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
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acute hemorrhagic necrotizing enteritis)是由产生B毒素的C型产气夹膜梭状芽孢杆菌感染所致的肠道急性炎症,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便血、发热、呕吐和腹胀,严重者可出现休克、肠麻痹、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本病常发生于儿童,少数可发生手成年人。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本病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现认为本病与感染产生B毒素的C型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有关。该细菌所产生的B毒素是主要致病因素,可影响肠道微循环,使肠黏膜坏死。动物实验已证实,给豚鼠灌注该菌菌液,可引起小肠坏死及类似人坏死性肠炎的病理改变,有学者认为变态反应参与发病过程,近年研究发现,长期摄入含胰蛋白酶制剂的食物易患病。
二、病理
本病病变主要累及空肠、回肠,偶可累及结肠,病变程度轻重不等,一般以空肠下段最为严重,主要病理改变为肠壁小动脉内纤维蛋白沉着,栓塞而致小肠出血和坏死。病变初期:炎症、坏死、出血,呈散在的节段性病变,病变涉及黏膜及黏膜下层,甚至全层。受累肠段充血、水肿、坏死、出血,严重者穿孔。肠系膜充血、水肿,淋巴结肿大,小血管内血栓形成。累及浆膜层,可见纤维素渗出,与邻进肠襻黏着,严重时出现坏死。除肠道病变外,还可有肝脂肪变性、急性脾炎、间质性肺炎、肺水肿、出血,肾小球和肾小管有轻度变化。镜下见病变黏膜有深浅不一的坏死病变,轻者仅累及绒毛顶端,重者可累及黏膜全层,血管内有血栓,血管壁有纤维素坏死,坏死周围淋巴细胞、嗜酸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
三、临床表现
多有病前进食不洁饮食之病史。夏季发病率高约占38%,次为春季、秋季,冬季较少约占14%,罹病多为10岁以下儿童和20岁以下之青年人。男性为女性的2~3倍。
(一)腹痛 初期为腹部不适感,逐渐加重,为持续性钝痛,阵发性加重,疼痛多位于左上腹或左中腹,亦可在脐周或波及全腹,婴儿表现无原因的阵发性哭闹,四肢屈曲,面色苍白。
(二)恶心、呕吐 次数不等,早期即可发生,多为胃内容物或伴有胆汁及咖啡物,甚至呕血。肠道蛔虫而致病者,可伴有吐蛔虫。
(三)腹泻及便血 常随腹痛发作出现腹泻,1天数次到十数次,初为黄色稀便,1~2天后转为暗红色糊状或赤豆汤样血水便,粪质少。无脓液及黏液,有特殊腥臭味。肛门指诊可发现肉眼血便。
(四)中毒症状 病初精神萎靡、发热、食欲不振、痛苦状。常于血便出现的前、后出现明显的中毒症状及循环衰竭。其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皮肤呈紫色网状花纹,脉细弱频速,血压下降。病情严重者多有高热及中毒性脑病,常伴有明显的腹胀或麻痹性肠梗阻,腹部可出现包块或肠型。
四、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一)X线检查 腹部平片是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诊断的主要方法,其X线特征分为3个阶段:①早期阶段:胃肠道动力性肠阻,表现为小肠扩张呈管状,排列紊乱,内有短浅液平,结肠则少气或无气。肠道不规则性痉挛狭窄。②典型阶段:肠黏膜炎症水肿,动力减退,病变肠段管状充气扩张且肠壁增厚,边缘模糊,肠腔内气体通过破坏的黏膜进入肠壁,形成黏膜下和(或)浆膜下积气,呈现出本病特征征象,即肠壁积气。③晚期阶段:门静脉积气时提示预后不良;肠袢扩张固定,为肠壁全层坏死即将穿孔的重要X线征象;气腹则提示已穿孔;腹腔渗液进行性增多。另外,急性期过后(急性期忌作胃肠钡餐检查)钡灌肠可见肠黏膜粗糙、肠壁增厚、肠间隙增宽、肠壁张力和蠕动减弱、肠管扩张和僵硬。部分有肠痉挛、狭窄和肠壁囊样积气表现。
