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凝血因子检查

凝血因子检查

时间:2023-05-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凝血因子的检验包括凝血因子缺乏的筛选试验、凝血因子的凝血活性和抗原含量的检验。本节介绍常用的凝血因子的检验方法。③ ACT 法:是检出内源凝血因子缺陷敏感的筛检试验之一,能检出FⅧ 促凝活性水平低至45%的血友病患者;ACT法也是体外监测肝素治疗用量较好的实验指标之一。APTT是一个较为敏感的检测内源凝血因子缺乏的简便试验,已替代普通试管法CT测定。

第六节 凝血因子检查

凝血因子的检验包括凝血因子缺乏的筛选试验、凝血因子的凝血活性和抗原含量的检验。本节介绍常用的凝血因子的检验方法。

一、内源凝血系统的检查

(一)全血凝固时间测定

原理 静脉血与异物表面(如玻璃等)接触后,因子Ⅻ 被激活,启动了内源凝血系统,最后生成纤维蛋白而使血液凝固,其所需时间即凝血时间(coagulation time, CT),是内源凝血系统的一项筛选试验。有静脉采血和毛细血管采血两类方法。

1.静脉采血法 目前有3种检测法:

(1)活化凝血时间(activated clotting time,ACT)法:在待检全血中加入白陶土-脑磷脂悬液以充分激活因子Ⅻ 和Ⅺ,并为凝血反应提供丰富的催化表面,启动内源凝血途径,引发血液凝固。

(2)硅管法(silicone clotting time,SCT):涂有硅油的试管加血后,硅油使血液与玻璃隔离,凝血时间比普通试管法长。

(3)普通试管法(Lee-White法):全血注入普通玻璃试管而被激活,从而启动内源性凝血。

2.毛细血管采血法 原理与普通试管法基本相同。

参考值 每个实验室都应建立其所用测定方法的相应参考值。

ACT:1.2~2.1min;SCT:15~32min;普通试管法:5~10min。

临床应用

1.方法学评价

(1)毛细血管采血法:由于采血过程易混入较多组织液,因此,即使内源性凝血因子缺乏,也可能因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而干扰试验。由于该法很不敏感,重型血友病都难以检出,漏检率达95%,故此法在我国已于2000年被废除。

(2)静脉采血法:由于血液中较少混入组织液,因此对内源凝血因子缺乏的灵敏度比毛细血管采血法要高。① 普通试管法:仅能检出 FⅧ 促凝活性水平低于2%的重型血友病患者,本法不敏感,目前也趋于淘汰。② 硅管法:较敏感,可检出FⅧ 促凝活性水平低于45%的血友病患者。③ ACT 法:是检出内源凝血因子缺陷敏感的筛检试验之一,能检出FⅧ 促凝活性水平低至45%的血友病患者;ACT法也是体外监测肝素治疗用量较好的实验指标之一。

上述测定凝血时间的诸方法,在检测内源性凝血因子缺陷方面,ACT 的灵敏度和准确性最好。

2.质量控制 ACT试验不是一个标准化的试验,此试验的灵敏度与准确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激活剂种类、仪器判定血液凝固的原理(如机械法、光学法和磁场法等)等。不同的激活剂如硅藻土(silica)和白陶土(kaolin),凝固时间不同,较常用硅藻土作,因白陶土有抵抗抑肽酶(aprotinin,一种抗纤溶药物,可减低外科手术后出血)的作用,不适宜用于与此药有关的患者。各种方法之间必须与现行的标准方法进行相关性和偏倚分析,以便调节 ACT 监测肝素浓度所允许的测定时间。理论上,CT 能检出 APTT所能检出的凝血因子以及血小板磷脂的缺陷,而事实上,只要有微量的IIa 形成,就足以发生血液凝固;即使患极严重的血小板减低症,少量 PF3 就足以促进 IIa 形成,故血小板减低症患者 CT 可正常,只在极严重的凝血因子缺乏时 CT 才延长。CT 的改良方法如塑料试管法、硅化试管法、活化凝固时间法等,虽然灵敏度有所提高,但不能改变上述的局限性。因此,作为内源凝血筛检试验,CT 测定已被更好的检测内源性凝血异常实验室检测指标APTT所替代。

3.临床意义 CT主要反映内源凝血系统有无缺陷。

(1)CT延长:除FVII 和XIII 外,所有其他凝血因子缺乏,CT均可延长:① 较显著的FVIII、FIX减低的血友病。② vWD。③ 严重的FV、FX、纤维蛋白原和FII缺乏,如肝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症、吸收不良综合征、口服抗凝剂、应用肝素以及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④ 继发性或原发性纤溶活性增强。⑤ 病理性循环抗凝物增加,如抗FVIII 抗体或抗 FIX抗体、SLE等。

