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血小板检查
血小板在止凝血方面具有多种功能,通过血小板检查的各项试验,可以诊断或辅助诊断血小板疾病的。
一、血小板黏附试验
原理 血小板黏附试验(platelet adhension test,PAdT)是利用血小板在体外可黏附于玻璃的原理设计的。根据所使用玻璃器材不同,将血小板黏附试验分为玻璃珠柱法、旋转玻球法及玻璃漏斗法。基本原理是将离体的新鲜全血置玻璃珠柱或玻璃漏斗或旋转的玻璃球中,同玻璃接触一定时间后,计数接触前、后的血中血小板数,得出血小板黏附率。
参考值
血小板黏附率(%)=(黏附前血小板数–黏附后血小板数)/黏附前血小板数×100%
玻璃珠柱法:53.9%~71.1 %玻璃漏斗法:21.0%~42.8%
旋转玻球法(12ml玻瓶):男性28.9%~40.9%;女性34.2%~44.6%
临床意义
1.减低 先天性和继发性血小板功能异常(以后者多见),如血管性假血友病、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爱-唐氏综合征、低(无)纤维蛋白血症、异常纤维蛋白血症、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殖性疾病、肝硬化、尿毒症、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等。
2.增加 见于血栓前状态和血栓形成性疾病,如高血压病、糖尿病、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心绞痛、心肌梗死、脑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口服避孕药等。
本试验是检测血小板黏附功能的试验,但玻璃珠柱法和玻璃漏斗法还与血小板聚集功能有关,因为黏附之后聚集随之发生,并被阻留在柱和漏斗中,故有人称它们为血小板滞留试验(retention test)。此外,PAdT 受易许多人为因素的影响,如静脉穿刺情况、黏附血流经过玻璃的时间、黏附玻璃的面积、试验过程中所用的容器性能、血小板计数的准确性等。
二、血小板聚集试验
原理 血小板聚集试验(platelet aggregation test,PAgT)的检测方法有比浊法、循环血小板聚集体检测、体外自发性血小板聚集体检测,常用的是比浊法(即血小板聚集仪法,分为单通道、双通道、四通道)。其原理是用贫血小板血浆(platelet poor plasma,PPP)、富含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ma,PRP)分别将仪器透光度调整为零、100%,在 PRP 的比浊管中加入诱导剂,仪器自动搅拌,随着血小板聚集的发生其透光度逐渐增高,记录仪自动记录血小板透光度的变化(即血小板聚集曲线),通过分析血小板聚集曲线的最大聚集率(MAR)、达到最大幅度的时间、达到 1/2 最大幅度的时间、2 分钟的幅度、4分钟的幅度、延迟时间、斜率参数判断血小板的聚集功能。
参考值 血小板聚集曲线常有双峰,第一个峰反映了血小板聚集功能,第二个峰反映了血小板的释放和聚集功能。不同浓度的诱导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曲线各不相同。每个实验室的参考值相差较大,各实验室应根据自己的实验具体情况及实验结果调节诱导剂的浓度,建立自己的参考值。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研究所常用的体外诱导剂测得的MAR为:11.2μmol/L ADP 液:53%~87% 5.4μmol/L 肾上腺素:45%~85% 20 mg/L 花生四烯酸:56%~82% 1.5g/L 瑞 斯 托 霉素:58%~76% 20mg/L 胶 原 :47%~73%
临床意义
1.减低 血小板无力症、血小板贮存池病(无第二个峰)、血管性假血友病(瑞斯托霉素作为诱导剂时,常减低,、巨大血小板综合征、低或无纤维蛋白原血症、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殖性疾病、肝硬化、尿毒症、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细菌性心内膜炎、维生素B12缺乏症等。
