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血象及骨髓象检验
外周血液和骨髓的细胞形态学检验是血液系疾病诊断、疗效观察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本节介绍瑞氏染色后显微镜下的血细胞形态、血象检查、骨髓检查和分析。
一、正常血细胞形态
(一)粒细胞系
1.原始粒细胞 胞体直径10~20um,圆形或类圆形。胞核较大呈淡紫色,圆形或类圆形,居中或略偏位;核染色质呈细颗粒状,排列均匀, 平坦如一层薄纱,无浓集;核仁2~5个,较小,清楚,呈淡蓝色。胞质量少,呈透明的天蓝色或深蓝色,绕于核周,有时在近核处浆色较淡:颗粒无或少许。根据颗粒的有无等特征将原粒细胞分为I型和II型,无颗粒者为I型原始粒细胞,有颗粒者为 II型原始粒细胞。
2.早幼粒细胞 胞体直径为12~25um,较原始粒细胞大,圆形或椭圆形,有时可见伪状突起。胞核大,圆形、椭圆形或一侧凹陷,核常偏一侧,或位于中央;核染色质开始聚集,较原始粒细胞粗;核仁清晰可见,有时核仁模糊。胞质量多或较多,呈淡蓝或深蓝;胞质内含数量不等的、大小不一的、形态不一的、紫蓝色的非特异性颗粒。(又称嗜天青颗粒,或A颗粒)其颗粒分布不均匀,常近核一侧先出现,有时核上有覆盖。有时在早幼粒细胞中央近核处有高尔基小体发育的透明区,呈淡蓝色或无色。
3.中幼粒细胞
(1)中性中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20um,圆形。胞核呈椭圆形,一侧开始为扁平或凹陷,其凹陷程度与假设圆形核直径的比值常小于1/2,核常偏于一侧,呈紫红色,占胞体的1/2~2/3;染色质聚集如索块状,核仁常无。胞质量多,呈淡红色或淡蓝色;内含中等量、细小、大小一致的颗粒,分布均匀的淡紫色或淡红色的中性颗粒。
(2)嗜酸性中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5~20um,较中性中幼粒细胞略大,圆形。胞核与中性中幼粒细胞相似。胞质内常有粗大、大小一致的圆形、排列紧密、橘子红色。有立体感及折光性的)嗜酸性颗粒如石榴籽状。有时嗜酸性颗粒呈暗黄色或褐色,有时含有黑色颗粒,似嗜碱性颗粒,这种嗜酸性中幼粒细胞又称为双染性嗜酸性粒细胞。
(3)嗜碱性中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5um,较中性中幼粒细胞略小,胞核呈椭圆形,轮廓不清楚,核染色质较模糊。胞质及核上含有数量不多、粗大、大小不等、形态不一、排列凌乱、深黑色或紫色的嗜碱性颗粒。
4.晚幼粒细胞
(1)中性晚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6um,胞核明显凹陷呈肾形、马蹄形、半月形,其核凹陷的程度与假设核的核直径之比为1/2~3/4,胞核常偏于一侧,核染色质粗糙呈小块,出现副染色质,核仁消失,胞浆量多,浅红色,充满中性颗粒。
(2)嗜酸性晚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6μm,圆形。胞浆中充满嗜酸性嗜酸性,有时可见深褐色嗜碱性颗粒。其余同中性晚幼粒细胞。
(3)嗜碱性晚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4um,圆形。胞核显凹陷呈肾形,轮廓不清,胞质内有及核上有少量嗜碱性嗜碱性,胞质显红色。
5.杆状核粒细胞
(1)中性杆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0~15um,圆形. 凹陷程度与假设圆形核直径的比值常大于1/2,呈弯曲粗细均匀的带状,也可见S形或U形E形。核染色粗糙呈块状,副染色质明显透亮,核两端钝圆呈深红色。胞浆内充满中性颗粒。
(2)嗜酸性杆状粒细胞:胞体直径11~16um,圆形。胞核与中性杆状粒细胞相似,胞浆内充满嗜酸性颗粒。
(3)嗜碱性杆状粒细胞:胞体直径10~12um,圆形。胞核呈模糊杆状,胞浆内有少许嗜碱性颗粒。
6.分叶核粒细胞
