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又叫主动脉夹层血肿(简称主动脉夹层),并非真正是肿瘤,只是向外突出像瘤子。它是指循环血液渗入主动脉夹层,形成血肿的一种致命性疾病。而主动脉中层退行性病变或中层囊性坏死是发病的基础。发病途径:一是主动脉滋养血管压力升高,破裂出血导致主动脉内层分离;二是由于主动脉内压升高,特别是老年人的主动脉弹性低,内膜破裂,血液从破入口进入,使内膜分裂、积血而成血肿。多见于40~70岁的中老年人,约有70%的病人有高血压病史。此外,动脉粥样硬化、结缔组织遗传性疾病,妊娠,严重外伤和重体力劳动也是常见原因。发病症状多以胸部剧疼为主,可向颈部或腹部发展。心电图多呈非特异性ST-T改变,如夹层瘤扩展至冠状动脉,可发生急性心肌梗死。
一、病因与病理解剖
开始多由主动脉中层的中、外1/3交界处出血,逐渐将中层撕裂,形成局灶性夹层动脉瘤。也可由于血管内膜破裂,血液进入血管壁而形成夹层。破口常见于主动脉瓣上2cm以内,其次是降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开口附近。瘤体远端可通过穿越内膜再破入主动脉内,形成双通道主动脉,此时病情可缓解。若瘤体向外膜破裂,将引起大出血,本病好发部位为升主动脉和胸降主动脉。
根据病变部位可分为三型:
Ⅰ型病变始于升主动脉并延伸至主动脉弓及降主动脉。
Ⅱ型病变局限于升主动脉,多见于马方综合征或换瓣术后。
Ⅲ型病变始于降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远端,包括或超过胸主动脉,此型大多合并高血压。个别情况下,可仅见于主动脉的分支,如颈动脉、脑动脉、冠状动脉、肾动脉等。
二、血流动力学改变
主动脉壁分离后,张力减弱或消失,致使病变处主动脉明显扩张,主动脉内径大多在50mm以上。夹层累及瓣环可伴有主动脉瓣反流,可见左室容量负荷过重表现。如夹层瘤破入心包,则发生心包填塞,致使下腔静脉回流受阻,静脉压升高,肝大及下腔静脉扩张。
三、超声检查
(一)M型超声心动图表现
主动脉内径大于50mm,病变区主动脉壁分离成两条回声带,内层较薄,呈细线状,为内膜间声,如增益不足或分辨力差,常被漏查。外层较厚,由中层和外层血管壁组成。两层壁之间(夹层内径)常大于10mm,其内为无回声暗区,两层曲线常为平行运动。
(二)切面超声心动图表现
探头置于胸骨旁2~3肋间,尽可能显示出主动脉长轴切面并向上追踪,以寻找夹层瘤所在部位,特征同M型超声所见。切面超声不仅能发现升主动脉病变,还能显示降主动脉、腹主动脉及其分支。有时还能查见夹层瘤破口所在,破口处内膜回声随血流在管腔内飘动。主动脉短轴切面可显示分离的内膜横过主动脉腔,而显示出夹层瘤液性暗区的横断面,有时可见其内的血栓阴影。
(三)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此项检查的用途是显示夹层瘤内外的血流信息。尤其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在充分的二维显示图像基础上,证实夹层瘤体内存在血流信号,并可显示出血流进出破口的情况。另外,还须注意有无合并主动脉瓣反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