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血液凝固调节系统的检查

血液凝固调节系统的检查

时间:2023-05-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认为PC检测是易栓症诊断必不可少的指标,并可作为寻找静脉或动脉血栓的病因、诊断高凝状态的存在、肝病变和维生素 K 缺乏对凝血与抗凝蛋白的影响、先天性PC缺陷症分类等的重要依据之一。AT抗原和活性同时检测,是遗传性AT缺乏的分型主要依据。在疑难诊断DIC时,AT-III 水平下降具有诊断价值。抗凝血酶替代治疗时,也应首选AT检测来监护。反应液颜色的深浅与TAT浓度呈正相关。剩余的工作底物液应在配置后30分钟内冻存,2周内使用。

第七节 血液凝固调节系统的检查

一、生理性抗凝物质检测

(一)蛋白C活性及抗原测定

1.血浆蛋白C活性(protein C activity,PC:A)检测原理

(1)APTT法:凝血酶和 TM 使蛋白 C活化,活化蛋白 C 具有灭活凝血因子Va、VIIIa的作用,从而使APTT 延长,其延长的程度与蛋白C活性呈直线关系,由此可计算出蛋白C活性(PC:A)。

(2)发色底物法:受检血浆中加入蛋白C激活剂(从蛇毒中提取),PC被激活为活化蛋白C(APC),APC作用于发色底物Chromozym PCA,释出显色基团PNA,其显色的深浅与受检血浆 PC的含量成平行关系。根据受检者所测得的 A值从标准曲线中计算出PC:A。

参考值 100.24%±13.18%

临床评价

目前认为PC检测是易栓症诊断必不可少的指标,并可作为寻找静脉或动脉血栓的病因、诊断高凝状态的存在、肝病变和维生素 K 缺乏对凝血与抗凝蛋白的影响、先天性PC缺陷症分类等的重要依据之一。

(1)减低见于先天性PC缺陷:患者表现为反复的无明显原因的血栓形成。根据PC∶A和PC∶Ag 可分为I 型(PC:Ag 与PC∶A均减低)和II 型(PC:Ag 正常而PC∶A 减低);获得性 PC 缺陷:如 DIC、肝功能不全、手术后、口服双香豆素抗凝剂、呼吸窘迫综合征等。

(2)增多见于冠心病、糖尿病、肾病综合征、妊娠后期及炎症和其他疾病的急性期。

(3)注意事项:APTT法凝血酶很容易失活,它与TM 的比例非常重要。在加入适当保护剂及冻干情况下保存才能比较稳定,稀释后只能当天使用;此外为减少APTT 操作误差,尽可能地做到操作条件一致。

2.血浆蛋白C抗原(protein C antigen,PC:Ag)检测

原理 免疫火箭电泳法检测是在含抗人PC抗血清的琼脂板中加入一定量受检血浆(抗原),在电场作用下,抗原与抗体形成火箭样沉淀峰,峰的高度与血浆中抗原浓度成正比。根据受检者测得的峰高可从标准曲线中计算出PC:Ag 相当于正常人的百分比。

参考值 102.5%±20.1%

临床评价

见血浆PC:A检测。抗血清稀释度要适当,并要均匀分布于琼脂中,受检血浆加样要准确。

(二)血浆蛋白S抗原测定原理 免疫火箭电泳法:蛋白 S 抗原(PS:Ag)与 PC:Ag 含量检测类似。由 于血浆总PS(TPS)包括游离PS(FPS)和与补体 C4 结合的PS(C4bP-PS),对抗人蛋白S抗体均有相似反应。火箭电泳法是在琼脂板上同时测定TPS和FPS,后者则在受检血浆中加入一定量聚乙二醇,C4bP-PS会沉淀下来,用上清部分再作电泳,即可得到FPS值。

参考值 TPS:(96.6 ± 9.8)%;FPS:(100.9±11.6)%

临床评价

(1)PS 为活化蛋白 C 的辅因子,增强活化 PC 与磷脂表面结合的亲和力,从而加速灭活FⅤa和FⅧa。由于单纯PS或PC缺乏引起的血栓性疾病并不多见,所以多采用PS和 PC检测同时进行,而且单纯PS缺乏作为高凝状态的证据比单纯PC缺乏的价值更低。