(二)粪便检查 镜检有大量红细胞、少量白细胞,潜血多阳性。培养多为大肠杆菌、克雷白杆菌、梭形芽孢杆菌。
(三)血培养 多为革兰氏阳性杆菌。
(四)血象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并有核左移及中毒颗粒。血小板减少,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总数也可有不同程度的减少。血沉也多增快。
(五)生化检查 便血重者可合并贫血及水、电解质紊乱等。
(六)心电图 重症者常合并心肌炎,可出现ST段偏移及T波变化。
(七)腹腔镜检查 可帮助确诊,多能发现坏死的肠段。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 本病可根据以下两项之一作出诊断:
1.患者(尤以儿童和青少年)有急性腹痛、呕吐、腹泻、发热或继而出现血便、肠梗阻征象或(及)败血症休克。X线腹部平片符合本病的改变。
2.有上述症状,经剖腹或尸解证实为本病者。或粪便培养证实为C型魏氏梭状杆菌者。
(二)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中毒性菌痢、细菌性食物中毒、婴幼儿腹泻、肠套叠、溃疡性结肠炎、血液病、各种腹膜炎、肠梗阻等疾病相鉴别。
六、处理
(一)内科治疗
1.休息与禁食 患者在发热、腹痛期应卧床休息及禁食,以减少胃肠活动。当症状明显好转或消失时先少量多次给予流质,后按患者耐受情况逐渐过渡至半流质、软食,乃至正常饮食。
2.支持疗法和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 禁食期间应静脉补液以保证生理需要,并纠正失水、失钠、失钾和酸中毒。一般成人每日补液量为2000~3000ml,务使每日尿量在1000ml以上,同时补充维生素C、B、K。对重症或便血多者可适当输入新鲜全血。
3.抢救中毒性休克 休克是本病死亡的主要原因,早期发现,及时处理是治疗本病的重要环节。开始应迅速补充血容量,改善组织缺氧,在补足液体的基础上,早期可用血管扩张剂,必要时用右旋糖酐、全血、血浆,以维持血浆渗透压,使血压回升。亦可同时应用654-2或阿托品。为抑制变态反应,减轻中毒症状,用氢化可的松每次5~10mg/kg,静脉滴注,疗程最多5~7天,不宜过长,以免发生肠穿孔。同时应用广谱抗生素,如氨苄青霉素和庆大霉素或丁胺卡那霉素静脉滴注。灭滴灵可控制肠道厌氧菌的繁殖。用法:轻者灭滴灵每日50mg/kg分3次口服;重者给0.5%灭滴灵注射液1.5ml/kg静滴,每8小时1次。
4.注射抗毒血清 国外培养出Welchii杆菌后制备成抗毒血清,一般给病人静注42000~85000U,有较好的疗效。
5.肾上腺皮质激素 可减轻中毒症状,成人氢化可的松每日200~300mg(地塞米松5~10mg)静脉滴入。
6.对症治疗 高热时给予解热剂、激素,并每日多次予以物理降温。烦躁不安肌注安定、苯巴比妥钠,或用冬眠1号静滴,但要密切观察血压变化。腹痛时肌注阿托品,如无效可用0.25%奴佛卡因作两侧肾囊封闭,必要时也可联合使用度冷丁与阿托品,腹泻严重可应用复方苯乙哌啶、易蒙停,并配合服用氟哌酸、黄连素等肠道抗菌药物。
7.胰蛋白酶口服 每次0.6~1g,每日3次,重症可肌注,每次1000U,每日1次。有人研究,此药能水解产气荚膜杆菌β毒素,减少吸收,清除肠道坏死组织,有利于修复。
(二)手术治疗 手术适应证为:①有明显腹膜炎表现,或腹腔穿刺有脓性或血性渗液,怀疑有肠坏死或穿孔;②不能控制的肠道大出血;③有肠梗阻表现经非手术治疗不能缓解,反而加重;④经积极非手术治疗,全身中毒症状无好转,局部体征持续加重。
手术中如发现病变肠段无坏死、穿孔或大量出血的情况,可用0.25%普鲁卡因溶液作肠系膜根部封闭。对于已有肠坏死、穿孔或伴大量出血时,如果病变比较局限,应作病变肠段切除吻合术,切除的范围应达正常肠黏膜的部位。如果病人全身情况严重或病变过于广泛,无法全部切除,则可将病变严重部分肠段切除并作肠造口术,而不作一期吻合。
术后应进行积极的药物及支持疗法。
(姜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