(1)中性分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0~14um,圆形。胞核呈分叶状,2-5个叶,叶与叶之间有细丝相连,有的断开,有时核分叶但叠在一起,致使连接的核丝被隐蔽,这是核常有粗而明显的切痕;核染色质呈较多小块,深紫红色,副染色质明显。胞浆丰富,呈淡红色,浆内充满中性颗粒。
(2)嗜酸性分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1~16um,圆形。胞核多分为2叶,浆内充满嗜酸性颗粒。
(3)嗜碱性分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0~12um,圆形。胞核分为3~4叶或分叶不明显,浆内有少许嗜碱性颗粒,浆显红色。
(一)红细胞系统
1.原红细胞 胞体直径15~25um,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唱有瘤状突起 ,胞核圆形,居中或偏离一侧,核染色质紫橙红色颗粒状,核仁1~3个,大小不一、染蓝色,边界不清晰。胞质少,深蓝色且不透明,有油画蓝感或海绵蓝感,在核的周围常形成淡染色区。胞质无颗粒,但由于核糖核酸丰富,自行积聚而呈蓝色假颗粒状。
2.早幼红细胞 胞体直径10~18um,圆形或椭圆形,胞核圆形,居中或偏离一侧,核染色质浓集呈粗紫颗粒状甚至小块状,核仁模糊或消失。胞质量多,为不透明的蓝色或深蓝色。无颗粒,瘤状突起及核周淡染可见。
3.中幼红细胞 胞体直径8~15um,圆形或椭圆形,胞核圆形,居中或偏离一侧,核染色质浓集呈深紫红色索状甚至小块状,副染色质明显,较透明亮,有碎墨砚感,核仁消失;胞质量多,无颗粒,由于血红蛋白增多而嗜碱性物质减少,胞浆不同程度的嗜多色性。
4.红细胞 胞体平均直径7.2um,圆形,两面呈微凹盘装,无核,胞质呈淡红色。中央因厚度比边缘小故呈淡染状。
(二)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包括原单核细胞、幼单核细胞、单核细胞。单核细胞系统与其他细胞相比,常具有胞体大,形态不规则,核染色质疏松,胞浆量较多,呈灰蓝色或淡红色,有空泡,和细小颗粒等。
1.原单核细胞 胞体直径14~25um,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有扭曲和折叠,有时有伪足。胞核圆形,稍凹陷或不规则,可有折叠、扭曲;核染色质纤细、疏松呈细网状,为淡紫红色。核仁1~3个,大而清晰。胞质较其他原始细胞多,呈灰蓝色或淡蓝色。不透明,毛玻璃状,可有空泡,颗粒有或少许。
2.幼单核细胞 胞体直径15~25μm,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有时有伪足。胞核凹陷或不规则,可有折叠、切迹;核染色质开始聚集成细网状,核仁有或消失胞质较多,呈灰蓝色或淡蓝色,不透明,可见空泡和细小紫红色的嗜天青颗粒。
3.单核细胞 胞体直径12~20um,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有时有伪足。胞核凹陷或不规则,常显肾形、大肠形、马蹄形、S形、分叶形笔架形等;核染色质疏松,可有条索状,小块状;核仁消失胞质较多,呈灰蓝色或淡蓝色,不透明,可见空泡和细小的紫红色的嗜天青颗粒。胞质较多,呈灰蓝色或淡红色,半透明,可见空泡和分布均匀的细小的紫红色的嗜天青颗粒。
(三)淋巴细胞系统
1.原淋巴细胞 胞体直径10~18um,圆形或类圆形。胞核圆形或类圆形,核膜浓厚;核染色质细致显颗粒状;核仁1~2个,清晰,染成淡蓝色质少,。胞质少,淡蓝色,透明,无颗粒,近核处有一透明区。
2.幼淋巴细胞 胞体直径10~18um,圆形或类圆形。胞核圆形或类圆形,有时凹陷,核仁模糊或消失,核染色质较原淋巴粗。胞质少,淡蓝色,透明,偶有少许深染的紫红色嗜天青颗粒。
3.淋巴细胞
(1)大淋巴细胞:胞体直径12~15um,圆形或类圆形。胞核椭圆形,常偏一侧;核染色质较紧密而均匀,染深紫红色。有时可见假核仁,胞质多,呈清澈的淡蓝色,常为少许红色嗜天青颗粒。
(2)小淋巴细胞:胞体直径6~9um,圆形、类圆形或蝌蚪形,。胞核类圆形或有小切迹,;核染色质紧密呈块状,染深紫红色。可见核仁消失,胞质极少,呈淡蓝色,可有胞质突起。