(2)PS 减低见于先天性和获得性 PS缺乏症,后者见于肝疾病、口服抗凝药物等。

另需注意①游离 PS 标本,制备好的上层血浆应当天检测,不然影响实验结果。②一份标本,同时做TPS和FPS,加样时可以单孔为TPS样本;双孔为 FPS样本,以便分析结果。

(三)抗凝血酶III 活性及抗原测定

1.抗凝血酶(antithrombin activity,AT:A)活性检测检测原理 发色底物法:受检血浆中加人过量凝血酶,使 AT 与凝血酶形成1:1复合物,剩余的凝血酶作用于发色底物 S-2238,释出显色基团对硝基苯胺(PNA)。显色的深浅与剩余凝血酶呈正相关,而与 AT呈负相关,根据受检者所测得A值从标准曲线计算出AT:A的含量。

参考值 108.5%±5.3%

临床评价

AT活性或抗原测定是临床上评估高凝状态良好的指标,尤其是 AT 活性下降。AT抗原和活性同时检测,是遗传性AT缺乏的分型主要依据。

(1)遗传性AT缺乏 分为两型:①交叉反应物质(cross reaction material,CRM)阴性型(CRM)即抗原与活性同时下降;②CRM型,抗原正常,活性下降。

(2)获得性 AT 缺乏 ①AT-III 合成降低,主要见于肝硬化、重症肝炎、癌晚期等,可伴发血栓形成;②AT-III 丢失增加,见于肾病综合征;③AT-III 消耗增加,见于血栓前期和血栓性疾病,如心绞痛、脑血管疾病、DIC 等。在疑难诊断DIC时,AT-III 水平下降具有诊断价值。而急性白血病时 AT-III 水平下降更可看作是DIC发生的危险信号。

(3)AT 水平增高 见于血友病、白血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的急性出血期以及口服抗凝药治疗过程中。在抗凝治疗中,如怀疑肝素治疗抵抗。可用AT检测来确定。抗凝血酶替代治疗时,也应首选AT检测来监护。

2.抗凝血酶抗原(antithrombin antigen,AT:Ag)检测

原理

(1)免疫火箭电泳法:受检血浆中AT-Ⅲ 在含 AT-Ⅲ 抗血清的琼脂糖凝胶中电泳,抗原和抗体相互作用形成火箭样沉淀峰。沉淀峰的高度与血浆中 AT-III的含量成正相关。从标准曲线中计算出受检血浆中AT-III抗原的含量。

(2)酶联免疫吸附法:将抗AT-III 抗体包被在固相板上,标本中的 AT-III 与固相的抗 AT-III 抗体相结合,再加入酶标的抗AT-III 抗体,则形成抗体-抗原-酶标抗体的复合物,加入显色基质后,根据发色的深浅来判断标本中的AT-III 含量。

参考值 (0.29±0.06)g/L

临床评价

见血浆AT活性检测。在免疫火箭电泳法中样品不可用肝素抗凝,只可用枸橼酸盐抗凝而且样本不可以反复冻融。

(四)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n-antithrombin,TAT)测定

原理 酶联免疫吸附法:抗凝血酶 III包被于固相,待测血浆中的 TAT 以其凝血酶与固相上的AT-III 结合,然后加入过氧化物酶标记的抗AT-III,后者与结合与固相的TAT结合,并使底物显色。反应液颜色的深浅与TAT浓度呈正相关。

参考值 健康成人枸橼酸钠抗凝血浆(n=196):1.0~4.1 μg/L,平均1.5 μg /L。

临床评价

血浆TAT含量增高,见于血栓形成前期和血栓性疾病,如DIC、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心肌梗死等。在 2~8℃环境下,共轭缓冲液、工作共轭液和样本缓冲液可保存4周,稀释过的洗涤液可在1周内使用。

(1)稀释过的标准血浆和质控血浆在15~25℃下,可放置8小时。工作底物液须避光保存,且应在1小时内使用。

(2)共轭缓冲液、标准血浆、质控血浆和样本缓冲液在-20℃可保存3个月。剩余的工作底物液应在配置后30分钟内冻存,2周内使用。

(3)血浆样本采集不当可影响检测结果。溶血、脂血、含类风湿因子的血浆样本不可使用。

(五)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TFPI)测定

1.TFPI活性检测

原理 发色底物法:待测样品用TF/FVIIa和 FX温育后,TF/FVIIa 复合物的剩余(R)活性可用 SPECTROZYMEFXa 来检测。后者是一种高度特异的发色底物,仅检测由FXa裂解出的发色基团对硝基苯胺(PNA)。测定反应液中PNA在波长405nm处的吸光度值,并与由已知TFPI活性制得的标准曲线比较,得出TFPI 的活性。

