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粒细胞系统形态

粒细胞系统形态

时间:2023-05-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性粒细胞是天然免疫细胞,参与机体的防御功能。中性粒细胞核占容积的 20%,颗粒占 15%,其他为结构蛋白和水,水占细胞容积的 77%。中性粒细胞的生理功能与其形态结构和生物化学反应密切相关。胞核与中性中幼粒细胞相似。由于异常病变,特别是感染性疾病,遗传性疾病,中毒或超剂量辐射等因素可引起粒细胞形态的

第一节 粒细胞系统形态

粒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是天然免疫细胞,参与机体的防御功能。其细胞膜上有各种识别受体,细胞内有杀菌的多种颗粒,是抵御外来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成熟中性粒细胞外观为圆形,体积182μm3,细胞表面呈皱褶状,胞膜显著过多;这种皱褶状结构使其能够变形伸长而不影响细胞的膜磷脂,保证了细胞的完整性和功能。中性粒细胞核占容积的 20%,颗粒占 15%,其他为结构蛋白和水,水占细胞容积的 77%。细胞的骨架是结构蛋白,如肌动蛋白、微丝、微管,其参与细胞的物质运输、信息传递及细胞变形运动等。中性粒细胞的生理功能与其形态结构和生物化学反应密切相关。

一、正常粒细胞形态

(一)原始粒细胞 原始粒细胞(myeloblast)胞体直径 10~20μm,圆或椭圆形;核大占体积的4/5以上,染淡紫红色,圆或类圆形,居中或略偏位。核染色质呈细颗粒状,排列均匀,平坦如一层薄纱;有 2~5 个较小的核仁,清楚或模糊,呈淡蓝色。胞质量少,呈透明的天蓝色或深蓝色,绕于核周,有时在近核处浆色较淡,边缘略深,胞质内无颗粒或有少许。根据颗粒的有无将原始粒细胞分为Ⅰ型和Ⅱ型:

Ⅰ型为典型的原粒细胞,胞质中无颗粒;Ⅱ型除具有原粒细胞的特点外,胞质中有少量细小颗粒。

(二)早幼粒细胞 早幼粒细胞(promyelocyte)胞体直径12~30μm,比原粒细胞大,圆形或类圆形,偶见瘤状突起。胞核占整个细胞的1/2,圆形、椭圆形或微凹陷,核常偏一侧或位于中央;核染色质开始聚集,较原粒细胞粗;核仁常清晰可见,有时核仁模糊。胞质多或较多,呈淡蓝、蓝或深蓝色,内含数量不等、大小不一、形态不一、紫红色的非特异性颗粒(又称为嗜天青颗粒、嗜苯胺蓝颗粒),其颗粒常于近核一侧先出现,也有少许覆盖在核上。有时在早幼粒细胞中央近核处常有透亮区(称为初浆),呈淡蓝色或无色。

(三)中幼粒细胞(myelocyte)

1.中性中幼粒细胞(neutrophilic myelocyte) 胞体直径10~18μm,圆形。胞核椭圆形或半圆形(一侧扁平),有时核略凹陷,其凹陷程度与假设圆形核直径之比常小于1/2,核常偏一侧,呈紫红色,占胞体的2/3~1/2。核染色质聚集呈索状,常无核仁。胞质量较多,染淡红、淡蓝色;内含非常细小、密集、淡紫红色或淡红色的特异性中性颗粒,常在近核处先出现;而非特异性颗粒在早期中幼粒细胞胞质的边缘还可见。由于中性颗粒非常细小,在普通显微镜下不易看清中幼粒细胞胞质中的中性颗粒大小及形态,因此,在中性中幼粒细胞中常常只能在近核处看到均匀的浅红色区域。

