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重症肌无力
重症肌无力(MG)是自身抗体所致的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障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受累骨骼肌极易疲劳,经休息和服用抗胆碱酯酶药后减轻。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随意运动有赖于神经肌肉突触的结构和功能的正常。本病乙酰胆碱(ACh)的释放量不少于常人,但受体减少,大部分ACh分子直接被胆碱酯酶水解或在增宽的突触间隙中流失。当进行随意动作而发生连续神经冲动时,由于突触前膜中的囊泡补充不及时,ACh释放量逐渐减少,致使ACh和受体结合的几率更少,肌纤维因终板电位不足而不起反应,临床上即出现肌肉疲劳表现。
本病乙酰胆碱受体(AChR)的减少因自身免疫反应所致。大多数的重症肌无力患者血清中能测到抗AChR抗体;血浆交换治疗后,肌无力症状可暂时好转。本病的发病机制可能是体内产生的ACh R抗体,在补体介导下作用于突触后膜,使AChR大量破坏,导致突触后膜传递障碍而产生肌无力。
多数重症肌无力患者伴有胸腺异常,10%~20%患者合并胸腺瘤,约70%患者有胸腺肥大。胸腺切除术后,大多数患者临床症状减轻。在正常和增生的胸腺中都存在一种“肌样细胞”,其膜表面亦具有AChR,当机体受到病毒或其他非特异性因子感染后,可导致“肌样细胞”膜上的ACh R构型发生变化,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ACh R抗体。然后引起神经肌肉接头处ACh R的形态学改变而致病。
二、病理
早期肌肉无明显变化,晚期有肌肉萎缩。镜下可见肌纤维坏死、肿胀,吞噬细胞、淋巴细胞浸润。突触后膜皱褶丧失或减少,突触间隙增宽。免疫化学染色可见突触后膜上有IgG- C3-ACh R免疫复合物沉积。
大多数患者有胸腺淋巴小结生发中心增生,10%~20%合并有胸腺瘤。病理形态有淋巴细胞型、上皮细胞型和混合型三种。
三、临床表现
(一)发病年龄
各组年龄均可发病,女性多于男性,40岁以前发病者以女性居多,中年以后发病者以男性多见,患胸腺瘤者也较多见。
(二)受累肌肉
眼外肌最常见,其次为由颅神经所支配的肌群、颈肌、肩胛带及颈部的屈肌。
眼外肌障碍产生一侧或双侧眼睑下垂、斜视和复视。面肌受累时皱纹减少,表情动作无力。咬肌受累时进食连续咀嚼困难,需中断休息。累及延髓各肌时,发生吞咽困难,不能连续下咽,饮水呛咳,语音逐渐低沉,多说话后出现鼻音。颈肌受累则抬头无力。四肢肌肉受累则四肢肌无力,如上肢抬举困难、下肢行走无力。
(三)症状特征
症状具有波动性,朝轻暮重,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
(四)肌无力危象
患者突然发生延髓支配肌肉和呼吸肌严重无力,以致不能维持换气功能时称为危象。如不及时抢救将危及患者生命,肌无力危象是本病的主要死亡原因。
1.肌无力性危象
是疾病发展、病情加重或抗胆碱酯酶药量不足所致。静脉注射腾喜龙后症状减轻可证实。
2.胆碱能性危象
抗胆碱酯酶药过量所致。除肌无力加重外,尚有胆碱能中毒症状,如肌束颤动、瞳孔缩小、出汗和唾液增多等。腾喜龙试验加重。
3.反拗性危象
抗胆碱酯酶药不敏感所致。主要见于严重全身型患者,或在胸腺手术后,或感染、电解质紊乱等因素诱发。腾喜龙试验无反应。
四、临床分型
(一)传统分型
1.眼肌型
最多见,单纯眼外肌受累,主要表现眼睑下垂、眼球活动受限、复视等。
2.延髓肌型
主要表现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吐词不清或无力。
3.全身型
主要表现四肢及躯干肌无力,呼吸肌也可受累。
(二)Osserman分型
1.成人肌无力
Ⅰ型:为单纯眼肌型。
Ⅱa型:轻度全身型,四肢肌群轻度受累,常伴眼外肌受累,生活可自理。
Ⅱb型:中度全身型,四肢肌群中度受累,常伴眼外肌、咽喉肌受累,生活自理困难。
Ⅲ型:为急性进展型,症状进展较快,数周至数月内达高峰,有肌无力危象。
Ⅳ型:为迟发重症型,病情缓慢进展,起病半年以后由上述Ⅰ、Ⅱa、Ⅱb型发展到球麻痹、呼吸肌麻痹等。
V型:为肌萎缩型,于起病半年内即出现肌萎缩者。
2.少年肌无力
指14~18岁起病者。多表现单眼下垂,或斜视、复视等,或伴有吞咽困难及全身肌无力。
3.儿童肌无力
