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局部麻醉、神经阻滞及椎管内麻醉严重并发症
一、局麻药全身中毒反应
(一)病因
1.单次用药超过最大限定剂量,或虽未过量,但患者体质衰弱,对局麻药的耐受性差。
2.局麻药误注入血管或注入部位血管丰富,致短时间内血药浓度升高。
(二)临床表现
1.大脑:脑部比心脏对局麻药更敏感,所以局麻药早期中毒症状与中枢神经系统有关。患者可能首先出现舌头麻木,眩晕,耳鸣,精神症状(如多语、烦躁不安或嗜睡);随着毒性增加,可出现视物模糊、肌肉震颤或抽搐;晚期全身肌肉痉挛抽搐,严重者昏迷。
2.循环系统:早期表现为循环兴奋;晚期表现为循环抑制,严重者发生心力衰竭或心搏停止。
3.呼吸系统:胸闷、气短、呼吸困难,惊厥时出现发绀,严重者呼吸停止。
(三)预防
严格按照局麻药的单次最大限量用药;高龄、小儿及一般情况较差者应适当减量;如无禁忌,局麻药中可加入肾上腺素以减慢吸收;麻醉前应用苯巴比妥类药或苯二氮类药物;每次注药前必须回抽,防止局麻药误入血管。
(四)处理
1.立即停止注入局麻药;
2.早期吸氧,维持呼吸、循环稳定,静注安定5~10 mg;
3.抽搐、惊厥者可静注安定或2. 5%硫贲妥钠3~5 ml,如仍不能控制抽搐者可静注琥珀胆碱行气管插管控制呼吸;
4.呼吸循环支持疗法,包括吸氧,辅助呼吸或控制呼吸,输血补液,升压药应用,心肺脑复苏等。
二、异常广泛神经阻滞及全脊髓麻醉
(一)病因
1.异常广泛神经阻滞的病因
(1)异常的硬膜外间隙广泛阻滞:在某些病理生理改变下,如下腔静脉回流不畅(足月妊娠或腹部巨大肿块等),硬膜外间隙静脉丛怒张,老年动脉硬化患者因退行性变和椎间孔闭锁,均致硬膜外有效容积减少,常规剂量局麻药注入即可产生广泛阻滞平面。
(2)硬膜下间隙阻滞:由于硬膜下间隙为一潜在间隙,少量的局麻药进入即可在其中广泛阻滞,出现异常的高平面阻滞。
2.全脊髓麻醉的病因:局麻药误注入蛛网膜下腔产生全脊髓麻醉。硬膜外阻滞时,穿刺针或硬膜外导管误入蛛网膜下腔而未被及时发现,超过脊麻数倍剂量的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腔,可能导致阻滞平面异常升高或全脊髓麻醉。在臂丛神经、颈丛神经阻滞时也可能发生。
(二)临床表现
1.异常广泛神经阻滞:阻滞范围广但仍呈节段性,骶神经支配区域、甚至低腰部神经仍保持正常。其特点是广泛阻滞总是延缓的发生,多出现在注完首量局麻药后20~30分钟,常有前驱症状如胸闷、呼吸困难、说话无声及烦躁不安,继而发展为通气严重不足,甚至呼吸停止,血压可能大幅度下降或无多大变化。
2.全脊麻的临床表现:全部脊神经支配的区域均无痛觉、低血压、意识丧失及出现呼吸停止。其特点为在注药后数分钟内出现,若处理不及时可能发生心脏骤停。
(三)处理要点
维持患者循环及呼吸功能,加速输液速度及使用升压药等,必要时立即行气管插管建立人工通气。
(四)预防
1.预防穿破硬脊膜。
2.强调注入全量局麻药前推注试验剂量,观察5~10分钟有无脊麻表现,改变体位后若须再次注药也应再次推注试验剂量。试验剂量不超过3~5 ml。
3.对于具有引起硬膜外广泛阻滞诱因的患者,如足月妊娠、高龄、糖尿病及严重动脉硬化等,应适当减少局麻药的用量。
三、空气栓塞
(一)病因
硬膜外穿刺时利用注气试验判断穿刺针是否进入硬膜外间隙,为空气进入循环提供了途径。另外妊娠期或腹部巨大肿块患者,硬膜外血管增粗,增加血管损伤机会。硬膜外穿刺注气量一般仅为2 ml,故不致引起明显症状,若注气量超过10 ml,则可能发生严重后果。
(二)临床表现
气体进入椎静脉丛,经静脉进入右心房,心脏收缩将空气搅拌成泡沫,充满右心房,舒张期时进入右心室,气栓量大即足以导致动脉出口部气团阻塞,从而阻碍右心室有效排空,部分泡沫引起肺动脉空气栓塞。表现为气体交换障碍,缺氧及发绀,继而喘息性呼吸,迅速意识消失,呼吸停止,随后血压剧降,心搏停止。患者处于半卧位时,气栓还可能逆流上升到上腔静脉,或沿椎旁静脉丛上行至大脑。并存房间隔或室间隔缺损或肺静脉异常交通,气栓可进入动脉系统,表现不同的症状。气团阻塞左心室致心脏无搏出而心脏骤停;气体进入冠状动脉,先出现心绞痛,继而血压下降,意识丧失,心搏停止。进入大脑,出现全身强直,阵挛性惊厥。
(三)处理
一旦诊断为静脉气栓,应立即置患者于头低左侧卧位,防气栓上行入脑,又可使气栓停留在右心房被心搏击碎,避免形成气团阻塞。室缺或房缺患者则应取左侧半俯卧位,使左右冠脉开口处于最低位,防止冠脉气栓。心脏骤停者,胸外心脏按压若2~3分钟无效,立即剖胸按压并作心室穿刺抽气。其余复苏措施同其他病因引起的心脏骤停。
四、硬脊膜穿破后头痛和脊麻后头痛
(一)病因
1.由于脑脊液通过硬膜穿刺孔不断丢失,使脑脊液压力降低所致。
2.性别、年龄及穿刺针的直径等可影响头痛的发生率。女性的发生率高于男性,发生率与年龄呈反比,与穿刺针的直径呈正比。
(二)临床表现
1.典型症状为直立位头痛,平卧位好转。
2.疼痛多为枕部、顶部,偶尔也伴有耳鸣、畏光。
(三)治疗
1.镇静、卧床休息及补液,其中补液目的是增加脑脊液的量,使其生成量多余漏出量,脑脊液的压力可逐渐恢复正常。
2.静脉和口服给予咖啡因。
3.硬膜外生理盐水输注,单次注射生理盐水并不能维持较高的硬膜外腔压力以防止脑脊液漏,需大剂量(至少24小时输注,15~25 ml/h)才有效。
4.硬膜外充血,抽取自体血10~15 ml注入硬膜外腔,通过硬膜外充填血以封住脊膜的穿刺孔,防止脑脊液外漏。操作时应注意无菌技术。
(顾尔伟、张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