本法测试可用终点法或动力法检测。

参考值 用枸橼酸钠抗凝人血浆测得TFPI 含量为40~70 μg/L (n=300),活性0.2U。参比血浆中含TFPI 约为55 μg/L或1U的TFPI 活性。

临床评价

(1)老年人血浆中TFPI 含量较高。妊娠时血浆TFPI 也增高,但胎儿血浆TFPI 含量较低。

(2)先天性TFPI 缺乏易患血栓形成,然而常见的TFPI减少大多数是获得性的。大手术、脓毒血症与DIC时往往血浆中TFPI 减少,主要是过分消耗所致。致死性败血症时往往血浆中TFPI 增多,可能与广泛性血管内皮受损使之释放增加有关。此外,慢性肾衰竭时血中TFPI 也增多。

当待测血浆中肝素水平等于或高于5 U/ml 时,结果可能有误。

2.TFPI 总抗原检测

原理 酶联免疫吸附法:以兔抗人 TFPI多克隆抗体作为捕获体。本法不仅检测TFPI的完整形式,也可以检测截短形式的TFPI 及与组织因子(TF)及因子VIIa形式的三元复合物(TF/VIIa/TFPI)。此外,尚可检测到TFPI/Xa及TF/VIIa/TFPI/Xa 四元复合物,只是敏感略低,检测的敏感度为0.36 μg/L。

参考值 枸橼酸处理健康志愿者血浆TFPI 浓度为(75~120)μg/L。

临床评价

(1)本试验可检测天然或重组的人TFPI 与 HDL、LDL、VLDL 结合的复合物,以及截短形式的人TFPI。与其他凝血因子无交叉反应。

(2)血浆样品最低检出浓度为0.36μg/L。

(3)注入肝素可引起血管内皮细胞释放TFPI,从而引起血浆中TFPI增加。

二、病理性抗凝物质检测

(一)复钙交叉实验(cross recalcifcation test,CRT)

原理 血浆复钙时间延长可能是由于凝血因子缺乏或血液中存在抗凝物质所致。延长的复钙时间如能被 1/10 量正常血浆纠正,则提示受检血浆中缺乏凝血因子;如果不被纠正,则提示受检血浆中存在抗凝物质。

参考值 若受检血浆与 1/10 量正常血浆混合,血浆复钙时间不在正常范围内(2.2~3.8min),则认为受检血浆中存在异常抗凝物质。

临床评价

本试验可区别血浆复钙时间延长的原因,除可鉴别有无血液循环抗凝物质外,还可筛选内源性凝血系统的功能异常,但由于其敏感性不如APTT,同时受血小板数量和功能的影响,目前主要用来筛检病理性抗凝物质增多。另外,复钙交叉试验对受检血浆中低浓度的肝素及类肝素物质不敏感,必要时可考虑作肝素定量试验。

血浆中存在异常的抗凝物质,见于反复输血的血友病患者、肝病患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及胰腺疾病等。抽血应顺利,不应有溶血及凝血;取血后应立即检测,血浆在室温中放置不超过2小时。

(二)血浆肝素水平测定

原理 发色底物法:AT是血浆中以丝氨酸蛋白酶为活性中心凝血因子(凝血酶、Xa等)的抑制物,在正常情况下,AT的抑制作用较慢,而肝素可与AT结合成1 : 1的复合物,使 AT 的精氨酸反应中心暴露,此反应中心与凝血酶、FXa 的丝氨酸活性部位相作用,从而使激活的因子灭活,这样AT的抑制作用会大大增强。低分子量肝素(LMWH)对 FXa 和AT间反应的催化作用较其对凝血酶和AT间反应的催化更容易,而标准肝素对两者的催化作用相同。在AT和FXa 均过量的反应中,肝素对 FXa 的抑制速率直接与其浓度成正比,用特异性 FXa 发色底物法检测剩余FXa 的活性,发色强度与肝素浓度成负相关。

