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才培养模式(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近年的一个热门话题,然而,什么是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哪些内容?这些基本问题至今仍然比较模糊。如果这些问题不搞清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就很容易走入误区。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
人才培养(Talent Cultivation),就构成要素来说,包括人才培养者、人才培养措施和人才培养对象。就范围来讲,包括社会的人才培养和学校的人才培养,通常所指的人才培养即学校的人才培养。学校的人才培养是指学校的人才培养者采取某种人才培养措施,以使人才培养对象(学生)的身心发生合乎目的的变化的活动。也就是说,人才培养者在培养活动开始之前就预先设立了一个目标,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作用于培养对象,以使培养对象的身心发生变化。如果培养对象达到了培养者预先设立的目标,那么,一个培养过程就算完成了。由此可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目标和培养措施是两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模式”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由此,人才培养模式即人才培养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人才培养标准样式。《现代汉语词典》对“标准”有两种解释:①衡量事物的准则;②本身合乎准则,可供同类事物比较核对的事物。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标准”取第二层意思为宜。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对人才培养模式作一个概括:人才培养模式(Talent Cultivation Model)即人才培养的标准形式(或样式),它合乎一定的准则,使人可以照着做。这个概念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①人才培养模式是建立在一定人才培养思想或理论基础之上的,可以把人才培养模式看成是某种人才培养思想或理论的应用化、具体化、操作化;
②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是唯一的,作为人才培养的标准形式(或样式)是相对于同一人才培养思想或理论指导下的其他人才培养形式而言的。建立人才培养模式的人才培养思想或理论不同,人才培养模式就会不一样;
③人才培养模式是较为稳定的人才培养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这种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人们可以效仿;
④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
由于建立人才培养模式的准则不同,其人才培养模式也会不一样,但无论哪种人才培养模式,其内容都要涉及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措施两方面。或者可以说,要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在具体内容上主要应考虑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措施如何构建。
1.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者对所要培养出人才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规定。一般可以表述为: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某些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这里的全面发展是指个体身心和谐地发展,并不是样样精通、“百科全书式”的通才。人才培养目标可以有多种表达方式,但无论怎样表达,其基本精神应该包括如下几点:
一是体现方向性,即培养出的人才为哪个阶级或集团服务;
二是培养公民或建设者,即培养出的人才是一个既履行义务又享受权利的社会成员;
三是注重全面性,即培养出的人才是身心和谐发展的;
四是崇尚个性,即培养出的人才是有自己的特点的;
五是考虑多方面的需要,即培养出的人才不仅能谋生而且会休闲,懂得追求和满足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要;
六是拥有现代品质,即具备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进取精神、协作意识、自主性、时效观念等品质。
2.人才培养措施
人才培养措施是指为了达到人才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办法。主要包括人才培养内容、人才培养手段、人才培养制度、人才培养评价四个方面。
(1)人才培养内容
人才培养内容是指培养者用来作用于培养对象的影响物。学校人才培养内容是以课程的形式体现出来的。这里所指的课程,除了课程表中所规定的课程外,还包括配合课内教学所组织的全部课外活动,以及在整个学校生活中教师与学生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行为方式等校园文化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课程表中所规定的课程是人才培养内容的主体。其编制体现为制订课程计划、制定课程标准和编写教材三个层次。课程计划居于最高层次,它是根据培养目标而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主要内容包括课程设置、考试考查等。课程标准是指以纲要的形式规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标准性文件,它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也是编写教材的直接依据,居于第二层次。课程编制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设置哪些课程。从理论上讲,设置的课程越多越好,因为这样可以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然而,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在浩如烟海的各种现代课程中,只能有选择性地学习能反映培养目标的要求的课程。由此,高等教育一般分专业和科类设置课程。某一专业或科类设置的课程可以划分为三块:一是公共基础课程,侧重于通识知识的传授;二是专业基础课程,侧重于专业基础性知识的传授;三是专业课程,侧重于专业知识的深化。在三块中各类课程占多大比例为宜是与培养目标相联系的。如果培养目标侧重于培养通才,则公共基础课程所占比例相对较大;如果培养目标侧重于培养专才,则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大。高等教育课程编制遇到的第二个问题是每一门课程具体内容如何编制。按照课程内容是重知识体系还是重生活经验可以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两类。学科课程是从各学科中选择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不同的具有各自逻辑系统的科目。这种课程便于教师组织教学,也有利于学生在短时期内获取该门学科系统的知识,因而受到普遍的支持和欢迎;然而,这类课程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