2.嗜酸性中幼粒细胞(eosinophilic myelocyte) 胞体直径15~20μm,较中性中幼粒细胞略大,圆形。胞核与中性中幼粒细胞相似。胞质内常布满粗大、均匀、圆形、排列紧密、橘红色的、有立体感及折光性的嗜酸性颗粒,如剥开的石榴;有时嗜酸性颗粒呈暗黄色或褐色,有的胞质中除嗜酸性颗粒外,还可见紫黑色颗粒,似嗜碱性颗粒,这种嗜酸性粒细胞称为双染性嗜酸性粒细胞,常出现在中幼粒细胞阶段,随着细胞的成熟变为典型的嗜酸性粒细胞。

3.嗜碱性中幼粒细胞(basophilic myelocyte) 胞体直径10~15μm,较中性中幼粒细胞略小,圆形。胞核椭圆形尚还清楚可见,核染色质较模糊。胞质内及核上含有粗大、大小不等、形态不一、排列凌乱、暗紫黑色的嗜碱性颗

(四)晚幼粒细胞(metamyrlocyte)

1.中性晚幼粒细胞(neutrophilic metamyrlocyte) 胞体直径10~16μm,圆形。胞核明显凹陷呈肾形、马蹄形、半月形,但其核凹陷程度不超过假设核直径的1/2,或核凹陷程度与假设圆形核直径之比为1/2~3/4,胞核常偏一侧,核染色质粗糙呈小块,出现副染色质(即块状染色质之间的空隙)。胞质量多,浅红色,充满特异中性颗粒,无非特异性颗粒。

2.嗜酸性晚幼粒细胞(eosinophilic metamyrlocyte) 胞体直径10~16μm,圆形。胞质充满嗜酸性颗粒,有时可见深褐色颗粒,其他同中性晚幼粒细胞。

3.嗜碱性晚幼粒细胞(basophilic metamyrlocyte) 胞体直径10~14μm,圆形。胞核呈肾形、卵圆,常因颗粒覆盖而轮廓模糊。胞质内及核上有少量嗜碱性颗粒,胞质呈淡红色。

(五)杆状核粒细胞(stab granulocyte)

1.中性杆状核粒细胞(neutrophilic stab granulocyte) 胞体直径10~15μm,圆形。胞核凹陷程度与假设核直径之比大于1/2,或核凹陷程度与假设圆形核直径之比大于3/4;形态弯曲呈粗细均匀的带状,两端钝圆,也可见核呈S形、U形或E形及W型。核染色质粗糙呈块状,染深紫色,副染色质明显。胞质内充满特异性中性颗粒。

2.嗜酸性杆状核粒细胞(eosinophilic stab granulocyte) 胞体直径11~16μm,圆形。胞核与中性杆状核粒细胞相似,胞质中充满嗜酸性颗粒。

3.嗜碱性杆状核粒细胞(basophilic stab granulocyte) 胞体直径10~12μm,胞核呈模糊杆状,胞质内及核上有嗜碱性颗粒。

(六)分叶核粒细胞(segmented granulocyte)

1.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eutrophilic segmented granulocyte) 胞体直径10~14μm圆形。胞核分叶状,常2~5叶,叶与叶之间有细丝相连或完全断开,有时核虽分叶但叠在一起,致使看不见连接的核丝。核染色质粗糙不均,呈紧密小块状,深紫红色。胞质丰富,浆中充满淡红色细小的特异性中性颗粒。分叶核粒细胞和杆状核粒细胞的另一种划分标准是核桥(即核最窄处小于最宽处的。

2.嗜酸性分叶核粒细胞(eosinophilic segmented granulocyte) 胞体直径11~16μm,胞核多分为两叶,呈眼镜状,胞质中充满嗜酸性颗粒。

3.嗜碱性分叶核粒细胞(basophilic segmented granulocyte) 胞体直径10~12μm,圆形。胞核可分为2~4叶或分叶不明显(常融合呈堆集状)。胞质内及核上有嗜碱性颗粒,其大小不一、分布不均。浆呈淡红色。如果嗜碱性颗粒覆盖在核上而使核结构不清楚,难以确定为哪一阶段细胞时,可统一称为成熟嗜碱性粒细胞。