(四)浆细胞系统 浆细胞和其他细胞相比、常具有质量多,深蓝色、泡沫感、核旁有淡染区,核圆,偏位等细胞特点。
1.原浆细胞 胞体直径15~25um,圆形或椭圆形。胞核圆形占胞体的2/3以上,偏位或居住;染色质呈粗颗粒网状,染成紫红色;核仁2~5个。胞质量多,深蓝色,不透明,核旁有淡染区,无颗粒及空泡。
2.幼浆细胞 胞体直径12~16um,圆形椭圆形。胞核圆形偏位;核染色质较原浆细胞略粗,染成深紫红色,核仁模糊或无。胞质量丰富,深蓝色,不透明,核旁有半月形淡染区,偶有少许红色嗜天青颗粒颗粒。
3.浆细胞 胞体大小不一直径8~15um,圆形或椭圆形;胞核圆形占胞体的1/3以下,偏位或居住;染色质聚集呈块状,副染色质染成淡红色,形似龟背状,少数呈车轮状;无核仁。胞浆丰富,深蓝色,不透明,有泡沫感。有时胞浆内有红色(分泌的黏蛋白或免疫球蛋白),核旁有半月形淡染区,偶有少许红色嗜天青颗粒颗粒。
(五)巨核细胞系统
1.原巨核细胞 胞体直径15~30um,圆形或不规则形。胞核较大、圆形或不规则,常有凹陷折叠,胞核常1~2个;核染色质粗糙、排列紧密,分布不均匀,染成紫红色;核仁2~3个,常不清晰,呈淡蓝色。胞质量少,深蓝色,胞质量较少,深蓝色,周边深染,无颗粒,常可见指状胞质突起,细胞周边可有血小板附着。
2.幼巨核细胞 胞体直径30~50μm,常不规则形。胞核较大、圆形或不规则,常有凹陷折叠,呈肾形或分叶状,有时有多核;核染色质粗颗粒壮或小块、排列紧密;核仁常无,胞质丰富,深蓝色或淡蓝色,近核处出现少许淡紫红色颗粒而使胞浆呈淡红色。常可见伪足突起,细胞周边可有血小板附着。
3.颗粒型巨核细胞 胞体直径40~70um,有的达100um之多,常不规则形。胞膜完整,胞核大、不规则,核分叶后常有凹陷折叠,有时有多核;核染色质粗块或条索状;核仁常无,胞质极丰富,充满大量细小的紫红色颗粒使胞浆呈淡红色或杂有蓝色;早期细胞的边缘有狭窄的透明区,形成外浆,浆内充满颗粒。有时细胞周边可有血小板附着。
4.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 胞体直径40~70um,有的达100um之多,常不规则形。胞核巨大、不规则,核分叶后常有凹陷折叠,有时有多核;核染色质粗块或条索状。胞质极丰富呈淡红色;形成外,浆内颗粒可聚集成簇,胞膜不清晰,多有伪足,细胞内外侧可有血小板聚集附着。
5.裸核型巨核细胞 胞核同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胞质无或少许。
6.血小板 胞体直径2~4um,星状、圆形或椭圆形、逗点状或不规则形;无核,胞质淡蓝色或淡红色,中心部位有细小、分布均匀的紫红色颗粒。有时巨大血小板易误认为有核细胞。
(六)其他细胞
1.组织嗜碱细胞 又称肥大细胞。胞体直径12~25um,圆形或椭圆形、菱形、多角、逗点状或不规则形;核较小,常被颗粒覆盖,核染色质模糊。胞质丰富,充满粗大,排列紧密,大小一致的深蓝紫色嗜硷颗粒,染色时可被溶解成空泡。有的组织嗜碱细胞的嗜碱颗粒排列紧密,覆盖在核上,使细胞核难以辨认,误为异物。
2.内皮细胞 胞体直径25~30um,极不规则形,多为菱形、多尾形,,圆形或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核染色质呈网状,多无核仁。胞质少,分布于细胞的一端或二端,呈蓝紫色或淡红色,有时有紫红色颗粒。
3.纤维细胞 为骨髓中的最大的多核细胞之一。此种细胞黏稠,涂片时可被拉成丝条状。胞体直径200um以上,不规则形。常有多个至数十个、大小形态完全相同的圆形或椭圆形的胞核;核染色质粗或粗网状,核仁1~2个。胞浆很丰富,呈淡蓝色,分布于细胞两端;胞质内含有纤维网状物、浅红色颗粒及少许嗜天青颗粒。成熟者为单个核的纤维细胞,直径为30~60um以上,周边不整齐,呈撕扯状。胞质内含有极丰富淡蓝色,内含粉红色丝状物和细小颗粒。核染色质呈粗网状,核仁无或模糊。
4.成骨细胞 胞体较大,胞体直径20~40um,常为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常多个成簇分布,有时单个存在,胞体边缘清晰或呈模糊的云雾状。胞核圆形或椭圆形,常偏位;染色质呈粗颗粒网状,有1~3个核仁染成较清晰的淡蓝色;胞浆丰富,深蓝色或淡蓝色,常有空泡,离核较远处常有椭圆形淡染区,偶见少许嗜天青颗粒。