(2)监测肝素抗凝治疗的用量:行体外循环时,由于 APTT 试验不能反映体内肝素的安全水平,因而用ACT监测临床肝素的应用。

(3)CT缩短:① 血栓前状态:DIC高凝期等。② 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不稳定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妊高征、肾病综合征等。

(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

原理 37℃条件下,以白陶土激活因子Ⅻ 和 Ⅺ,以脑磷脂(部分凝血活酶)代替血小板,在Ca2+参与下,观察贫血小板血浆凝固所需时间,即为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是内源凝血系统较敏感和常用的筛选试验。有手工法和仪器法。

目前主要有3类仪器法检测纤维蛋白的形成,其原理有下述三方面。

1.光学法 当纤维蛋白原逐渐变成纤维蛋白时,经光照射后产生的散射光(散射比浊法)或透射光(透射比浊法)发生变化,从而得以测定。

2.电流法(钩方法) 根据纤维蛋白具有导电性,利用纤维蛋白形成时的瞬间电路连通来判断凝固终点。

3.黏度法(磁珠法) 利用血浆凝固时血浆黏度增高、使正在磁场中运动的小铁珠运动强度减弱,以此判断凝固终点。

还有一种适用于床边检验的血液凝固仪是采用干化学测定法,其原理是将惰性顺磁铁氧化颗粒(paramagnetic iron oxide particle,PIOP)均匀分布于产生凝固或纤溶反应的干试剂中,血液与试剂发生相应的凝固或纤溶反应时,PIOP 随之摆动,通过检测其引起的光量变化即可获得试验结果。

参考值 每个实验室应建立所用测定方法相应的参考值。20~35s(通常<35s)。

临床应用

1.方法学评价 手工法虽重复性差一点,且耗时,但操作简便,有相当程度准确性,现仍作为参考方法。仪器法快速、敏感和简便,所用配套的试剂、质控物、标准品均保证了试验的高精度;但在诊断的准确性方面,仪器法并不比手工法更高;且仪器本身也会产生一定误差。APTT是一个较为敏感的检测内源凝血因子缺乏的简便试验,已替代普通试管法CT测定。

2.质量控制 标本采集、抗凝剂用量、仪器和试剂、实验温度等均对APTT试验的准确性产生重要的影响,故对实验的要求基本与PT相同(见PT测定)。由于缺乏标准的试剂和技术,APTT测定的参考值也随所用的检测方法、仪器和试剂而变化,因此,按仪器和试剂要求进行认真检测比选择测定的方法更为重要。

(1)激活剂和部分凝血活酶试剂:来源及制备不同,均可影响测定结果。① 激活剂:常用的有白陶土(此时APTT又称为kaolin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KPTT),还可以用硅藻土、鞣花酸(elagic acid)。即使是同一类激活剂,其质量也可能有很大的差异。起初APTT 是用玻璃试管直接激活接触因子,后来加入高质量的激活剂,使激活作用更迅速、更标准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接触激活造成的差异。② 部分凝血活酶(磷脂):主要来源于兔脑组织(脑磷脂),不同制剂质量不同,一般选用 FVIII、FIX 和FXI 的血浆浓度为 200~250U/L 时敏感的试剂。

(2)标本采集和处理:基本要求同 PT试验。注意冷冻血浆可减低 APTT对狼疮抗凝物以及对XII、XI、HMWK、PK 缺乏的灵敏度;室温下,FVIII 易失活,因此,须快速检测;高脂血症可使APTT 延长。

3.临床意义 APTT反映内源凝血系统凝血因子(XII、XI、IX、VIII)、共同途径中FII、FI、FV 和 FX 的水平。虽然,APTT 测定的临床意义基本与凝血时间相同,但灵敏度较高,可检出低于正常水平15%-30%凝血因子的异常。APTT对FVIII 和FIX缺乏的灵敏度比对FXI、FXII 和共同途径中凝血因子缺乏的灵敏度高。必须指出,单一因子(如因子 FVIII)活性增高就可使APTT 缩短,其结果则可能掩盖其他凝血因子的缺乏。