由于分科过细,只关注知识的逻辑体系,容易造成知识灌输,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不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动课程则打破了学科知识的逻辑组织界限,以学生的兴趣、动机、需要和能力为基础,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中心来组织课程内容。其优点弥补于学科课程的不足,但它的不足也正是学科课程的优点。考虑到两类课程的特点以及高等教育属专业教育的性质,高等教育阶段学科课程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活动课程占很少的比例。这就引出了课程编制的第三个问题:人才培养的课程主要由各自关注自己知识逻辑体系的学科课程组成,课程之间如何做到有机统一?显然,这种统一不仅涉及课程三大块之间的统一,也涉及各块内部课程的统一。
总的看来,要在培养目标的要求下,考虑知识的系统性和学生的认识规律,要在学科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博与专之间确立科学化的结构方式。第四个问题是课程结构的多样化,这是从满足学生的不同个性需要考虑的,亦即在不违背科学性、系统性的前提下,各学科和跨学科的课程有较灵活的结构方式,允许学生有一定的选择自由,不一定人人都去学习千篇一律或近乎一律的课程。除了课程表中所规定的课程外,课外活动以及在整个学校生活中教师与学生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行为方式等校园文化因素对学生的影响也是人才培养内容的组成部分。
(2)人才培养手段
人才培养手段是指培养活动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它既包括培养者与培养对象在培养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和学的方式和方法,也包括进行培养活动时所运用的一切物质条件。培养者和培养对象凭借这些手段,才能完成教与学的任务。由于学校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教学这一基本途径来实现的,因此,讨论人才培养手段主要涉及教学的方式和方法问题。
教学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寻找能让学生尽快掌握教学内容和形成技能的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成为了人们追求的目标。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是在对方法本身的特点和适用范围、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教师个人的特点作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的。
在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时,要防止两个误区。第一个误区是过分批判传统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演示法等),竭力抬高一些所谓的新方法在教学中的作用。其实,方法仅仅是一种手段,不管哪种方法,只要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尽快掌握教学内容和形成技能,都是好的方法。即使用传统的讲授方法,也有很多教师的课听来生动有趣,学生大获裨益。第二个误区是过分依赖多媒体设备与技术,夸大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其实,一堂课的好坏与多媒体技术运用的多寡没有多大必然联系。与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有自己的优势,但是,由于多媒体课件是在课前就准备好的,它在适应课堂变化方面是不足的。过多依赖多媒体教学可能出现师生围着机器转的现象。所以,仅仅应把多媒体看成是一种教学的辅助设备,而不能把它作为神灵顶礼膜拜。由此可见,在选择和运用人才培养手段时,人才培养者坚持科学的培养理念十分重要。
(3)人才培养制度
人才培养制度是指有关人才培养的重要规定、程序及其实施体系,是人才培养得以按规定实施的重要保障与基本前提,也是培养模式中最为活跃的一项内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制度包括专业设置制度、修业制度和日常教学管理制度三类。专业设置制度是高等教育部门根据学科分工和产业结构的需要所设置的学科门类,它规定着专业的划分及名称,反映着培养人才的业务规格和就业方向,通常包括设置口径、设置方向、设置时间和空间等内容。修业制度有学年制和学分制两种形式。学年制高度结构化,课程有严密的层次划分及先后顺序,课程修习以学时、学年为计算单位,便于统一培养人才。不足之处主要在于缺乏灵活性。学分制按院(系)招生,按学科专业类制订教学计划及组织基础教学,学生学习的自主权较大,可以实行弹性学制。学分制也有不足,表现在教学计划的完整性、系统性不易保证,教学内容和质量标准缺乏统一要求。
(4)人才培养评价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从人口、过程到出口是一个统一的过程,在各个环节都需要一定的评估措施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在人口上,需要选择有一定培养潜能的学生进人高校,通常通过高考的方式来完成。在培养过程中,不仅包括通过考试或考查的方式对学生学业成绩进行评价,还包括通过多种方式对学校办学思想、办学条件、教师、课程与教学等进行评价。在出口方面,高校通过设定一定的标准,以能否获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的方式作为人才培养是否完成的标志。由于高等教育与社会联系紧密,在没定各种评价标准时,社会的要求应该得到充分反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