5.脂肪细胞 是网状细胞或组织细胞摄取脂肪滴形成的。胞体较大30~50um,圆形或椭圆形,胞膜极易破裂,边缘不整齐。胞核较小,形态不规则,常被挤在一起边,核染色质致密,无核仁。胞质内充满大量大小不一的脂肪空泡。起初为小脂肪空泡,以后逐渐变大,最后融合为大脂肪空泡,中间有网状细丝,在核旁呈多色性。
6.组织细胞 胞体大小不一,为长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长轴可达20~50μm以上,边不整齐呈撕状。胞核圆形或椭圆形,核染色质为粗网状,常有1~2个较清晰的蓝色核仁。胞浆丰富,深蓝色或淡蓝色,内有许多嗜天青颗粒及吞噬的色素颗粒、脂肪滴、血细胞及细菌等。
7.吞噬细胞 不是一种独立的细胞,而是胞体内含有吞噬物的一组细胞的总和。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有单核细胞、组织细胞、粒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纤维细胞等。吞噬细胞的形态及不一致,由吞噬物的类型及吞噬物的多少而定。其胞核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常一个核,有时为双核,常被挤压至一侧,核染色质疏松,核仁有或无。胞质多少不一,淡蓝色或淡红色,有空泡、色素、颗粒、有核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炭核、细菌等。
8.退化细胞 多数由于推片时人为造成。
(1)涂抹细胞:其大小不一,常有一个退化的核无胞质,胞核肿胀、核结构常模糊不清,染成均匀淡紫红色,有的可见核仁。由于推片易拉成扫帚状,形如竹篮,故为蓝细胞。
(2)Ferrata细胞:为晚期早幼粒细胞在推散所致的退化细胞。胞体大,胞膜破裂,边缘不整齐,细胞扁平而无立体感。胞核较大,
卵圆形,核染色质粗网状,着色较淡,常可见核膜不完整。胞浆淡蓝色,其间散在许多嗜天青颗粒,呈堆散在分布。有人将破坏的嗜酸性粒细胞称之为Ferrata细胞。
二、血象检查
在造血系统疾病时,血象中的细胞数量、形态、功能等会发生变化,因此血象检验与骨髓象检验是最为密切的。临床上初诊和复诊的病人做骨髓检查时均应做血片检查。这里介绍血象检查中的细胞形态学检查。
(一)血片检查步骤与内容
1.血片瑞氏染色。
2.计数与分类 计数、分类一定数量(至少100个)的有核细胞同时注意各种细胞的类别形态(包括红细胞、血小板的形态)。并且全面观察其他部位的细胞。血片观察如下:
(1)粒细胞系统:观察各期粒细胞的数量及形态(包括胞体、胞核及胞质)注意有无幼稚细胞、原粒细胞、棒状小体,粒细胞的中毒改变、核分叶状况及巨幼变等。
(2)红细胞系统:观察成熟红细胞的大小、形态、淡染区、色泽、内含物,注意有无幼红细胞、环形红细胞、多色形红细胞、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豪周小体、卡波环等。
(3)淋巴细胞系统:观察成熟淋巴细胞的数量及形态,注意有无幼稚细胞,异性淋巴细胞等。
(4)浆细胞系统:观察成熟细胞的数量及形态,注意有无幼稚细胞,及胞浆内小体颗粒等。
(5)单核细胞系统:观察成熟单核细胞的数量及形态,注意有无幼稚细胞,及胞浆内小体颗粒等。
(6)巨核细胞系统:观察血小板数量、大小、形态、颗粒、聚集性、浆色等形态学特征,有无大血小板、巨大血小板、畸形及巨核细胞等。
(7)注意血片内有无寄生虫、恶性肿瘤及恶性淋巴瘤细胞等异常细胞。
(二)血片检查的重要性 不同的血液疾病,血象及骨髓象存在着相同和不同之处。因此,观察血片对骨髓细胞学检查有鉴别意义。二者关系有五个方面。
1.骨髓相似而血象有区别 如溶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和急性失血的骨髓象非常相近,但血象却不同;某些恶性肿瘤所致的类白血病反应,其骨髓象与血象相近且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相近,但血象中的粒细胞增多不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显著;神经母细胞瘤骨转移时,骨髓显示弥漫性瘤细胞增多,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相似,但前者血象中中性粒细胞增多,伴左移,后者白细胞增多伴原始粒细胞及早幼粒细胞增多。
