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脑小动脉闭塞性梗死

脑小动脉闭塞性梗死

时间:2024-05-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脑梗死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是缺血性卒中的总称,脑血液供应障碍引起缺血、缺氧,导致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MRI可清晰显示早期缺血性梗死、脑干及小脑梗死、静脉窦血栓形成等,梗死后数小时即出现T 1低信号、T 2高信号病灶,出血性梗死显示其中混杂T 1高信号。

第四节 脑血栓形成

一、概述

脑血栓形成(CT)是脑梗死最常见的类型,是脑动脉主干或皮质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增厚、管腔狭窄闭塞和血栓形成,引起脑局部血流减少或供血中断,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软化坏死,出现局部性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多见于中老年,动脉炎以中青年多见。

脑梗死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是缺血性卒中的总称,脑血液供应障碍引起缺血、缺氧,导致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

动脉粥样硬化是本病基本病因,可能的病因包括脑血管痉挛、来源不明的微栓子、抗磷脂抗体综合征、蛋白C和蛋白S异常、抗凝血酶Ⅲ缺乏、纤溶酶原激活物不全释放伴发高凝状态等。

二、分类

依据症状体征演进过程分完全性卒中、进展性卒中和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

(一)完全性卒中

发生缺血性卒中后神经功能缺失症状体征较严重、较完全,进展较迅速,常于数小时内(<6 h)达到高峰。

(二)进展性卒中

缺血性卒中发病后神经功能缺失,症状较轻微,但呈渐进性加重,在48 h内仍不断进展,直至出现较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

(三)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

缺血性卒中发病后神经功能缺失症状较轻,但持续存在,可在3周内恢复。

三、诊断

(一)临床表现

常在安静或睡眠中发病,部分病例有TIA前驱症状如肢麻、无力等,局灶性体征多在发病后10余小时或1~2日达到高峰,患者意识清楚或有轻度意识障碍。

1.颈内动脉闭塞综合征

颈内动脉卒中可无症状,症状性闭塞可出现单眼一过性黑矇,偶见永久性失明或Horner征,伴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或同向性偏盲等,优势半球受累可有失语症。颈动脉搏动减弱或血管杂音,亦可出现晕厥发作或痴呆。

2.大脑中动脉闭塞综合征

(1)主干闭塞:导致病灶对侧中枢性面舌瘫与偏瘫(基本均等性)、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三偏);优势半球受累出现完全性失语症,非优势半球出现体象障碍。

(2)皮质支闭塞:①上部分支卒中:包括眶额、额部、中央前回及顶前部分支,导致病灶对侧面部、手及上肢轻偏瘫和感觉缺失,下肢不受累,伴Broca失语和体象障碍,无同向性偏盲。②下部分支卒中:包括颞极、颞枕部和颞叶前中后部分支,较少单独出现,导致对侧同向性偏盲,下部视野受损较重;对侧皮质感觉明显受损,无偏瘫;优势半球受累出现WernicKe失语,非优势半球出现急性意识模糊状态。

(3)深穿支闭塞:导致对侧中枢性均等性偏瘫,可伴面舌瘫;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可伴对侧同向性偏盲;优势半球病变出现皮质下失语。

3.大脑前动脉闭塞综合征

(1)分出前交通动脉前主干闭塞:因对侧代偿不出现症状。

(2)分出前交通动脉后闭塞:导致对侧中枢性面舌瘫与下肢瘫;尿潴留或尿急,表情淡漠、反应迟钝、欣快和缄默等,强握及吸吮反射;优势半球病变可出现Broca失语和上肢失用。

(3)皮质支闭塞:导致对侧中枢性下肢瘫,可伴感觉障碍,对侧肢体短暂性共济失调、强握反射及精神症状。

(4)深穿支闭塞:引起对侧中枢性面舌瘫、上肢近端轻瘫。

4.大脑后动脉闭塞综合征

主干闭塞引起对侧同向性偏盲,上部视野损伤较重,黄斑视力可不受累。中脑水平大脑后动脉起始处闭塞,可见垂直性凝视麻痹、动眼神经瘫、核间性眼肌麻痹、眼球垂直性歪扭斜视。优势半球枕叶受累可出现命名性失语、失读,不伴失写。双侧大脑后动脉闭塞导致皮质盲、记忆受损。

5.小脑后下动脉或椎动脉闭塞综合征

也称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是脑干梗死最常见类型。主要表现为眩晕、呕吐、眼球震颤,交叉性感觉障碍,同侧Horner征,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和声音嘶哑(疑核受损);同侧小脑性共济失调(绳状体或小脑受损)。

6.椎-基底动脉闭塞综合征

可引起脑干梗死,出现眩晕、呕吐、四肢瘫、共济失调、昏迷和高热等。中脑受累出现等大固定瞳孔,脑桥病变出现针尖样瞳孔,常见眼球垂直性歪扭斜视、娃娃头或冰水试验眼球水平运动缺如或不对称;眼球向偏瘫侧同向偏视,垂直性眼球运动可受损。中脑支闭塞出现Weber综合征、Benedit综合征;脑桥支闭塞出现Millard- Gubler综合征、Foville综合征。小脑上、小脑后下或小脑前下动脉闭塞可导致小脑梗死,常见眩晕、呕吐、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站立不稳和肌张力降低等,可出现脑干受压和颅内压增高症状。

