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淋巴细胞及浆细胞形态学

淋巴细胞及浆细胞形态学

时间:2023-05-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淋巴细胞上具有识别高内皮细胞的受体分子,称归巢受体。以成熟淋巴细胞增生为主:见于①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②淋巴细胞淋巴肉瘤;③巨滤泡性淋巴瘤。淋巴细胞良性增多: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以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异型淋巴细胞增高为本病重要特点,通常可作为诊断依据,但必须注意与病期的关系,异型淋巴细胞于疾病第4、5天

第一节 淋巴细胞及浆细胞形态学

一、淋巴细胞浆细胞来源

淋巴细胞源于骨髓干细胞,淋巴细胞是一个复杂的不均一细胞群体,根据淋巴细胞发育和成熟的途径不同以及含有不同的表面分化抗原,大致分为 T 细胞、B细胞、第3类淋巴细胞群,后者包括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和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三类。外周血淋巴细胞数约为(1.5~6)×10/L,其中T淋巴细胞占总数的80%左右。

二、淋巴细胞再循环

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n)是指淋巴细胞在血液与淋巴组织之间的反复循环。血循环中的淋巴细胞可经组织进入淋巴结的皮质和副皮质区的连接处,在此处淋巴细胞通过识别高内皮毛细血管微静脉(HEV)而进入淋巴结。淋巴细胞上具有识别高内皮细胞的受体分子,称归巢受体。进入淋巴结的淋巴细胞通过髓窦,输入淋巴管和胸导管又再进入血液循环,周而复始地再循环。再循环以T细胞为主,占70%~80%,B细胞占20%~30%。T和B细胞均有长寿和短寿,但T细胞寿限可数月、数年或终身,而B细胞为数天至数周,受抗原刺激的B细胞寿命较长,可存活数月至1年。经再循环的T、B细胞仍旧定居在各自的区域,并在各种淋巴组织中维持较为恒定的T细胞和B细胞的比例。通过淋巴细胞再循环,可使带有各种不同抗原受体的淋巴细胞接触抗原的机会增加,增强免疫反应,也能使免疫记忆性淋巴细胞有机会经常接触到相应的特异性抗原,保持其免疫记忆功能。

三、淋巴、浆细胞的正常形态学

(一)原始淋巴细胞(lymphoblast) 细胞直径 10~18μm,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整齐;胞质量极少。胞浆呈淡蓝色或天蓝色,透明,无颗粒。胞核常有狭窄的核周淡染区;胞核圆形或椭圆形,居中或稍偏一,核膜浓厚,界限清晰;核仁1~2个,小而明显,染淡蓝色,好像凹陷的小洞。染色质细致,呈颗粒状,排列匀称,但比原粒细胞 稍粗且色深。正常骨髓中不见。

(二)幼稚淋巴细胞(prolymphocyte)细胞直径 10~16μm,细胞形状 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整齐;胞质量极少。胞浆量稍增多,淡蓝色,透明,偶有少量较粗大分散排列的嗜天青颗粒,染深紫红色;胞核圆或椭圆形,偶有凹陷,核仁模糊不清或消失。染色质较原淋巴细胞粗糙、紧密。正常骨髓中罕见。

(三)淋巴细胞(lymphocyte)

1.大淋巴细胞 细胞直径 12~15μm,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整齐;胞浆量较多。呈清澈的淡蓝色,常有大小不等的嗜天青颗粒;胞核椭圆形,稍偏一侧,染色质排列紧密而均匀,呈块状,染深紫红色。

2.小淋巴细胞 细胞大小 6~9μm,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整齐,胞浆量很少,似裸核,胞质如可见,呈淡蓝色,一般无颗粒;胞核圆形或有小切迹,染色质聚集成大块状,结构紧密,结块边缘不清楚,染紫红色。正常血液、骨髓中可见。

(四)浆细胞系统

1.原浆细胞(plasmablast) 细胞直径14~18μm,圆形或椭圆形,胞质量多,深蓝,不透明,近核处较淡,无颗粒,胞核圆或卵圆形,占细胞2/3左右,居中或偏于一侧,核仁2~5个,染淡蓝色,染色质紫红色,均匀分散,呈粗颗粒网状。正常血液不见、骨髓中罕见。

2.幼浆细胞(proplasmacyte) 细胞直径12~16μm,细胞形状多呈椭圆形,胞质量多,深蓝,不透明,近核处常有半月形浅染区,有时可有空泡,少数嗜天青颗粒;胞核圆形或椭圆形,约占细胞的1/2,常偏于一侧,核轴与细胞长轴垂直,核仁模糊或消失。染色质较粗密,在某些区域浓集,染深紫红色;正常血液不见、骨髓中罕见。

3.浆细胞(plasmacyte) 细胞直径 8~15μm,细胞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胞质丰富,呈深蓝或紫蓝色,不透明,有泡沫感,核周有明显淡染区,浆中常有小空泡,胞质边缘多不规则,可有刺状突出,胞质常呈飘扬的旗帜样,少数嗜天青颗粒,胞核较小,占细胞1/3左右,圆或椭圆形,偏位,无核仁,染色质粗密,凝成大块,常呈车辐状排列。正常血液不见、骨髓中可见。

淋巴细胞恶性增多:

以原始淋巴及幼稚淋巴细胞增多为主,见于:①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简称急淋);②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急性变;③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淋变;④淋巴肉瘤及淋巴肉瘤细胞白血病;⑤原始淋巴细胞性淋巴瘤。

以成熟淋巴细胞增生为主:见于①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简称慢淋);②淋巴细胞淋巴肉瘤;③巨滤泡性淋巴瘤。