2.骨髓象变化有区别而血象相似 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血象皆有小淋巴细胞增多,但IM骨髓象中淋巴细胞稍增多,而慢淋骨髓中淋巴细胞明显增多。
3.骨髓象有显著而血象显著 如IM骨髓象中异性淋巴细胞增多不如血象中明显。
4.骨髓象显著而血象不显著 如多发性骨髓瘤(MM)、戈-谢氏病、尼曼-匹克病等的骨髓象分别看到特异性病理细胞,但血象中很难看到。
5.骨髓象细胞难辨认而血象细胞较易辨认 血象中细胞来源于骨髓,因此血象中的白血病细胞分化程度较骨髓好,易于辨认,故结合血象对白血病的诊断分型有帮助。
三、骨髓检查
骨髓细胞可通过多种手段检查,如细胞形态学、细胞生化学、细胞免疫学、细胞遗传学等。而细胞形态学可有普通光学显微镜、相差显微镜、投射电镜、扫描电镜、荧光显微镜等检查。其中普通光学显微镜是最实用的一种,对骨髓细胞检查可以了解骨髓中各种细胞的数量形态有无异常等,从而协助诊断疾病及疗效预后等。骨髓检查包括常规检查(细胞分类)、特殊检查(细胞化学染色检查)。本部分介绍常规细胞形态学检查。
1.骨髓标本的采取 由临床医师选择穿刺部位进行操作。
2.骨髓片制作 由于骨髓液容易凝固必须立即制作骨髓片,方法同血片的制作。
3.骨髓片染色(瑞氏染色)法。
4.骨髓细胞的显微镜形态学检查
(1)判断骨髓取材的质量:骨髓小粒的多少、油滴、有无稀释以及髓片的厚薄、染色效果等。
(2)骨髓有核细胞的增生程度:骨髓中有核细胞的多少可反映出骨髓的增生程度。一般按五级分类为:增生极度活跃;增生明显活跃;增生活跃;增生减低和增生极度减低。
(3)巨核细胞计数分类:由于巨核细胞大,全片数目少,故巨核细胞计数是在低倍镜下完成的。)巨核细胞分类应在高倍镜下进行。
(4)全片观察有无形态异常的细胞,特别在片尾部观察有无如骨髓瘤细胞、恶性组织细胞、淋巴瘤细胞、高谢氏细胞、尼曼皮克细胞、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等。
(5)观察各系细胞的形态有无病理改变等并计数200个以上有核细胞,列出分类积分表。细胞形态的观察主要注意以下内容;
1)粒细胞系统:增生程度、占有核细胞的比值、各期粒细胞的大小、形态、核染色质结构、核仁(包括大小、数量、颜色、清晰度)、核形、核浆发育平衡度;胞浆量及内含物如颗粒、空泡、棒状小体、杜勒氏小体等。
2)红细胞系统:增生程度、占有核细胞的比值、各期红细胞的大小、形态、核染色质结构、核仁、核形、胞质量、浆色,有无畸形核、多核、核碎裂、核固缩、核浆发育平衡度、幼红细胞岛、豪-周氏小体、卡波氏小体、嗜碱性点彩、网织红细胞、嗜多色红细胞、大红细胞、小红细胞、靶形红细胞、球形红细胞、镰刀形红细胞、口型红细胞、泪滴形红细胞以及红细胞内外有无寄生虫等。
3)单核细胞系统:增生程度、占有核细胞的比值、各期单核细胞的大小、形态、核染色质结构、核仁(包括大小、数量、颜色、清晰度)、核形、核浆发育平衡度;胞浆量及颜色及内含物如颗粒、空泡、有无畸形、有无单核原幼细胞和棒状小体等。
4)淋巴细胞系统:增生程度、占有核细胞的比值、各期单核细胞的大小、形态、核染色质结构、核仁(包括大小、数量、颜色、清晰度)、核形、胞浆量及颜色及颗粒、有无原淋巴细胞、幼淋巴细胞、异型淋巴细胞等。
5)浆细胞系统:增生程度、占有核细胞的比值、各期单核细胞的大小、形态、核染色质结构、核仁、胞浆量及颜色及颗粒、空泡、有无Russel小体、Mott细胞、火焰细胞等。
6)巨核细胞系统:全片巨核细胞数量、分类一定数目巨核细胞中各类及各阶段巨核细胞的比例,巨核细胞的大小、形态、核形、核染色质、核仁、胞浆量、颗粒等,有无空泡、微小巨核细胞、小巨核细胞、单核巨核细胞、多核巨核细胞和分叶过多巨核细胞等。有无血小板的数量、形态、大小、聚集、畸形、巨大等。