参考值 正常人本法检测血浆肝素为0 U/L。本法检测肝素的范围是0~800 U/L。

临床评价

在用肝素防治血栓性疾病以及血液透析、体外循环的过程中,可用本试验对肝素的合理用量进行检测。在过敏性休克、严重肝病或DIC、肝叶切除或肝移植等患者的血浆中肝素亦增多。另须注意:①采血与离心必须细心,以避免血小板激活,导致血小板第 4 因子(PF4)释放,后者可抑制肝素活力。②反应中温育时间和温度均应严格要求,否则将影响检测结果。③严重黄疸患者检测中应设自身对照。④制作标准曲线的肝素制剂应与患者使用的一致。

(三)凝血酶时间及其纠正实验

1.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检测

原理 受检血浆中加人“标准化”的凝血酶溶液后,测定开始出现纤维蛋白丝所需要的时间为TT。

参考值 10~18s(手工法和仪器法有很大不同,凝血酶浓度不同差异更大)

临床评价

TT是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所需要的时间,它反映了血浆中是否含有足够量的纤维蛋白原以及纤维蛋白原的结构是否符合人体的正常生理凝血要求。在使用链激酶、尿激酶做溶栓治疗时,可用TT作为监护指标,以控制在正常值的3~5倍。

(1)凝血酶时间延长:受检 TT 值延长超过正常对照 3 秒以上,以 DIC 时纤维蛋白原消耗为多见,也有部分属于先天性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原发性纤溶及肝脏病变,也可见于肝素增多或类肝素抗凝物质增多及FDP增多。

(2)凝血酶时间缩短:主要见于某些异常蛋白血症或巨球蛋白血症时,此外,较多的是技术原因,如标本在4℃环境中放置过久,组织液混入血浆等。另外,血浆在室温下放置不得超过3小时;不宜用EDTA和肝素作抗凝剂;凝血酶时间的终点,若用手工法,以出现浑浊的初期凝固为准;

2.凝血酶时间纠正试验(甲苯胺蓝纠正试验)

原理 甲苯胺蓝可纠正肝素的抗凝作用,在凝血酶时间延长的受检血浆中加入少量的甲苯胺蓝,若延长的凝血酶时间恢复正常或明显缩短,则表示受检血浆中肝素或类肝素样物质增多,否则为其他类抗凝物质或者是纤维蛋白原缺陷。

参考值 在 TT 延长的受检血浆中,加入甲苯胺蓝后 TT 明显缩短,两者相差 5秒以上,提示受检血浆中肝素或类肝素样物质增多,否则提示TT延长不是由于肝素类物质所致。

临床评价

单纯的甲苯胺蓝纠正试验有时对肝素类物质不一定敏感,而众多的肝素类物质增多的病理状态,往往伴有高水平的FDP、异常纤维蛋白原增多等情况,因此,最好与正常血浆、硫酸鱼精蛋白等纠正物同时检测。

血中类肝素物质增多,多见于过敏性休克、严重肝病、肝叶切除、肝移植、DIC,也可见于使用氮芥以及放疗后的患者。 凝血酶溶液在每次操作时都需要作校正实验,使正常血浆的TT值在16~18s之间。

(四)凝血因子VIII抑制物测定

原理 受检血浆与一定量正常人新鲜血浆混合,在 37℃温育一定时间后,测定混合血浆的 VIII 因子活性,若受检血浆中存在VIII 因子抑制物,则混合血浆的VIII 因子活性会降低,以Bethesda 单位来计算抑制物的含量,1个Bethesda 单位相当于灭活50%因子VIII 活性。

参考值 正常人无因子Ⅷ 抑制物,剩余因子Ⅷ:C为100%。

临床评价

Bethesda 法不仅可用于因子 VIII 抑制物检测,还可用于其他因子(IX、X、XI)抑制物的检测。本法对同种免疫引起的因子抑制物测定较为敏感,对自身免疫、药物免疫、肿瘤免疫和自发性凝血因子抑制物则不敏感。VIII 因子抑制物的确定,最终需要进行狼疮样抗凝物质的检测进行排除。 血浆因子 VIII 抑制物的出现常见于反复输血或接受抗血友病球蛋白治疗的血友病A患者,也可见于某些免疫性疾病和妊娠期的妇女。

(五)狼疮抗凝物(lupus anticoagulants,LAC)检测

原理 蝰蛇毒时间法:蝰蛇毒在磷脂和Ca2+存在下,直接激活因子X,最终形成纤维蛋白,使血液凝固。由于直接激活绕过接触因子和内源性凝血系统的凝血因子,因此当因子VIII、IX、XI、XII 缺陷及其抑制物存在时,该实验不受影响。在贫血小板的血浆中分别加入狼疮抗凝物质的筛选试剂和确诊试剂,记录两者凝固时间的比值。