2.增加 见于血栓前状态和血栓形成性疾病,如糖尿病、肾小血管性假血友病患者的血小板聚集曲线 E:患者血小板对瑞斯托霉素无反应 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心脏瓣膜置F:正常人血小板对瑞斯托霉素有反应 换术后、心绞痛、心肌梗死、脑梗 Emmanuel C. Besa et al .hematology 死、深静脉血栓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反应、高脂饮食、口服避孕药、吸烟等。 本试验是临床上常用的项目,在一般疾病的诊断中,以至少使用两种诱导剂为宜。PAgT过程易受试验过程中所用的容器性能、静脉穿刺情况、试验温度、PRP中血小板数量、测定时间段、诱导剂的质量及某些药物等影响。
三、血块收缩试验
原理 血块收缩试验(clot retraction test,CRT)是反映血小板收缩功能的试验,分为定量法、试管法和血浆法。其原理为全血或血浆凝固后,由于血小板收缩使血清从纤维蛋白网眼中挤出而使血块缩小,观察血清占原有全血量(如定量法、试管法)或血浆量(如血浆法)的百分比(即血块收缩率),可反映血块收缩程度。
参考值 定量法:48%~64%
试管法:1h开始收缩,24h完全收缩
血浆法:>40%
临床意义
1.下降 见于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无力症、低或无纤维蛋白原血症、严重凝血功能障碍、异常球蛋白血症、红细胞增多症(定量法及试管法)等。
2.增加 纤维蛋白稳定因子缺乏症、严重贫血(定量法及试管法)。
本试验除与血小板收缩功能有关外,还与血小板数、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稳定因子量等有关,而且试管清洁度、试验温度对它影响较大,故有时试验结果与血小板功能障碍程度不一定平行。
四、血小板活化指标检测
(一)血浆β-血小板球蛋白和血小板第4因子检测
原理 β-血小板球蛋白(β-TG)和血小板第4因子(PF4)是血小板特有蛋白质,血小板被激活时可释放到血浆中,用双抗体夹心法可进行检测。β-TG的测定原理:将β-TG抗体包被在酶标板上,加入待测标本(或不同浓度的标准液),其中的β-TG 与板上的β-TG 抗体结合,酶标板经洗涤后再加酶标抗体,最后加底物显色,显色深浅与β-TG浓度呈正比,根据标准曲线可得出待测标本的β-TG浓度。PF4测定原理与之相同。
参考值 β-TG:(6.6~26.2)μg/L,PF4:(0.9~5.5)μg/L
临床意义
1.减低 见于先天性或获得性α-贮存池病。
2.增加 见于血栓前状态及血栓性疾病,如糖尿病伴血管病变、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液透析、肾病综合征、尿毒症、大手术后、心绞痛、心肌梗死、脑梗死、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深静脉血栓形成等。除测定血浆中β-TG、PF4 外,也可测定血小板内的β-TG、PF4浓度,它们反映了血小板在体内被激活及释放的情况,但在体外检测过程中血小板容易被激活如采血不顺利、所用器材不符合要求等,而使结果偏高。在难以确定β-TG、PF4 浓度增加是来自体内还是体外激活时,可计算β-TG/PF4。一般情况下,来自体内激活者β-TG/PF4之比约为5∶1,来自体外激活者β-TG/PF4之比约为2∶1。由于β-TG 主要由肾脏排泄,故肾功能障碍时血中β-TG 明显增加;而 PF4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清除,内皮细胞的这种功能受肝素的影响,因此肝素治疗时血中PF4增加。
(二)P选择素检测
原理 P 选择素存在于α颗粒膜中,当血小板被活化后 P 选择素在血小板膜表面表达并释放到血中,故测定血浆或血小板表面的 P 选择素可判断血小板被活化的情况。其原理为将待测标本(或不同浓度的标准液)加入到已包被有抗 P 选择素的反应板中,标本中的 P 选择素与包被在板上的抗 P 选择素特异性结合,酶标板经洗涤后再将酶标抗体加入反应板中,最后加底物显色,显色深浅与标本中的 P 选择素含量呈正比,根据标准曲线可得出待测标本中的P选择素含量。
参考值 血浆 P 选择素(9.2~20.8)μg/L;血小板 P 选择素数目(7900~10100)分子数/血小板。
