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 A)是糖尿病的一种严重急性并发症。由于胰岛素作用不足引起糖代谢障碍,脂肪分解加速,酮体生成增多,增速超过利用而积聚时,称为酮血症,其临床表现为酮症。当酮酸积聚而发生代谢性酸中毒时称为酮症酸中毒,病情严重可致昏迷。
一、病因
糖尿病为其基本病因,常见诱因有:感染、胰岛素用量不足或中断治疗、外伤、手术、心肌梗死、妊娠、分娩、脑血管意外、精神创伤、胃肠道功能紊乱等。
二、发病机制
(一)激素异常
在DK A的发病机制中不仅由于胰岛素相对和绝对缺乏,更重要的是拮抗胰岛素的激素增多,刺激酮体生成和糖原异生作用增强,因而可促发DK A。
(二)代谢紊乱
葡萄糖转运载体功能降低,葡萄糖利用减少,产生高血糖;脂肪与蛋白质分解加速,游离脂肪酸增加,酮体产生增加。
三、临床表现
(一)症状
疲乏无力,极度口渴,多饮,多尿,当肾功能衰竭或休克时尿量减少。恶心、呕吐,有时腹痛为突出症状。头晕、头痛、嗜睡,甚至昏迷。
(二)体征
皮肤黏膜干燥、弹性差,眼球下陷,呼吸深快,呼气有酮味(烂苹果味),脉搏细弱,四肢厥冷,血压下降,神志淡漠,肌张力下降,终至昏迷。
四、实验室检查
(1)尿糖强阳性,尿酮体强阳性。
(2)血糖>14 mmol/L,血酮体阳性。
(3)代偿期血p H值在正常范围,失代偿期低于7.35。
(4)HCO3-降至10~15 mmol/L及以下,CO2- CP<13.4 mmol/L(30 Vol%)。
(5)白细胞增多,无感染时可达(15~30)×109/L。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对疑为DK A患者,立即查尿糖及酮体,如阳性同时血糖增高者,无论有无糖尿病史即可诊断。有昏迷者应与其他原因所致昏迷鉴别。
(一)低血糖昏迷
有大量使用胰岛素或降糖药史,进食较少,活动量大。表现症状突然出现:大汗、心慌、饥饿、手抖、皮肤潮湿、肌张力升高、腱反射亢进、昏迷,血糖<2.8 mmol/L,尿糖(-),尿酮(-)。
(二)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
多见于老年人,起病较缓,恶心、呕吐、脱水、血压下降,嗜睡、昏迷、抽搐。血糖>33.3 mmol/L,血钠>155 mmol/L,血浆渗透压>330 mmol/L,尿糖强阳性,尿酮阴性或弱阳性。
(三)乳酸性酸中毒昏迷
有应用降糖灵史,常合并心肝肾病变,缺氧易诱发。实验室检查,血乳酸升高,阴离子间隙>18 mmol/L以上,CO2- CP<13.48 mmol/L,血p H<7.35,血浆渗透压正常。
六、治疗
(一)一般处理
去除诱因,给予支持疗法,严密监测各种代谢指标,指导治疗。
(二)药物治疗
1.补液
补液量开始宜快,最初2 h内给予1000~2000 ml,第一个24 h内补4000~8000 ml,老年人或心肺肾功能不全者酌情减慢。补液的种类,开始给予生理盐水或林格氏液,当血糖下降至13.9 mmol/L以下时,可用5%葡萄糖溶液或糖盐水静滴。
2.胰岛素的应用
推荐用小剂量持续静脉滴注法,优点为疗效可靠、安全简便、无迟发低血糖和低血钾反应。普通胰岛素按4~12 U/h(一般为4~6 U/h)的速度静滴,2 h后复查血糖,如血糖下降小于30%滴注前水平,则将胰岛素用量加大;如下降大于30%,则按原剂量继续滴注,直到血糖降至13.9 mmol/L左右。此时如酮症消失,可改为皮下注射胰岛素。如血酮仍呈阳性,则应继续减量应用胰岛素持续静滴,同时补充葡萄糖,使血糖维持在11.1 mmol/L左右。在停用持续静滴胰岛素前1 h,需皮下注射胰岛素10 U,以防血糖回升。
3.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
(1)补钾:如患者无肾功能衰竭或无尿,在开始静滴胰岛素后,除非血钾>6 mmol/L,即应静脉补钾,补钾量每小时不超过20 mmol/L,24 h氯化钾总量为6~10 g。血钾正常后,如患者能进食,应改为口服补钾,共5~7 d。
(2)补碱:一般情况下不必补碱性液体。对酸中毒明显,血p H<7.0或HCO-3<5.3 mmol/L时才予补碱,给予5%碳酸氢钠100~200 ml稀释成等渗液(1.4%)后于30~45 min内滴入。
(别永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