收,待3~6个月后如仍有症状者,再考虑切除阑尾。保守期间如脓肿有扩大并可能破溃时,应急诊引流。

4.高龄病人,小儿及妊娠期急性阑尾炎

原则上应和成年人阑尾炎一样,急诊手术。

(二)非手术治疗

主要适应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阑尾脓肿,妊娠早期和后期急性阑尾炎,高龄合并有主要脏器病变的阑尾炎。

1.基础治疗

包括卧床休息,控制饮食,适当补液和对症处理等。

2.抗菌治疗

选用广谱抗生素和抗厌氧菌的药物。

(三)手术治疗

1.手术指征

(1)脉搏加快,体温升高,白细胞计数较前增高。

(2)腹痛加剧,压痛、反跳痛及腹肌紧张范围扩大及程度加重。

(3)反复呕吐不止。

(4)已经较为局限的肿块,在治疗过程中又逐渐增大。

(5)有连续多次腹泻,粪便内含有大量黏液,表示已有盆腔脓肿形成,应予引流。

2.术前准备

术前4~6 h应禁饮食,确定手术时间后可给予适量的镇痛药,已化脓和穿孔者应给予广谱抗生素。有弥漫性腹膜炎者,需行胃肠减压,静脉输液,注意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心和肺等主要脏器功能障碍者,应与有关科室协同进行适当处理。

3.手术方法

以局部麻醉下经右下腹斜切口完成手术最为适宜,少数病人也可选择硬脊膜外麻醉和全身麻醉经右下腹探查切口完成。主要方式为阑尾切除术(有常规法和逆行法)。粘连严重者也可行浆膜下切除阑尾。少数阑尾脓肿保守无效时可行切开引流,腹腔渗出多时,放置引流物。

4.术中注意事项

(1)采用右下腹斜切口(麦氏切口),视腹壁厚薄和病变情况决定切口长短。若诊断不太肯定时,取右下腹直肌旁切口为宜。

(2)寻找阑尾,沿盲肠前壁上结肠带追溯寻找。

(3)阑尾系膜处理,提起阑尾尖端,逐步贯穿缝合结扎切断系膜,遇有动脉出血时,应吸除积血,看清出血点后重新钳夹,必要时扩大切口,切忌用血管钳盲目钳夹,以免损伤肠壁。

(4)阑尾坏死或已穿孔,有较多脓性渗出液,在相应部位应放置烟卷引流条,必要时可放置双套管负压引流管,在切口外另戳口引流。

5.术后处理

继续支持治疗,包括静脉输液、止痛镇静及抗感染等。引流物要及时拔除,切口按时拆线,注意防治各种并发症。

6.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术后并发症与阑尾的病理学类型和手术时间的迟早有密切关系,阑尾炎阑尾未穿孔的阑尾切除术,并发症发生率仅5%,而阑尾穿孔后的阑尾切除术的术后并发症则增加到30%以上,发病后24 h和48 h以后的手术者,阑尾穿孔率分别为20%和70%,所以发病24 h内,应及时切除阑尾,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1)内出血:术后24 h的出血为原发性出血,多因阑尾系膜止血不完善或血管结扎线松脱所致。主要表现为腹腔内出血的症状如腹痛、腹胀、休克和贫血等,应立即输血并再次手术止血。有时出血可能自行停止,但又继发感染形成脓肿,也需手术引流。

(2)盆腔脓肿:穿孔性阑尾炎术后,腹腔脓汁吸收不完全,可在腹腔的不同部位形成残余脓肿。盆腔脓肿最常见,大多发生在术后7~10 d,表现为体温再度升高,大便次数增多,伴里急后重,肛门指诊检查可见括约肌松弛,直肠前壁隆起。应及时抗感染,物理治疗,无效时切开引流。

(3)粘连性肠梗阻:阑尾术后肠粘连的机会较多,与手术损伤、异物刺激和引流物拔出过晚有关。

(4)粪瘘:可发生在处理不当的阑尾残端,也可因手术粗暴误伤盲肠和回肠而引起。主要表现为伤口感染久治不愈,并有粪便和气体逸出,由于粪瘘形成时感染已局限于回盲部周围,体液和营养丢失较轻。可先行非手术治疗,多数病人粪瘘可自行愈合,如病程超过了3个月仍未愈合,应手术治疗。

(5)手术切口的并发症:包括切口感染,慢性窦道和切口疝,三者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切口感染多发生在术后4~7 d,也有在2周后才出现者。主要表现为切口处跳痛,局部红肿伴压痛,体温再度上升。应立即拆除缝线,引流伤口,清除坏死组织,经敷料更换促使其愈合,或待伤口内肉芽新鲜时2期缝合至愈。如伤口内异物(如线头)清除不干净,引流不畅,可长期不愈,遗留有一处或几处深而弯曲的肉芽创道,即为慢性窦道。病程可持续数月,有的甚至1年以上,伤口时好时坏。如经非手术治疗3个月仍不愈合者,可再次手术切除窦道,重新缝合。感染的伤口虽已愈合,但腹膜和肌层已裂开,小肠襻和网膜可由切口处突出于皮下瘢痕组织处,称为切口疝。如有明显症状,影响劳动,应行手术修补。

三、好转及治愈标准

(一)治愈

(1)手术切除阑尾,症状、体征消失,切口愈合,无并发症。

(2)非手术治疗后,症状、腹部体征消失,体温、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

(二)好转

(1)阑尾未能切除,症状减轻,有待手术治疗。

(2)非手术治疗后,症状、体征减轻,右下腹有深压痛或触及条索状肿物,有轻度腹胀、腹痛等自觉症状。

(三)未愈

治疗后,症状和体征无减轻甚至加重者。

(朱国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