参考值 正常在 28~48s 范围;其筛选试验检测值/确诊试验检测值为 0.8~1.2。

临床评价

若比值大于 2.0,提示狼疮抗凝物质强阳性;比值 1.5~2.0,提示狼疮抗凝物质中等程度阳性;比值1.2~1.5,提示狼疮抗凝物质弱阳性;比值小于1.2,但筛选试验和确诊试验结果均延长,需进一步检测因子II、V、X的活性或明确其抗体。本试验阳性见于有狼疮抗凝物质存在的患者,如SLE、自发性流产、某些血栓形成性疾病。另外,患者血用0.13 mol/L枸橼酸钠(9:1)抗凝,溶血标本勿做本实验;所得血浆血小板数应小于10×10 9/L,新鲜血浆检测或立即储存于 2~8℃,但必须 4 小时内测试完毕;黄疸、高脂血症及 Hct 大于 55%的患者血浆,该实验结果可能有误。

三、纤维蛋白溶解活性检测

(一)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及抗原测定

1.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t-PA:A)检测

原理 发色底物法: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共价物作用下,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后者使发色S-2251 释放出发色基团PNA,显色的深浅与 t-PA:A呈正比关系。

参考值 300~600 U/L

2.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抗原(t-PA:Ag)检测原理

酶联免疫吸附法:将纯化的t- PA单克隆抗体包被在固相载体上温育,然后加含有抗原的标本,标本中的t- PA抗原与固相载体上的抗体形成复合物,此复合物与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t- PA单克隆抗体起抗原抗体结合反应,形成双抗体夹心免疫复合物,后者可使邻苯二胺基质液呈棕色反应,其反应颜色深浅与标本中的t- PA含量呈正比关系。

参考值 1~12 μg/L

临床评价

(1)t- PA抗原或活性增高 表明纤溶活性亢进,见于原发及继发性纤溶症,如DIC,也见于应用纤溶酶原激活物类药物。

(2)t- PA抗原或活性减低 表示纤溶活性减弱,见于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活性及抗原测定

1.血浆纤溶酶原活化抑制物活性(PAI:A)检测

原理 发色底物法:过量的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加入到待测血浆中,部分t-PA与血浆中的PAI作用形成无活性的复合物,剩余的t-PA作用于纤溶酶原,使其转化为纤溶酶,后者水解发色底物 S-2251,释放出对硝基苯胺(PNA),生色强度与PAI活性呈负相关。

参考值 (100~1000)AU/L

临床评价

目前,PAI 的检测主要是为观察 PAI 与t-PA 的比例以及了解机体的潜在纤溶活性。因此,PAI与t-PA应同时检测,单纯检测PAI,不管是抗原含量还是活性,意义都不大。

(1)增高 见于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2)减低 见于原发性和继发性纤溶。

2.血浆纤溶酶原活化抑制物抗原(PAI:Ag)检测

原理

(1)酶联免疫吸附法:双抗体夹心法同t-PA:Ag检测。

(2)SDS-PAGE凝胶密度法:受检血浆中加入过量纤溶酶原激活物(PA)与血浆中PAI 形成 PA-PAI 复合物,然后将作用后的血浆于 SDS 凝胶平板上电泳,同时用已知标准品作对照,确定复合物的电泳位置,电泳完毕后染色,再置于自动凝胶板密度扫描仪上扫描,可得知样品中PAI含量。

参考值 酶联免疫吸附法:4~43μg/L:SDS-PAGE凝胶密度法<100U/L

临床评价

同PAI活性测定。酶联免疫吸附法应采用缺乏血小板血浆标本,否则将影响检测结果。SDS-PAGE凝胶密度法试剂中丙希酰胺、双丙酰胺、TEMED是有毒物质,操作中应注意避免与皮肤接触。

(三)血浆纤溶酶原活性及抗原测定

1.血浆纤溶酶原活性(PLG:A)检测

原理 发色底物法:纤溶酶原在链激酶或尿激酶作用下转变为纤溶酶,纤溶酶作用于发色底物 S-2251,释放出对硝基苯胺(PNA)而显色。颜色深浅与纤溶酶活性呈正相关。