(1)APTT延长:超过正常对照10s 以上即为延长。① 主要见于轻型血友病,可检出FⅧ 活性低于15%的患者,对FⅧ 活性超过30%和血友病携带者灵敏度欠佳。在中、轻度 FⅧ、FⅨ、FⅪ 缺乏时,APTT 可正常。② 血中抗凝物如凝血因子抑制物、狼疮抗凝物、华法林或肝素水平增高,FⅡ、FⅠ 及FⅤ、FⅩ缺乏时灵敏度略差。③其他如肝病、DIC、大量输入库血等。

(2)APTT缩短:见于DIC早期、血栓前状态及血栓性疾病。

(3)监测肝素治疗:对血浆肝素的浓度较敏感,是目前广泛应用的实验监测指标。此时,要注意APTT测定结果必须与肝素治疗范围的血浆浓度呈线性关系,否则不宜使用。一般在肝素治疗期间,APTT 维持在正常对照的 1.5~3.0 倍为宜。

(三)简易凝血活酶生成试验及其纠正试验

原理 用受检者稀释全血作为本试验中所需的全部凝血因子的来源,自身红细胞溶解产物即红细胞素替代PF3,再钙化后即有凝血活酶开始生成,按一定时间取此液加入正常基质血浆(提供凝血酶原和纤维蛋白原),测定基质血浆的凝固时间,以了解内源凝血活酶生成有无障碍。此试验是由 Bigg凝血活酶生成试验经简化而成,故称为简易凝血活酶生成试验(simple thromboplastin generation test,STGT)。若STGT 延长,则行纠正试验。在STGT延长的受检稀释全血溶血液中分别加入1/100 容量的正常BaSO4吸附血浆、正常吸附血清,正常血清和正常新鲜血浆,分别测定正常基质血浆的最短凝固时间,以确定内源性凝血活酶生成缺陷的因子。

参考值 最短的凝固时间小于15s(10~14s)

临床应用

本试验是临床上常用的筛选血友病的一种传统方法,但敏感性较差,尤其是对因子XI、IX缺乏的评价更差。因此,目前认为,应以凝血因子活性测定来替代STGT及其纠正试验。单凭STGT及其纠正试验的结果来排除血友病要十分慎重。

质量控制中需注意:① 红细胞素液颜色发黑时不能再用;② 正常血浆、血清和硫酸钡吸附血浆均要新鲜制备。

(四)血浆因子VIII、IX、XI 和XII 促凝活性测定

原理 一期法:受检血浆中分别加入乏FVIII、FIX、FXI 和 FXII 的基质血浆、白陶土脑磷脂悬液和钙溶液,分别记录开始出现纤维蛋白丝所需的时间。从各自的标准曲线中,分别计算出受检血浆中 FVII:C、FXI:C和 FXII:C 相当于正常人的百分率(%)。

参考值 FVIII:C:103%±25.7%

    FIX:C:98.1%±30.4%

    FXI:C:100%±18.4%

    FXII:C:92.4%±20.7%

临床应用

本试验是在内源凝血筛选试验的基础上,省略以往逐级筛选和纠正试验,直接检测各相应凝血因子促凝活性的较为理想和直观的实验方法,同时也是血友病评价和分型的重要指标之一。

1.增高 主要见于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晚期妊娠、口服避孕药、肾病综合征、恶性肿瘤等。

2.减低 见于血友病(其中重型≤1%;中型2%~5%;轻型 6%~25%;亚临床型26%~45%),血管性血友病(尤其是Ⅰ型和Ⅲ 型),血中存在因子Ⅷ 抗体、DIC;肝疾病、维生素K缺乏症、口服抗凝药物等。

二、外源凝血系统的检验

(一)血浆凝血酶原定时间测定(一期法)

原理 在受检血浆中加入过量的组织凝血活酶(人脑、兔脑、胎盘及肺组织等制品的浸出液)和钙离子,使凝血酶原变为凝血酶,后者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观察血浆凝固所需时间即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该试验是反映外源凝血系统最常用的筛选试验。有手工和仪器检测两类方法。仪器法检验纤维蛋形成的原理与APPT 基本相同。

参考值 每个实验室应建立所用测定方法相应的参考值。通常:① 成人:10~15s;新生儿延长2~3s;早产儿延长3~5s(3~4d后达到成人水平)。② PTR:0.85~1.15。③ INR:口服抗凝剂治疗不同疾病时,需不同的INR。

临床应用

1.方法学评价

(1)手工法  常用普通试管法,曾用毛细血管微量法,后者虽采血量少,但操作较繁琐,已淘汰;也可用表面玻皿法,尽管准确性较试管法高,但操作不如后者方便。手工法虽重复性差一些,耗时,但仍有相当程度的准确性,且操作简便,故仍在临床应用,并可作为仪器法校正的参考方法。

