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组织多普勒超声显像对川崎病患儿心脏功能的评价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于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首先报道,又称为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MCLS),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后天性心脏病之一。KD是一种免疫介导的疾病,具体的病因尚不清楚,发病可能涉及较多的致病因素,如病毒感染、免疫介导的心肌组织损伤、遗传因素等。
KD呈世界性分布,以东亚的日本、中国等国的发病率为高,近年其发病率、致残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KD临床表现以皮肤黏膜出疹、淋巴结肿大和多发性动脉炎为主,可以导致心肌缺血性损伤和心肌炎,15%~20%未经治疗的患儿发生冠状动脉(CA)损害。发病年龄以婴幼儿多见,80%在5岁以下,男∶女为1.5∶1。目前临床上多以静脉丙种球蛋白预防CA病变发生,但即使重复使用1~2个疗程,仍有1%~2%的病例无效,给患儿和社会带来巨大的伤害。
开展KD患儿心脏功能研究能够反映心脏受损的程度,并对临床随访和估测预后均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临床上多利用超声心动图诊断和评价CA受损程度以及评价患儿的心功能,但多从心脏的整体层面探讨,忽略了局部心肌的受损造成潜在的心脏功能损害,从而使病情的监测不及时,贻误病情。20世纪90年代开始应用于临床的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Tissue Doppler Imaging,TDI)检测的是心肌纤维在心脏舒缩运动中的变化,而不是像常规的血流多普勒那样检测的是血流的运动变化。心肌的信号是低频高振幅,其频率相当于血流的十分之一,振幅却是血流的40倍左右,借助与低通滤波器和增益控制器,组织多普勒可以检测出低频高振幅的心肌波,甚至可以检测到肉眼难以分辨的短暂的心室收缩运动,如心室收缩后收缩。正由于组织多普勒的高灵敏度,所以可以实现实时的检测心脏收缩全周期的心肌运动。并且TDI不依赖于心肌信号的强弱,在声窗条件差的情况下也可以获得满意的图像。同时,组织多普勒的取样容积可以在后期分析中调节(在GEvivid7可以小到1mm×1mm),可以实现对局部心肌的检测。
TDI是近年来兴起并逐渐应用于临床的一种超声新技术,其原理是利用多普勒技术,实现对长轴方向上心肌各节段运动的定量检测。国内外的研究表明,相对于常规心脏功能检测手段,TDI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并有更高的灵敏度,能够反映心脏的早期病变。KD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后天性心脏病之一,容易造成心脏CA无菌性炎症,导致CA不同程度的病变,严重者并发心肌梗死导致死亡。常规心脏超声检查注重对心脏整体功能的检测,所以当心脏的受损程度尚未影响到整体心脏功能的时候,常规的超声检查一般显示为阴性。本组资料中三组KD病例与正常组比较在LVDd、LVDs、LVEDV、LVESV、LVEF、LVFS、Ve/Va上均无显著性差异,但KD患儿的心率较正常儿童明显增快。心率增快与CA受损严重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
1.传统超声检查中,KD患儿的心脏整体功能多表现为正常,但心率在多数KD患儿中表现为增快,且增快的程度和CA的受损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
2.TDI检测KD患儿局部心脏功能较正常儿童减退,尤以舒张功能更明显,且心脏功能下降程度与CA受损害严重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
3.TDI可较二维心脏超声更早发现KD患儿潜在的心脏功能改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