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初步成长(1926—1949)
医学院和附属一院在从国立广东大学归入国立中山大学后,进入了一个良性发展的阶段。在1926年到1938年的12年间,附属一院逐渐从普通的医院中脱颖而出,成为南中国首屈一指的西式医院,留医人数和门诊人数逐年增加。医院从最初的仅分内、外两科,逐渐成为分为内科、儿科、外科、妇产科、皮肤花柳科、眼耳鼻喉科等七科,门类比较齐全、设备可观的综合性医院。1927年起,医学院开始聘请德国教授任教并兼任附属一院的各科主任,甚至护士长也聘请过德国人担任,这给附属医院留下了深深的德国烙印,也完全与之前达·保罗任院长时的美式传统区分开来。
附属一院和医学院紧密联系,为医学院的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实习机会;同时医学生实习的赠医所不收诊金,也解决了贫苦病人的看病问题,对提高医院的社会声誉起到了良好作用。在德国教授的言传身教下,医院培养了很多医学人才,诊疗设备也趋于完备。附属一院附设的护士学校和助产学校,毕业生不仅满足了本院的工作需要,还为其他医疗机构提供了人才。可以说,抗日战争爆发前的附属一院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日军南侵,广州失守。附属一院毅然和医学院一起撤离广州,辗转云南澄江和粤北乐昌,颠沛流离。虽然医院在沿途坚持开展医疗工作,在澄江时第一、第二附属医院合并,成为医院发展中的一件大事件,但是医疗器械和设备的损失严重;加上教学中断,仍给医院发展造成了巨大困难。1945年抗战胜利,医院随国立中山大学迁回广州,但是院舍和设备受到了毁灭性的损失,元气大伤,发展几乎陷于停顿,至全国解放时也未能重现30年代初期的景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