(2)仪器法 仪器连续记录凝血过程引起光、电或机械运动的变化,其中,黏度法(磁珠法)可不受光学法影响因素(黄疸、乳糜、高脂血症、溶血等)的干扰。 半自动仪法(加样、加试剂仍为手工操作)提高了PT测定的精确度和速度,但存在标本交叉污染的缺点。全自动仪法(加样、加试剂全部自动化)使检测更加精确、快速、敏感和简便;同时,仪器测定法所用的试剂、质控物、标准品均有可靠的配套来源,保证了试验的高精度。但在临床诊断的准确性方面,仪器法并不比手工法更高。

凝血仪干化学法测定,操作简单,特别有助于床边 DIC 的诊断,但价格较贵,尚未能普及。

2.质量控制 血液标本采集、抗凝剂用量、仪器和试剂、实验温度以及PT检测的报告方式均对PT试验的准确性和实用性产生重要影响。

(1)标本采集和处理

1)标本采集准备:患者应停用影响止凝血试验的药物至少1周。抗凝剂: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推荐用于止凝血试验的抗凝剂为0.109M枸橼酸钠(有利于稳定V和VIII,有利于提高APTT监测肝素时的灵敏度),其与血液的容积比为1:9;该比例是基于血标本Ht在正常范围内为前提,若血标本的Ht异常增高或异常减低,由于枸橼酸离子不能进入红细胞内,如不调整适合不同Ht的抗凝剂量,则可使PT延长或缩短。

矫正公式:抗凝剂用量=0.00185×血量(ml)×(100—患者 Ht)。

2)采血和处理:①止血带使用时间要短,否则可使局部血液浓缩、内皮细胞释放t-PA增加。② 使用高质量真空带盖采血管或硅化管或塑料管;如不加盖,可使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丢失,pH增高,从而凝固时间延长。③采血必须顺利快捷,避免凝血溶血和气泡(气泡可使Fg、FV、FVII 变性和引起溶血,溶血又可引起 FVII 激活,使 PT 缩短)。④ 凝血检测用的血标本应单独采集、立即分离血浆,按规定的离心力除去血小板。⑤ 创伤性或留置导管的血标本以及溶血、凝血不适宜做凝血试验。

3)储存温度和测定时间:低温虽可减缓凝血因子的失活速度,但可活化FⅦ、FⅪ。如储存血标本,也要注意有效时间,储存时间过长,凝血因子(尤其 FⅧ)的活性明显减低,因此,从标本采集到完成测定的时间通常不宜超过2h。

4)测定 手工法测定,标本温浴时间不宜低于3min,也不宜超过10min;判断何时为纤维蛋白形成(血浆凝固)则是测定PT的关键性技能之一。仪器法测定必须按规范的操作要求进行,不能随意改变测定条件;不同仪器、不同凝固法的终点判定原理不一,应建立各自的参考值。

(2)组织凝血活酶试剂质量:该试验灵敏度的高低依赖于组织凝血活酶试剂的质量。试剂可来自组织抽提物,应含丰富的凝血活酶(TF和磷脂);现也用纯化的重组TF(recombinant-tissue factor, r-TF)加磷脂作试剂,r-TF比动物性来源的凝血活酶对FII、FVII、FX灵敏度更高。组织凝血活酶的来源及制备方法不同,使各实验室之间及每批试剂之间PT结果差异较大,可比性差,特别影响对口服抗凝剂患者治疗效果的判断,因此,应使用标有国际敏感指数(international sensitivity index, ISI)的试剂。

(3)国际敏感指数和国际标准化比值:为了校正不同组织凝血活酶之间的差异,早在1967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将人脑凝血活酶标准品(批号67/40)作为以后制备不同来源组织凝血活酶的参考物,并要求计算和提供每批组织凝血活酶的ISI。ISI 表示标准品组织凝血活酶与每批组织凝血活酶 PT 校正曲线的斜率。即在双对数的坐标纸上,纵坐标是用标准品测定的PT对数值,横坐标是用待校正的组织凝血活酶测定相同标本PT的对数值,经回归求得直线斜率,则待标定的组织凝血活酶的 ISI=已知 ISI×斜率。批号67/40 的组织凝血活酶的参考物 ISI为1.0。ISI值越低,试剂对有关凝血因子降低的敏感度越高。目前,各国大体是用国际标准品标化本国标准品。对口服抗凝剂的患者必须使用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ationratio,INR)作为PT结果报告形式,并用以作为抗凝治疗监护的指标。