7)其他细胞:如退化细胞、肥大细胞、组织细胞、吞噬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内皮细胞、核分裂相细胞等变化。
8)骨髓小粒结构:其中有核细胞量、有核细胞类型、油滴等。
9)有无寄生虫如疟原虫、恶性组织细胞、恶性淋巴瘤细胞、戈-谢氏病细胞、尼曼-皮克细胞、转移癌(瘤)细胞等。
10)对于细胞形态不明确者,做细胞化学染色及细胞表面CD检查。
5.计算结果及骨髓象、血象特征性描写。
6.填写诊断报告书 根据骨髓象、血象及细胞化学染色、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诊断出符合事实的临床需要的报告。骨髓诊断报告可分以下五种。
肯定性诊断:骨髓呈特异性变化,如各种白血病、巨幼性贫血、多发性骨髓瘤、骨髓转移癌、尼曼-匹克病、寄生虫病等。
支持性诊断:血象、骨髓象有形态变化,可解释临床表现如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同时建议做相应的检查。
可疑性诊断:骨髓象有部分变化或出现少量异常细胞,临床表现又不典型,可能为某种疾病的早期或前期或不典型期病例,如难治性贫血等,要结合临床、做相应的检查,并动态观察。
排除性诊断:如临床上怀疑为怀疑某种血液病,血象及骨髓象不符合可以排除者,报告可排除某种血液病。
形态学描写:骨髓象有些变化,但提不出上述性质的诊断意见,可简述其形态学检查的主要特征,并建议动态观察及可能进一步检查的建议。
四、骨髓象分析
(一)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
1.增生极度活跃 反映骨髓造血功能亢进,常见于各种急性白血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细胞瘤等。
2.增生明显活跃 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旺盛,常见于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及类白血病及化疗后恢复期。
3.增生活跃 反映骨髓造血功能基本正常,见于正常骨髓象、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不典型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多发性骨髓瘤、骨髓造血功能较差的贫血等。
4.增生减低 反映骨髓造血功能减低,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骨髓增生低下、低增生白血病、骨髓纤维化、化疗后及标本稀释等。
5.增生极度减低 反映骨髓造血功能衰竭,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低增生白血病、骨髓纤维化、化疗后及标本稀释等。
(二)血细胞数量的改变
1.粒红细胞比值改变
(1)粒红细胞比值增加:由粒细胞过多和幼红细胞减少所致。见于各种粒细胞性白血病、类白血病、纯红红细胞再障等。
(2)粒红细胞比值正常:由粒细胞和幼红细胞比例正常或同时减少或增多所致。见于正常骨髓象、多发性骨髓瘤、再生障碍性贫血、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纤维化等。
(3)粒红细胞比值下降:见于由粒细胞减少和幼红细胞增多所致。见于粒细胞减少症、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红白血病、急慢性红白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急性失血等。
2.粒细胞数量的改变
(1)粒细胞增多
1)以原粒细胞增多为主:见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原始粒细胞≥30%);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变(原始粒细胞≥20%);急性粒单细胞白血病。