(二)辅助诊断

1.CT检查

应常规进行CT检查,多数病例发病24 h后逐渐显示低密度梗死灶,发病后2~15 d可见均匀片状或楔形的明显低密度灶,大面积脑梗死伴脑水肿和占位效应,出血性梗死呈混杂密度,应注意病后2~3周梗死吸收期,病灶水肿消失及吞噬细胞浸润可与脑组织等密度,CT上难以分辨,称为“模糊效应”。

2.MRI检查

MRI可清晰显示早期缺血性梗死、脑干及小脑梗死、静脉窦血栓形成等,梗死后数小时即出现T 1低信号、T 2高信号病灶,出血性梗死显示其中混杂T 1高信号。功能性MRI可早期诊断缺血性卒中,发病2 h内即显示缺血病变,为早期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3.其他检查

颅多普勒(TCD)可发现颈动脉及颈内动脉狭窄、动脉粥样硬化斑或血栓形成。超声心动图检查可发现心脏附壁血栓、心房黏液瘤和二尖瓣脱垂。

四、治疗

(一)对症治疗

1.降血压

缺血性卒中后血压升高一般不需紧急处理,病后24~48 h收缩压>29.3 KPa(220 mm Hg)、舒张压>16.0 KPa(120 mm Hg)或平均动脉压>17.3 KPa(130 mm Hg)时用降压药,如卡托普利6.25~12.5 mg含服。血压过高时,舒张压>18. 7 KPa(140 mm Hg),可用硝普钠0.5~1 mg/(Kg·min),维持血压在22.7~24.0/12.7~13.3 KPa(170~180/95~100 mm Hg)水平。切忌过度降压使脑灌注压降低,导致脑缺血加剧。

2.控制感染

意识障碍和呼吸道感染者宜选用适当抗生素控制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和防治肺炎,预防尿路感染和褥疮等。

3.治疗脑水肿

根据临床观察或颅内压监测用20%甘露醇250 ml,静脉滴注,1次/6~8 h;或速尿40 mg静脉注射,2次/d;10%白蛋白50 ml,静脉滴注。应注意避免脱水剂使用时间过长,量过大,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如肾损害、水电解质紊乱等。

4.预防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

卧床患者可用低分子肝素4000 U皮下注射,1~2次/d。

5.预防致死性心律失常和猝死

发病3 d内进行心电监护,必要时可给予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治疗。

(二)超早期溶栓治疗

1.静脉溶拴疗法

(1)常用溶栓药物:①尿激酶(U K):50万~150万U加入0.9%生理盐水100 ml,在1h内静脉滴注;②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一次用量0.9 mg/Kg,最大剂量<90 mg;10%的剂量先予静脉推注,其余剂量在约60 min持续静脉滴注;使用rt- PA最初24 h内不能再用抗凝剂和抗血小板药,24 h后CT显示无出血,可用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

(2)溶栓适应证:①急性缺血性卒中,无昏迷;②发病3 h内,在MRI指导下可延长至6 h;③患者年龄≥18岁;④CT未显示低密度病灶,已排除颅内出血;⑤本人或家属同意治疗。

(3)绝对禁忌证:①TIA单次发作或迅速好转的卒中以及症状轻微者;②病史和体检提示蛛网膜下隙出血;③两次降压治疗后BP仍>24.7/14.7 KPa(185/110 mm Hg);④CT检查发现出血、脑水肿、占位效应、肿瘤和动静脉畸形等;⑤患者14 d内做过大手术或有创伤,7 d内做过动脉穿刺,有活动性内出血以及正在应用抗凝剂或卒中前48 h曾用肝素治疗;⑥病史有血液疾病、凝血障碍(PT>15 s,APT T>40 s,INR>1.4,血小板计数<100×109/L)等。

(4)溶栓并发症:①梗死灶继发出血,U K可激活血栓及血浆内纤溶酶原,有诱发出血潜在风险,用药后应监测凝血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②溶栓也可导致致命的再灌注损伤和脑水肿;③溶栓再闭塞率高达10%~20%,机制不清。

2.动脉溶栓疗法

作为卒中紧急治疗,可在DSA直视下进行超选择介入动脉溶栓。尿激酶动脉溶栓合用小剂量肝素静脉滴注,可能对出现症状3~6 h的大脑中动脉分布区卒中患者有益。

(三)脑保护治疗

目前推荐早期(<2 h)应用头部或全身亚低温治疗,药物可用胞二磷胆碱、新型自由基清除剂、10%白蛋白等。

(四)抗凝治疗

可以短期应用。常用药物包括肝素、低分子肝素及华法林等。治疗期间应监测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

(五)抗血小板治疗

脑梗死患者发病48 h内用阿司匹林100~300 mg/d,可降低死亡率和复发率,推荐应用。但溶栓或抗凝治疗时不要同时应用,可增加出血风险。抗血小板聚集剂如噻氯匹定、氯吡格雷等也可应用。

脑梗死急性期不宜使用或慎用血管扩张剂,在脑卒中急性期不宜使用脑细胞营养剂脑活素等,可使缺血缺氧脑细胞耗氧增加,加重脑细胞损伤,宜在脑卒中亚急性期(2~4周)使用。有条件的医院应组建卒中单元(SU),SU将卒中的急救、治疗、护理及康复等融为一体,使患者得到及时、规范的诊断和治疗。中、重度脑卒中,如大面积脑梗死、小脑梗死、椎基底动脉主干梗死及病情不稳定脑梗死患者均应进入SU治疗。

对有明确的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心房纤颤和颈动脉狭窄等应尽早进行预防性治疗。如阿司匹林50~100 mg/d口服,对脑卒中预防有肯定效果,长期用药中要有间断期,有出血倾向者慎用。

(王健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