ISI INR=(患者凝血酶原时间/正常人平均凝血酶原时间) 。

作PT测定前,应首先了解所用组织凝血活酶试剂的ISI,ISI值通常由厂商提供,测定PT后,即可计算出 INR。INR 也可从试剂制造商提供的图表中查得。最初规定 INR必须使用手工法测得;在引入凝血仪后,制造商还应提供相应仪器的 ISI 值。使用 ISI和 INR 可缩小各实验 PT 测定在技术上和试剂上差异,使抗凝疗法监测中,不同机构的检测结果有可比性。 ISI 由于INR是由公式INR=PTR 换算而来,ISI 对INR有很大影响。当 ISI=1时,其精密度与敏感度都最高,此时INT=PTR。随着ISI 值的增加,INR与PTR的CV值逐渐增大,同时敏感性也逐渐降低。一般认为,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治疗时,所用组织凝血活酶的ISI 值以1.0~1.5为好。

(4)正常对照:必须至少来自 20 名以上男女各半的混合血浆所测结果。目前,许多试剂制造商能提供 100 名男女各半的混合血浆作为对照用的标准血浆。

(5)报告方式:一般情况下,可同时报告受检者PT(s)和正常对照PT(s)以及凝血酶原比率(PTR),PTR=被检血浆PT/正常血浆PT。当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用量时,则必须同时报告INR值。

3.临床意义 是检测外源性凝血因子有无缺陷较为敏感的筛检试验,也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用量的有效监测指标之一。

(1)PT延长 超过正常对照 3s以上或PTR超过参考值范围即为延长。主要见于:① 先天性FII、FV、FVII、FX减低及纤维蛋白原缺乏(Fg<500mg/L),或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② 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DIC、原发性纤溶亢进症、阻塞性黄疸和维生素 K 缺乏、循环抗凝物质增多等。香豆素治疗(注意药物如氨基水杨酸、头孢菌素等可增强口服抗凝药物的药效,而巴比妥盐等可减弱口服抗凝药物的药效)时,当 FII、FV、FVII、FX 浓度低于正常人水平40%时,PT即延长。PT对FVII、FX 缺乏的敏感性较对FI、FII 缺乏的要高,但对肝素的敏感性不如APTT。

(2)PT缩短 ① 先天性FV增多。②DIC早期(高凝状态)。③ 口服避孕药、其他血栓前状态及血栓性疾病。

(3)口服抗凝药的监测 临床上,常将INR 为 2~4 时作为口服抗凝剂治疗时剂量适宜范围。当 INR 大于 4.5 时,如 Fg 和血小板数仍正常,则提示抗凝过度,应减低或停止用药。当 INR 低于 4.5,而同时伴有Fg 和(或)血小板减低时,则可能是 DIC 或肝病等所致,也应减低或停止口服抗凝剂。口服抗凝剂达有效剂量时的 INR 值: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1.5~2.5,治疗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心脏瓣膜病为 2.0~3.0,治疗动脉血栓栓塞、心脏机械瓣膜转换、复发性系统性栓塞症为3.0~4.5。

(二)血浆因子II、V、VII、X促凝活性检测

原理 一期法:受检血浆分别与乏因子II、V、VII、X 基质血浆混合,再加兔脑粉浸出液和钙溶液,分别作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将受检者血浆测定结果与正常人新鲜混合血浆比较,分别计算出各自的因子 II:C、V:C、VII:C 和 X:C促凝活性。

参考值

FII:C:97.7%±16.7%

FIX:C:102.4%±30.9%

FXI:C:103%±17.3%

FX:C:103%±19.0%

临床应用

本试验是继外源凝血系统筛选试验异常,进而直接检测诸因子促凝活性更敏感、更可靠指标,也是诊断这些因子缺陷的主要依据。

1.增高 见于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2.减低 见于肝病变、维生素 K 缺乏(因子 V:C 除外),DIC 和口服抗凝剂,血循环中存在上述因子的抑制物等;先天性上述因子缺乏较罕见。

3.目前因子II:C、V:C、VII:C、X:C的测定主要用于肝脏受损的检查,因子VII:C下降在肝病的早期即可发生;因子V:C的测定在肝损伤和肝移植中应用较多。

三、共同凝血途径第三阶段的检查

(一)纤维蛋白原测定

原理

1.Clauss 法(凝血酶法) 受检血浆中加入凝血酶,使血浆凝固,其时间长短与Fg 含量成负相关。受检血浆的Fg 含量可从国际标准品Fg 参与血浆测定的标准曲线中获得。