2)以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见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30%);慢性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早幼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
3)以中幼粒细胞增生为主:见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2b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
4)以中性粒晚幼粒、杆状粒细胞增多为主: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汞中毒、毛地黄中毒、烧伤、急性失血、大手术后等。
5)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变态反应性疾病;寄生虫感染;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变期、慢性期);恶性淋巴瘤;嗜酸性肉芽肿;家族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等。
6)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变期、慢性期);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放射线反应等。
(2)粒细胞减少:见于粒细胞缺乏症;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造血停滞等。
3.红细胞数量的改变
(1)红细胞增多
1)以原红细胞和早幼红细胞增多为主:见于急性红血病、急性红白血病。
2)以中幼红细胞增多和晚幼红细胞增多为主: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期、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铅中毒、红血病等。
3)巨幼红细胞或巨幼样红细胞增多:见于巨幼红细胞贫血、急性红血病、急性红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白血病化疗后及铁粒幼细胞贫血等。
4)铁粒幼细胞增多:见于铁粒幼细胞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2)红细胞减少: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慢性白血病及化疗后等。
4.巨核细胞系数量改变
(1)巨核细胞增多: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等)、急性巨核细胞性白血病、全髓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Evens综合征、脾功能亢进、急性大出血及急性血管内溶血等。
(2)巨核细胞减少:各种急慢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化疗后及纯巨核细胞再障。
5.单核细胞数量改变
(1)以原始及幼稚单核细胞增多为主:见于急性以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单变、急性粒单细胞白血病等。
(2)以成熟单核细胞增多为主:见于慢性单细胞白血病、慢性粒单细胞白血病、单核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及某些感染。
6.淋巴细胞数量改变
(1)原始及幼稚淋巴细胞增多为主:见于急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淋巴瘤白血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淋变、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急变等。