参考值 85.55%±27.83%

临床评价

PLG 测定可替代早先的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测定和染色法进行的纤溶酶活性测定,尤其是 PLG 活性测定,在单独选用时较为可靠。在溶栓治疗时,因使用的溶栓酶类不同,在治疗开始阶段 PLG 含量和活性的下降,不一定是纤溶活性增高的标志,应同时进行 FDP 的测定,以了解机体内真正的纤溶状态。先天性纤溶酶原缺乏症必须强调抗原活性和含量同时检测,以了解是否存在交叉反应物质。

(1)增高:表示其激活物的活性(纤溶活性)减低,见于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2)减低:表示纤溶活性增高,常见于原发性纤溶症和DIC外,还见于前置胎盘、肿瘤扩散、大手术后、肝硬化、重症肝炎、门脉高压、肝切除等获得性纤溶酶原缺乏症。

(3)PLG 缺陷症:可分为交叉反应物质阳性(CRM+)型(PLG:Ag 正常和PLG:A减低)和CRM-型(PLG:Ag 和PLG:A均减低)。

2.血浆纤溶酶原抗原(PLG:Ag)检测

原理 酶联免疫吸附法:将纯化的兔抗人纤溶酶原抗体包被在酶标反应板上,加入受检血浆,血浆中的纤溶酶原(抗原)与包被在反应板上的抗体结合,然后加入酶标记的兔抗人纤溶酶原抗体,酶标抗体与结合在反应板上的纤溶酶原结合,最后加入底物显色,显色的深浅与受检血浆中纤溶酶原的含量呈正相关。根据受检者测得的A值,从标准曲线计算标本中PLG的抗原含量。

参考值 (0.22±0.03)g/L

临床评价

同纤溶酶原活性测定。

(四)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lasmin-antiplasmin,PAP)测定

原理 酶联免疫吸附法:采用特异的鼠抗人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AP)单克隆抗体包被,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浆中PAP浓度。

参考值 0~15 μg/L

临床评价

用于高纤溶酶血症和血栓的治疗的临床检测。α2-抗纤溶酶在溶栓治疗过程中被消耗。PAP 复合物的检测结果可了解纤溶酶血症的程度和出血的可能性。伴随纤维蛋白形成增加和高纤溶酶血症的疾病,PAP复合物的含量也增加。所以,对于许多疾病,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水平和 PAP 的水平呈正相关。除溶栓治疗外,一旦PAP 浓度高于150μg/L,则有血栓形成倾向或预示纤维亢进。

(五)α2-抗纤溶酶活性及抗原测定

1.血浆α2-抗纤溶酶活性(α2-antiplasmin activity,α2-AP:A)检测

原理 发色底物法:受检血浆中加入过量的纤溶酶,使α2-AP 与纤溶酶形成复合物,剩余的纤溶酶作用于发色底物(HD-Nva-CHA-Lys-PNA)释出 PNA 而显色,显色的深浅与血浆中剩余的纤溶酶正相关,而纤溶酶又与血浆中α2-AP 呈负相关。

参考值 95.6%±12.8%

临床评价

α2-AP 的检测具有鉴别诊断的价值,根据α2-AP:A 和α2-AP:Ag的不同,可将α2-AP缺陷分为CRM+ 型和CRM一型。

(1)增高 见于静脉、动脉血栓形成,恶性肿瘤、分娩后等。

(2)减低 见于肝病、DIC、手术后、先天性α2-AP缺乏症。

2.血浆α2-抗纤溶酶抗原(α2-antiplasmin antigen,α2-AP:Ag)检测

原理 酶联免疫吸附法:将纯化α2-AP单抗包被于酶标板上,加入受检血浆,血浆中α2-AP(抗原)与包被在反应板上的抗体结合。然后加入酶标记的α2-AP抗体,酶标记的抗体与结合在反应板上的α2-AP 结合,加入底物显色,显色的深浅与血浆中α2-AP:Ag 的含量呈正相关,根据所测得的A值,可从标准曲线中计算出血浆中α2-AP:Ag 的含量。

参考值 66.9±15.4 mg/L

临床评价

同血浆α2-AP:A检测。

四、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检测

(一)血浆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实验

原理 在凝血酶的作用下,纤维蛋白原释放出肽 A、B 后转变为纤维蛋白单体(FM),纤维蛋白在纤溶酶降解的作用下产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FM 与FDP形成可溶性复合物,硫酸鱼精蛋白可使该复合物中 FM 游离,后者又自行聚合呈肉眼可见的纤维状、絮状或胶冻状,反映FDP尤其是碎片 X的存在。