2.免疫法 ①免疫火箭电泳法(Laurell法):在含 Fg 抗血清的琼脂板中,加入一定量的受检血浆(抗原),在电场作用下,抗原体形成火箭样沉淀峰,峰的高度与 Fg 含量成正比。②酶联免疫法:用抗 Fg 的单克隆体、酶联辣根过氧化酶抗体显色、酶联免疫检测仪检测血浆中的Fg 含量。

3.比浊法(热沉淀比浊法) 血浆经磷酸二氢钾-氢氧化钠缓冲液稀释后,加热至56℃,使Fg 凝集,比浊测定其含量。

4.化学法(双缩脲法)用亚硫酸钠溶液将血浆中的Fg沉淀分离,然后以双缩脲试剂显色测定。

参考值 成人2~4g/L;新生儿1.25-3g/L。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出血性疾病(包括肝病)或血栓形成的诊断以及溶栓治疗的监测。

1.方法学评价

(1)Clauss法:此法为功能检测,操作简单、若结果可靠,故被 WHO 推荐为测定Fg 的参考方法。当凝血仪通过检测PT方法来换算Fg 浓度时,结果可疑,则应用Clauss法复核确定。

(2)免疫法、比浊法、化学法:操作较繁,均非 Fg 功能检测法,故与生理性Fg 活性不一定总是呈平行关系。

2.质量控制 Clauss 法参与血浆必须与检测标本同时测定,以便核对结果;如标本中存在肝素、FDP 增加或罕见的异常 Fg,则 Clauss 法测定的 Fg 含量可假性减低,此时,需用其他方法核实。

3.临床意义

(1)增高:见于组织坏死和炎症、妊娠和使用雌激素、糖尿病、恶性肿瘤等。Fg 水平超过参考值上限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和脑血管病发病独立的危险因素之一。

(2)减低:见于肝脏功能受损的疾病如肝病硬化、DIC;药物如雄激素、鱼油、同化类固醇、高浓度肝素、纤维蛋白聚合抑制剂;遗传性异常 Fg 血症或无症(极少见)。

(3)溶栓治疗监测:可用于溶栓治疗(如用 UK、t-PA)、蛇毒治疗(如用抗栓酶、去纤酶)的监测。

(二)凝血因子XIII定性试验和亚基抗原检测

1.凝血因子XIII 定性试验

原理 受检血浆加入钙离子后,使Fg 转变成Fb 凝块,将此凝块置入5mol/L尿素溶液中,如果受检血浆不缺乏因子XIII,则形成的纤维蛋白凝块不溶于尿素溶液;反之,则易溶于尿素溶液中。

参考值 24h内纤维蛋白凝块不溶解。

临床应用

本试验简单、可靠,是十分实用的过筛试验。在临床上若发现伤口愈合缓慢、渗血不断或怀疑有凝血因子 XIII 缺陷者,均可首先选择本试验。若纤维蛋白凝块在24小时内,尤其2小时内完全溶解,表示因子 XIII缺乏,见于先天性因子 XIII 缺乏症和获得性因子 XIII 明显缺乏,后者见于肝病、SLE、DIC、原发性纤溶症、转移性肝癌、恶性淋巴瘤等。

2.凝血因子XIII亚基抗原检测

原理 免疫火箭电泳法 在含FIIIα亚基和FIIIβ亚基抗血清的琼脂凝胶板中,加入受检血浆(抗原),在电场作用下,出现抗原-抗体反应形成的火箭样沉淀峰,此峰的高度与受检血浆中FIII 亚基的

浓度成正比。根据沉淀峰的高度,从标准曲线中计算出FIIIα:Ag和FXIIIβ:Ag相当于正常人的百分率。

参考值 FXIIIα:100.4%±12.9%;FXIIIβ:98.8%±12.5%

临床应用

血浆凝血因子 XIII 亚基抗原的检测,对凝血因子 XIII 四聚体的缺陷性疾病诊断和分类具有十分重要价值。

1.先天性因子 XIII 缺乏症 结合子型者的 FIIIα:Ag 明显减低(≤1%),FIIIβ:Ag轻度减低;杂合子型者的FIIIα:Ag减低(常≤50%),FIIIβ:Ag 正常。

2.获得性因子XIII减少症 见于肝疾病、DIC、原发性纤溶症、急性心肌梗死、急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紫癜、SLE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