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公医学堂及其附属医院的创立

公医学堂及其附属医院的创立

时间:2023-05-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公医”者,即公众医学之意也,这表明中山大学附属一院从成立开始,就立志为民众提供医疗服务;也表明附属医院非但不是依附近代来华的教会医院系统产生,反而是反对它的不合理管制的产物。广东公医学堂,亦称为广东公医医学专门学校,起初在广州市西关十三甫(长堤)租赁民房为校址。聘请美籍医生、公医学堂的创始人之一的达·保罗任医院院长职务。

一、公医学堂及其附属医院的创立

1909年,广州发生了一起不大不小的医校风潮。由美国教会主办的博济医学堂的学生反对学堂不合理的某些措施,实行罢课。该学堂的美籍负责人关约翰大施高压手段,开除学生冯膺汉、徐甘澍、方有遵等人,并威胁如果学生坚持不复课,即停办学堂。未毕业的在校学生不为威胁所动,组织起来,吁请广州绅商和有关人士共商对策[1]

是年冬,潘佩如(清候补道台,广州河南巨绅)、钟宰荃(广州西关绅士)、李煜堂(香港富商,曾资助孙中山革命;广州反正后,随胡汉民来广州,任广东财政厅长)、黄砥江(广州黄祥华如意油店东、公医学堂第四届毕业生)、李树芬(英国医学博士,曾帮助孙中山革命;广东反正后,曾任广东卫生厅厅长)、赵秀石(广州绅士)等40余人,每人捐募百金,共同设立一间由中国人开办、为百姓公众服务的“公医学堂”。“公医”者,即公众医学之意也,这表明中山大学附属一院从成立开始,就立志为民众提供医疗服务;也表明附属医院非但不是依附近代来华的教会医院系统产生,反而是反对它的不合理管制的产物。40余人中,多数毕业于习西医的博济医校,创办者欲通过“公医”,传授近代西方医学知识与技术。

广东公医学堂,亦称为广东公医医学专门学校,起初在广州市西关十三甫(长堤)租赁民房为校址。学生除招回原博济医学堂未毕业的学生外,另招收新生,学制定为四年。宣统二年(1910)春,筹募到一笔巨款后,购置长堤天海楼邻地,兴建公医医院;同时将公医医学专门学校,迁移到天海楼右邻新租赁的属基督教自理会的房屋,推潘佩如为学校监督兼代校长,雷休(留美医学博士)为教务长。聘请美籍医生、公医学堂的创始人之一的达·保罗任医院院长职务。达·保罗的妻子薛氏是英国人,后曾任广东医科大学附属护校校长(公医学堂演变而来),并兼任中华护士学会主任。

据《广东公医学校五周大事记》记载,医院于宣统二年(1910)七月动工,十月十五日奠基,宣统三年(1911)六月落成,六月十五日正式开始营业[2]。招标选择承建商时,鸿昌公司因报价最低而当选承筑。该公司“工坚料实”,学校因财政困难,偶有拖欠建筑费用,但公司念及修筑医院是慈善事业,从不催迫。

其时,公医学校租用的民房课堂可容纳学生百余人,且拥有理化学实习室、组织学、病理学、微生物学实习室,但由于地方狭小,无法为学生提供宿舍,只好在附近各街租房,以作宿舍。(见图1-1)其中第一斋舍设在仁济大街,第二斋舍设在仁济横街,第三斋舍设在潮音街。各房舍虽距离学校不远,但是对学生管理还是十分不方便[3]

1912年(民国元年),由于男女学生渐多,应女界发展女子医学教育的要求,学校在广州河南鳌洲大街,分设公医医学专门学校女校。1913年,访察得广州东郊三拱门外的百子岗、蟾蜍岗等地为乱葬坟地,可用作新建校院,便向政府申请拨给使用。经当时广东省都督胡汉民批准,并由警察厅长陈景华亲自会同学校负责人前往该地察勘,很快布告通知坟主迁坟。这次征用新校、院地皮,合计64亩,共用了迁坟费2万余元。同时,还在毗连地区备价购买了竹园、菜园、水塘多亩。正当准备动工兴建新校院时,胡汉民跟随孙中山先生去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府秘书长,由陈炯明代理都督的广东省政府推翻了拨地的前案,新建校、院的工程,因此暂时停顿[4]

1914年,公医校、院组成董事局,推定潘佩如为董事局监督学校代校长,梁恪宸为董事局代表,统理一切事务,并负责向省政府交涉,请求维持拨给百子岗、蟾蜍岗坟地为新建校、院地址的原案。1915年冬,由张锦芳巡按使批复准予拨给,并颁发了钤记。1916年12月,因为成绩优异,临时大总统府教育部给公医颁发参加全国专门以上学校成绩展览会的奖状[5]

img2

图1-1 医学院的前身——广东公医学堂(广州市十三甫北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