参考值 正常人为阴性

临床评价

(1)阳性:DIC的早期或中期。本试验假阳性常见于大出血(创伤、手术、咯血、呕血)和样品置冰箱等。

(2)阴性:正常人、DIC晚期和原发性纤溶症。

(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测定

原理 胶乳凝集法:用抗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抗体包被的胶乳颗粒与FDP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物。

参考值 小于5 mg/L

临床评价

(1)原发性纤溶亢进时,FDP含量可明显升高。

(2)高凝状态、DIC、器官移植的排异反应,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恶性肿瘤,心、肝、肾疾病及静脉血栓,溶栓治疗等所致的继发性纤溶亢进时,FDP含量升高。

另外,试剂应储存于2~8℃,用前取出置于室温中;包被抗体的乳胶悬液,每次用前需充分混悬状态;待测血浆用0.109 mol/L枸橼酸钠抗凝,每分钟3000转离心 15 分钟。当类风湿因子强阳性存在时,可产生假阳性反应。样本保存时间为20℃ 24小时,-20℃1个月。

(三)D-二聚体测定

原理 酶联免疫吸附法:一种单抗包被于聚苯乙烯塑料板上,另一种单抗标记辣根过氧化物酶。加入样品后在孔内形成特异抗体—抗原—抗体复合物,可使基质显色,生色深浅与标本中D-二聚体含量成正比。

参考值 0~0.256 mg/L

临床评价

(1)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降解中的一个特征性产物,在深静脉血栓、DIC、心肌梗死、重症肝炎、肺栓塞等疾病中升高。

(2)也可作为溶栓治疗有效的观察指标。

(3)陈旧性血栓患者D-二聚体并不高。

本实验需注意以下几点:①一份样品与最后一份样品的加入时间相隔不宜超过15分钟,包括标准曲线在内不超过20分钟。②加标准品和待测样品温育1小时 30 分钟后,第一次洗涤时,切勿使洗涤液漏出,以免孔与孔之间交叉污染而影响定量的准确性。③血浆样品,常温下保存 8 小时,4℃下 4 天,-20℃以下1个月,临用前37℃水浴中快速复溶。④所用定量移液管必须精确。⑤操作过程中尽量少接触酶标板的底部,以免影响板的光洁度而给检测带来误差。读数前用软纸轻轻擦去底部可能附着的水珠或纸痕。⑥如样品 D-二聚体含量超过标准品上限值,则将样品作适当稀释后再检测,含量则需再乘稀释倍数。

(四)纤维蛋白单体(TM)测定

原理 醛化或鞣酸化的“O”型人红细胞作为固相载体与特异性抗纤维蛋白单体 IgG结合,形成固相抗体,加入血浆后,与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发生抗原抗体反应,使红细胞发生凝聚,从而可间接测得血浆中存在的纤维蛋白单体的含量。

参考值 红细胞凝聚为阳性反应,正常人为阴性。

临床评价

(1)临床各种易诱发高凝状态的疾病都可能出现阳性结果,如败血症、感染性疾病(细菌与病毒感染)、休克、组织损伤、肿瘤、急性白血病、肝坏死、急性胰腺炎及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

(2)DIC患者为强阳性反应。

(五)纤维蛋白肽Ββ1-15 与Ββ15-42测定

原理 荧光色谱法:蛋白质或多肽依其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可在层析中进行有机相和无机相洗脱和分配,再与标准品对照,以确定受检血浆中多肽的位置和含量。若将受检血浆用荧光物质衍生则可大大提高检测的敏感性。本试验以上述原理为基础,利用高压液相色谱仪将预处理后的受检血浆中不同的纤维蛋白多肽分离,与标准品比较后测定出分离的纤维蛋白肽,再与特定标准品比较,从而测定出纤维蛋白肽Ββ1-15 与Ββ15-42的含量。

参考值

纤维蛋白肽Ββ1-15: 0.74~2.24 nmol/L

纤维蛋白肽Ββ15-42: 1.56±1.20 nmol/L

临床评价

血浆中Ββ1-15 与Ββ15-42 含量增高反应纤溶活性增强,见于高凝状态、血栓想疾病以及原发性纤溶、DIC等情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