临床意义
增加 见于血栓前状态及血栓形成性疾病,如心肌梗死、脑梗死、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P选择素也存在于内皮细胞的W-P小体中,因此内皮细胞受刺激后也可进入血浆。故测定血小板膜表面的含量,能更真实地反映血小板在体内活化的情况。
(三)血栓烷B2检测
原理 血小板被激活后,血小板膜磷脂发生AA代谢,形成稳定的血栓烷B2,可用ELISA法进行检测。其原理为将TXB2包被在反应板中,将待测标本(或不同浓度的标准液)和抗TXB2抗体加入反应板中,标本中的TXB2和反应板中的TXB2 竞争性地与抗 TXB2 抗体结合,酶标板经洗涤后,加入酶标抗体,最后加底物显色,显色深浅与血中TXB2含量呈反比,根据标准曲线可得出待测标本的TXB2含量。
参考值 (28.2~124.4)ng/L
临床意义
1.减低 见于服用阿司匹林类等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或先天性环氧化酶缺乏等。
2.增加 见于血栓前状态及血栓形成性疾病,如糖尿病、肾病综合征、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心肌梗死、心绞痛、深静脉血栓形成、大手术后、肿瘤等等。
本试验是反映血小板体内被激活的常用指标(常与 6-K-PGF1α同时检测),但如果血小板在操作过程中被激活的话将使结果偏高。
(四)11-脱氢-血栓烷B2检测
原理 11-脱氢-血栓烷B2(11-DH-TXB2)是TXB2在肝脏氧化酶作用下形成的产物,可用ELISA法进行检测。在包被有鼠抗兔IgG酶标板中,依次加入游离11-DH-TXB(指的是待测标本或不同浓度的标准液)、兔抗人2 11-DH-TXB2抗体、乙酰胆碱酯酶标记11-DH-TXB2,此时游离11-DH-TXB2和标记11-DH-TXB2竞争性地与兔抗人11-DH-TXB2 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复合物再与酶标板中鼠抗兔IgG结合,酶标板洗涤后加入酶底物显色,显色深浅与标本中11-DH-TXB2含量呈反比,根据标准曲线可得出待测标本中含量。
参考值 (2.0~7.0)ng/L
临床意义
同TXB2测定,但血中11-DH-TXB2测定不受体外血小板活化的影响。因此,本试验更能真实反映血小板在体内被活化情况。
(五)血小板第3因子有效性检测
原理 血小板第3因子有效性(platelet factor 3 availability ,PF3a)是血小板活化时磷脂发生重新排列形成的促凝活性。本试验利用白陶土作为血小板的活化剂促进PF3形成,用氯化钙作为凝血反应的启动剂,用正常血浆、患者血浆的PPP和PRP相互组合测定各自的凝固时间,比较各组时间,可判断PF3有否缺陷。
参考值 第3组、第4组分别为患者和正常人(作为对照管),患者PF3有缺陷或内源凝血因子有缺陷时第3组凝固时间比第4组长。当第1组较第2组凝固时间延长5s以上,即为PF3有效性减低。
临床意义
1.减低 见于先天性血小板PF3缺乏症、血小板无力症、肝硬化、尿毒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异常蛋白血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白血病及某些药物影响等。
2.增加 见于高脂血症、食用饱和脂肪酸、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伴血管病变等。 本试验是检测PF3的常用方法,而且方法简单。
(六)血小板膜表面相关抗体和相关补体检测
原理 在某些免疫性疾病中,血小板膜表面存在着抗体(IgG、IgA、IgM)或补体,导致血小板破坏过多,测定血小板膜表面相关抗体(platelet associated immunglobulin,PAIg)或补体(platelet associated complement,PAC)的含量有助于判断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测定血小板抗体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国内最为常用的方法为ELISA法。其PAIgG测定原理为将待测标本(或不同浓度的标准液)加入到已包被有抗人IgG的抗体的反应板中,标本中的IgG与包被在板上的抗人的IgG抗体特异性结合,酶标板经洗涤后再将酶标抗体加入反应板中,最后加底物显色,显色深浅与血小板膜表面IgG含量呈正比,根据标准曲线可得出待测标本的IgG含量。PAIgA、IgM及PAC3的含量测定原理与其相同。