二、异常粒细胞形态

由于异常病变,特别是感染性疾病,遗传性疾病,中毒或超剂量辐射等因素可引起粒细胞形态的改变,这对疾病的诊断可提供一定的线索。

(一)白血病性细胞异常 白血病时原始或幼稚细胞大量增殖,其形态异常极为常见。包括:胞体大小不一、过大或过小,圆或不规则。胞核异常,如折叠、扭曲、双核、大核仁等。胞质染色不均,呈浅红色、淡蓝色,幼稚细胞颗粒粗大。髓性白血病细胞胞质中可含有一条或多条Auer小体,呈短粗棒状,这是白血病细胞形态的标志。

(二)颗粒过多的早幼粒细胞 指急性白血病M3型的白血病细胞。这种早幼粒细胞大小不一,直径15~30μm,椭圆形、不规则形或有瘤状突起。胞核略小,常偏于一侧,有的可见双核或分叶状;核染色质疏松且有明显核仁1~3个,有的被颗粒遮盖而不清楚。胞质丰富,染蓝色或灰蓝色,含有大小不等的嗜天青颗粒,紫红色而密集;多分布于胞质的一端、核周围或覆盖在胞核上。有时胞质可分为内、外两层,颗粒多的内浆及无颗粒或少颗粒的外浆;有的胞质中含有短而粗的 Auer 小体,数量多少不一、形态可有圆形、块形、不规则形等,可呈束状交错排列。

(三)巨晚幼和巨杆状核粒细胞 胞体巨大,直径可达18~30μm,胞核明显增大和核染色质疏松。巨晚幼粒细胞胞核呈肾形或肿胀;有时细胞胞体增大不明显但胞核明显增大。巨杆状核粒细胞巨变的胞核还常有核折叠、扭曲 ,易与单核细胞形态相混淆。常见于MA或抗肿瘤化疗后。

(四)多分叶核或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 中性分叶核的分叶超过5叶以上,多为6~10叶或10叶以上。胞体明显增大,核染色质疏松。常见于MA或抗肿瘤化疗后。

(五)中毒性粒细胞 常见于严重的细菌、病毒感染及传染病、中毒、恶性肿瘤等病理情况时。如:

(1)胞体大小不等,可能是由于毒素作用,细胞不正常分裂引起。

(2)中毒性颗粒 该颗粒大小不等、分布不均、染色较深、呈深紫红色或紫黑色,易与嗜碱性颗粒相混淆。

(3)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空泡变性,可为多个空泡。

(4)Dohle小体,是胞质毒性变化后的局部淡蓝色或灰蓝色区域,云雾状边界不清。

(5)退行性改变,如:胞体肿大、胞膜部分破裂或模糊;核变性溶解,着色 浅或核膜不清,核固缩,核成为紫色块状、核破碎等。

(六)颗粒缺乏的粒细胞 为粒细胞颗粒明显减少,胞质呈清淡空白状,常见于MDS等疾病。

(七)双核粒细胞 从早幼粒至杆状核各阶段,具有双核对称状排列的特征,双杆状核也可并列排行。见于MDS疾病。

(八)Pelger-Huet畸形粒细胞 由于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能力障碍,形态为中性粒细胞少分叶或不分叶。核常为2叶呈眼镜形、哑铃形、肾形、花生状形、电话形等。核染色质致密深染,聚集成块状或小块状。该异常可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也可以是某些疾病的继发现象,如MDS、白血病。

(九)Chediak-Higashi畸形粒细胞 在各期的粒细胞胞质中出现数个或多个异常巨大的紫红色或紫蓝色颗粒(包涵体),其是异常的溶酶体。此病变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十)Alder-Reilly畸形粒细胞 在中性粒细胞中含有深染的嗜天青颗粒,颗粒粗大似中毒颗粒。

(十一)May-Hegglin畸形粒细胞 患者粒细胞胞质中终身含有淡蓝色包涵体,该异常为染色体显性遗传。

(十二)核鼓槌状突起 核的一端有一直径约2~4μm向外的圆形突出物,其顶部椭圆或圆形,与核相连部较细或为一细丝,形状如球拍,而更像鼓槌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