(2)以成熟淋巴细胞增多为主:见于慢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淋巴细胞类白血病反应、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其他病毒感染、巨球蛋白血症等。
7.其他血细胞的数量改变
(1)浆细胞增多:见于多发性骨髓瘤、浆细胞白血病、淋巴瘤、肝硬化、过敏性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巨球蛋白血症、寄生虫感染、慢性细菌性感染等。
(2)组织细胞增多:恶性组织细胞病、感染性疾病、恶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戈-谢氏病等。
(三)血细胞形态改变 在病理情况下,各系统各阶段的血细胞的形态,包括胞体、胞核、胞质等方面都会出现异常的改变。
1.胞体异常
(1)大小异常:大小比同期细胞明显增大或缩小。如巨幼红细胞,直径22~28μm,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红白血病、急性造血功能停滞;小型原始红细胞,直径10~12μm,见于缺铁性贫血及感染;巨大原始粒细胞,直径17~22μm,见于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小型原始粒细胞,,直径8~12μm,与淋巴细胞相似见于急粒等。
(2)形态异常:幼稚细胞形态畸形显著,不规则、多形性、瘤状突起,如幼稚单核细胞、原始粒细胞、恶性组织细胞;成熟红细胞如红细胞的椭圆形、球形、口型、靶形、廉刀形、泪滴形、盔形、碎解形及不规则形等。
2.胞核异常
(1)数目异常:正常时只有一个核的细胞在异常时变为双核及多核,见于各种白血病等。
(2)形态异常:奇形怪状、极不规则、可显凹陷、分叶、切迹、折叠、笔架、S、W、V形、肾形等,见于白血病细胞、异常组织细胞病等。各阶段红细胞的核本为圆形,异常时变为分叶或不规则状,如晚幼红细胞核呈花瓣状。中性粒细胞核分叶困难,出现粗杆状,花生状或眼镜状pelegr-huēt异常。
(3)核染色质异常:可表现于核染色质疏松、粗糙如巨幼红细胞,类巨幼红细胞等。
(4)核仁异常:大小不一、数目增多、色泽改变等见于急性白血病的原始细胞、恶性组织细胞病的异常细胞。
(5)异常核分裂:正常血细胞核分裂数目为0.1%~0.2%,在白血病细胞、异常组织细胞中易见异常核分裂,即分裂体大小不等,数目多少不一,形态不规则,排列紊乱等。
3.胞质异常
(1)胞质量异常:较正常血细胞减少或增多。
(2)内容物异常:出现Auer小体、 Döhle小体、中毒空泡、 chedial-higashi畸形、Alder-Reilly畸形及May-Hegglin畸形、 Cabot环 、Howell-Jolly小体 、嗜碱性点彩、变性珠蛋白、浆细胞内 Russell小体等。
(3)着色异常:如成熟红细胞出现嗜多色性红细胞、嗜碱性红细胞、高色素大红细胞、低色素小红细胞,常见于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缺铁性贫血。
(4)颗粒异常:颗粒大小异常、增多或减少。如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的天青胺蓝颗粒明显增多,巨幼细胞贫血者有的中晚幼粒细胞颗粒减少。
(5)内外质现象:指胞质内外发育不平衡,在色泽、颗粒大小及分布方面有明显的差别,见于白血病细胞。
4.核质发育不平衡 核发育落后于胞质即幼核老质;胞质发育落后于核的发育。见于白血病,巨幼红细胞贫血、缺铁性贫血等,在各系统各阶段均可见,巨核细胞白血病可见产血小板的幼巨核细胞。先天性pelegr-huët异常等。
5.特殊异常细胞 如Reed-Sternbeg细胞、Gaucher细胞、Nieman-Pick 细胞、Mott细胞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