大部分累及眼肌,少数累及全身骨骼肌。
(1)新生儿肌无力:婴儿出生后第1天即出现肌无力,表现呼吸困难,哭声无力,肢体瘫痪。其发生与母亲血液中ACh R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有关。多数在2周后逐渐好转。
(2)先天性肌无力:指出生后短期内即出现肢体无力和眼肌麻痹,有家族史,但其母亲未患MG。
五、辅助检查
(一)血清ACh R抗体测定
患者血中ACh R抗体阳性率在85%~90%。免疫球蛋白增高,约2/3患者IgG增高。
(二)胸部CT或MRI检查
约有90%患者提示有胸腺病变。
(三)肌电图检查
可见肌肉收缩力下降,动作电位波幅逐渐变小;低频极限尺神经重复电刺激电位逐渐衰减。
六、诊断
根据典型病史,受累骨骼肌极易疲劳,经休息和服用抗胆碱酯酶药物后有所好转可予诊断。不典型者可作进一步诊断性试验。
(一)疲劳试验
受累肌肉重复收缩后出现无力。如令患者眼球上视,观察眼睑无力而下垂时为阳性。
(二)药物试验
1.新斯的明试验
肌内注射0.5~1 mg,30 min后症状好转为阳性。
2.腾喜龙试验
静脉注射2 mg,观察20 s,如无反应则用30 s缓慢加给8 mg,1 min内症状好转者为阳性。
(三)重复电刺激单纤维肌电图
低频(3 Hz)和高频(30~50 Hz)刺激尺神经或面神经,如出现动作电位递减10%以上为阳性。阳性率约70%。
七、鉴别诊断
(一)Lambert- Eaton综合征
即肌无力综合征,以男性居多,约2/3患者伴发恶性肿瘤,尤其是小细胞肺癌。下肢症状重,休息后肌力减退,短暂用力收缩后增强,而持续收缩后又呈病态疲劳。肌电图检查显示高频电刺激动作电位升高。
(二)其他
应与其他有口咽、肢体无力的疾病鉴别,如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运动神经元疾病、多发性肌炎和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这些疾病无晨轻暮重的特点,疲劳及药物试验均阴性。
八、治疗
(一)抗胆碱酯酶药物
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阻止ACh的水解,延长其作用时间,从而改善肌无力症状。
1.吡啶斯的明
成人60 mg口服,每4 h1次。若患者有进食困难可在餐前30 min服用。不良反应较少,个别患者有腹痛、腹泻、流涎等毒蕈碱样反应,可用阿托品拮抗。
2.溴化新斯的明
成人15~30 mg,每天3次。用药过量可出现毒蕈样不良反应。
(二)肾上腺皮质激素
适应于中、重度患者,特别是40岁以上的成年人;胸腺切除而临床症状未改善者。
1.大剂量递减法
泼尼松60~80 mg/d,隔天口服,症状改善后仍需维持8~12周,此后逐渐减小剂量,直至隔天服15~30 mg,维持量的标准是不引起症状恶化的最小剂量,需维持数年。此种给药的缺点是用药初期常有症状加重,仅适用于已做气管切开,或已做好人工呼吸准备的严重患者。
2.小剂量递增法
泼尼松20 mg/d隔天口服,每周递增10 mg,直至隔天服70~80 mg/d或取得明显疗效为止。稳定剂量8~12周,然后再逐步、缓慢减量至隔天30 mg,维持数年。此种疗法不良反应少,适用于门诊治疗。
(三)其他免疫抑制剂
激素治疗半年内无改善者,可选用硫唑嘌呤或环磷酰胺,需注意其不良反应。
(四)血浆置换疗法
血浆置换疗法临床上仅用于重症患者抢救,经血浆交换治疗病情缓解后应采用其他免疫疗法,或胸腺切除等。
(五)危象的处理
一旦发生危象,必须紧急抢救。
1.保持呼吸道通畅
吸氧。自主呼吸不能维持正常通气量时应尽早气管切开和人工辅助呼吸。
2.积极控制感染
可选用青素类、头孢菌素类及红霉素类。
3.激素
开始大剂量应用激素,如地塞米松10~20 mg/d,或甲基泼尼松龙10~20 mg/(Kg·d),3~5 d病情稳定后改口服泼尼松。
4.抗胆碱酯酶药物
肌无力危象是抗胆碱酯酶药量不足,可予新斯的明1 mg肌内注射,30 min后症状改善不明显可重复使用。病情好转后改口服。对胆碱能性危象应停给抗胆碱酯酶剂,并静脉注射阿托品0.5~2 mg,症状改善不明显,半小时后可重复使用。反拗性危象停用抗胆碱酯酶药而用输液维持。可用其他疗法。
(六)胸腺切除
大部分患者胸腺切除后,症状缓解或治愈。疗效常在数月至数年后显现。20~30岁起病的女性全身肌无力患者,抗胆碱酯酶药物治疗不满意时可手术治疗。
(朱国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