参考值
PAIg G:(0~78.8)ng/107血小板
PAIgA:(0~2) ng/107血小板
PAIgM:(0~7 )ng/107血小板
PA C3:(0~129)ng/107血小板
临床意义
(1)它是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诊断、治疗效果、预后观察的指标及切脾的指征。90%以上的ITP病人PAIgG增加,同时测定PAIgA、PAIgM及PAC3阳性率达100%。治疗后有效者上述指标下降,复发则增加。ITP病人在皮质激素治疗后,PAIgG不下降可作为切脾的指征。
(2)其他疾病也可增加:如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如多次输血)、Evans综合征、药物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慢性活动性肝炎、胶原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恶性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
本试验是诊断 ITP 重要实验室指标,因易受到血小板内免疫球蛋白和血浆免疫球蛋白浓度的影响,故可检出较多非特异性抗体。在发展中国家血小板抗体测定的参比方法为单克隆抗体特异性血小板抗原固相化法(MAIPA),用以测定血小板表面 GPⅡb/Ⅲa等自身抗体,其敏感性、特异性均高于ELISA 法。流式细胞术法与MAIPA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基本相同。
五、血小板膜糖蛋白检测
原理 用抗人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Ⅰb、GPⅡb、GPⅢa)单克隆抗体与受检者血小板膜上的特异性糖蛋白结合,通过放射免疫法检测血小板膜上的糖蛋白含量。
参考值 GPⅠb:(1.05~2.03)×104分子数/血小板
GPⅡb/Ⅲa:(4.26~6.64)×104分子数/血小板
临床意义
GPⅠb 缺乏见于巨大血小板综合征,GPⅡb/Ⅲa缺乏见于血小板无力症。本试验的特异性和敏感性高,故对诊断巨大血小板综合征和血小板无力症具有诊断价值。
六、血小板生存时间检测
原理 血栓烷B2(TXB2)是血小板膜花生四烯酸代谢的产物,环氧化酶是此代谢中的主要酶之一。阿司匹林(ASP)具有不可逆性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的作用,使血小板不能合成 TXB2,直至新的血小板生成才能合成 TXB2。因此观察受检者服用ASP后TXB2的恢复情况,可推断血小板的生存时间。
参考值 (7.6~11.0)d
临床意义
血小板生存时间缩短见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弥散性血管内凝血、Evans综合征、脾功能亢进、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及各种血栓性疾病。
本试验是测定血小板在体内破坏或消耗的速度一项重要试验,但由于操作较繁琐等原因,所以临床上开展此项目的实验室不多。
七、血小板钙流检测
原理 利用荧光探针标记血小板内钙离子,在诱导剂作用下,血小板的钙离子通道打开,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血小板荧光的强弱变化并经计算机控制系统及图像分析系统观察血小板中钙离子浓度和钙流的变化。
参考值 正常细胞内钙浓度为(20~90)nmol/L, 正常细胞外钙浓度为(1.1~1.3)nmol/L。
临床意义
血小板钙流是一项新的检测项目,测定有助于了解钙离子在血小板活化和各种止血功能中的作用,也可用于判断钙通道阻滞剂的药理作用。临床上有些血小板疾病与钙离子代谢有关,此类疾病结果常减低,因此,通过检测钙流可诊断此类疾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