淋巴细胞良性增多: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以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其他疾病:某些病毒感染(流行性出血热)、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淀粉样变等。

浆细胞增多:

恶性增多: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和浆细胞白血病等。

良性增多:一般小于 20%,且为成熟浆细胞,见于结缔组织疾病:如急性风湿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溃疡性炎等。

四、淋巴、浆细胞异常形态学

(一)异型淋巴细胞 Downey将异型淋巴细胞分为三型:

1.I型(泡沫型或浆细胞型) 细胞中等大小,细胞多呈圆形或部分不规则形或阿米巴型,胞质嗜碱性强,呈深蓝色,含有大小不等的空泡或呈泡沫状,无颗粒或有少数颗粒,胞核偏位,呈椭圆形,肾形或分叶形,染色质粗糙,呈粗网状或成堆排列。正常血液不见、骨髓中偶见。

2.II型(不规则型或单核细胞样型) 细胞胞体较I型大,形态不规则,胞质量多,呈浅灰蓝色,但靠胞膜边缘处较深染且不整齐,无空泡,可有少数天青胺蓝颗粒,胞核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染色质较I型细致,亦呈网状。正常血液不见、骨髓中偶见。

3.III型(幼稚型或幼淋巴细胞样型) 细胞直径 15μm~18μm,形态不规则,胞质呈蓝色,可有分布较均匀的小空泡,一般无颗粒,胞核圆形或卵圆形,可见核仁1个~2个,染色质细致、均匀,呈网状排列,无浓集现象,正常血液不见、骨髓中偶见。

临床评价 异型淋巴细胞是由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所引起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全身性疾病,临床称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单)(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EBV感染后引起B淋巴细胞带有EBV基因,刺激T杀伤细胞增殖,引起全身淋巴结肿大及内脏器官病变。据研究,周围血中大多数(83%~96%)的异型淋巴细胞有T细胞的特点,而少数(4%~17%)具B细胞特点。此特点除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外,尚见于其他病毒性疾病。异型淋巴细胞增高为本病重要特点,通常可作为诊断依据,但必须注意与病期的关系,异型淋巴细胞于疾病第4、5天开始出现,第7天~10天达高峰,大多超过20%。一般异型淋巴细胞大于10%即具有诊断意义。

(二)恶性淋巴瘤(lymphoma)

1.R-S细胞 细胞胞体较大,直径25~30μm 或更大,细胞形态圆形或不规则形,胞质丰富呈淡蓝色或灰蓝色,可有小空泡,常有紫红色嗜天青颗粒,胞核大,圆形或椭圆形,典型的 R-S 细胞具有双核,呈镜影状排列,多可见明显的核仁数个。染色质疏松的小粒状。正常血液、骨髓中不见。

2.临床评价 霍奇金病(Hodgkin disease HD)是一种独特的淋巴瘤类型,是淋巴结其他淋巴组织中的淋巴细胞发生恶性增生而引起的淋巴瘤。其瘤细胞成分复杂,多呈肉芽肿改变。在多形性炎症浸润性背景中找到里—斯(Reed - Stemberg,R-S)细胞为特征。典型的R-S细胞在霍奇金病的诊断上有重要意义。

(三)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

1.L1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 细胞以小细胞为主,胞浆量少,胞浆嗜碱性轻或中度,胞浆空泡不定,核形规则,偶有凹陷或折叠,核仁小而不清楚,少或不见,核染色质较粗,结构较一致 。

2.L2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 细胞以大细胞为主,大小不均匀,胞浆量不定,常较多,胞浆嗜碱性,有些细胞深染,胞浆空泡不定,核形不规则,常有凹陷和折叠,核仁清楚,1个或多个L2 型较大核染色质:较疏松,但结构较不一致,或细而分散,或粗而浓集。

3.L3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 细胞以大细胞为主,大小较均匀,胞浆量较多,浆嗜碱性深蓝,胞浆空泡:常明显,呈蜂窝状,形较规则,核仁明显,1个或多个,呈小泡状,染色质呈细点状,均匀一致。

(四)多发性骨髓瘤细胞

形态特点:骨髓瘤细胞形态呈多样性。分化良好者与正常成熟浆细胞形态相,分化不良者呈典型骨髓瘤细胞形态,而多数瘤细胞形态似幼浆细胞或浆母细形态。同一患者的骨髓中可出现形态不一的骨髓瘤细胞。

典型骨髓瘤细胞 细胞胞体较大,直径30~50μm,或大小不一,细胞外形不规则,可有伪足,胞浆量较丰富,嗜碱性强,可见泡壁为核糖核酸而内含中性核蛋白的空泡,也可见到含B-J蛋白的类棒状小体,以及外层含免疫球蛋白,而内含糖蛋白的拉塞尔小体,可见天青胺蓝颗粒,胞核为圆形或卵圆形,偏位,核周淡染区消失,可有1~2个大而清楚的核仁,少数瘤细胞具有双核或多核,核分裂并不常见。IgA型骨髓瘤细胞胞质经瑞氏染色呈火焰状, 核染色质疏松。瘤细胞POX染色呈阴性反应。瘤细胞分型:1957年欧洲血液学会议,将瘤细胞分为四型:I型:小浆细胞型,细胞较成熟,染色质致密,核偏位,胞质较丰富,此型分化良好的细胞形态与正常成熟浆细胞相似;II 型:幼稚浆细胞型,胞核染色质较疏松,细胞外形尚规整,核偏位,核/质比例1 : 1;III型:原始浆细胞型,核染色质疏松,如网状细胞,核可居中,有核仁,核/质比例显示核占优势;IV型:网状细胞型,细胞形态非常多样化,核仁较大,较多,细胞分化不良者,则恶性程度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