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火中的医院
1938年5月28日起,日军大规模轰炸广州市区。广州屡遭空袭,医院来诊病人很少,收入锐减。除本校教职工的医药费八折外,不够数目者,都只能由学校设法补贴,医院已难靠正常的诊疗维持日常开支。在维持了四个多月后,随着广州失守,医院和医学院仓促迁离广州。
在云南澄江。民国27年(1938)十月,广州失守,医院辗转搬迁。民国28年(1939)五月,将院址迁往云南省澄江县城之西北,原为澄江县关圣宫所在地。(见图2-5)
1939年7月,第一、第二两附属医院合并,统称为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院主任为原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叶少芙教授。各临床科室仍比较齐全,只是牙科暂缓设置,检验科尚属完备,放射科因仪器大部分被寄存,暂归入检验科管辖。各科除主任医师外,尚设助教医生及实习医生若干名,助理该科医务。院中一切事务,均由院主任主持。药房设药剂员一人,药剂生若干人。本院医疗器械及设备原已经十分完备,只是此时大部分仪器设备搬迁时分别寄存于沙面各德商洋行之内,以及广宁、怀集民间等处。其中存于沙面各德商洋行仪器,自太平洋战事一起,就被日军洗劫一空。但其时手术室有手术器械300余种,对于一切手术,均能施理;生产室仍有生产器具数十种;检验室有显微镜等仪器多种,对于病人治疗,尚能应付。
图2-5 澄江小西城关圣宫(医学院在澄江驻地)
医学院结合澄江的实际情况开办门诊,下乡考察地方性疾病。小西城一位老妇,患甲状腺肿大,医学院结合教学,对此进行了切除手术,十分成功。另有位产妇难产,作产三天,三夜不能分娩,医学院给她作了剖腹产。这在澄江是首例,轰动当地。医学院康白清教授在城西极乐寺设立诊所,既方便学生实习,又为当地群众解除了疾病的痛苦。这些一直被传为美谈[23]。
如前所述,作为大学附属医院,医院在设立之初的重要任务之一,即以方便医学院学术的研究,重视临床教学和实习。即使抗日战争期间,在云南澄江,开始时由于本院地方有限,只有病房5间,可容纳病人约20人,没有地方设立临时教室,但内科学等临床科室必须作临床上的讲授,如果动辄将病人移往医学院课室,十分不便,并且对病人健康,亦有影响。不得已,将本院办公室改作临床活动教室,遇有学生上课,则摆放课桌椅子,课后再将桌椅收好。就是在如此困难的环境中,依然坚持临床教学。
医学院1939年度六年级学生,分别由学校派赴昆明陆军医院和红十字会医院进行毕业实习。医学院为研究如何增强师生身体健康,于1940年1月17日成立了康乐会[24]。
在粤北乐昌。1940年,医学院虽国立中山大学迁回粤北,初拟定址南雄,继拟定址坪石,最终于1940年11月20日定址于乐昌县。学校借庙宇万寿宫、吉安会馆,并租用民房,稍加修葺,作为院舍,于1941年1月3日开始上课。万寿宫内设有院本部办公室、生理学研究所、药物学研究所、寄生虫学教室,还有课室3间和男女生宿舍数座。学院新建礼堂、课室、附属医院门诊部、护士宿舍、女生宿舍各1座,男生宿舍3座。筹办的临时医院,专设有临床教室,以供医学院学生来院实习及作临床讲授之用。
据1941年的《中大向导》记载,迁粤北后,医学院为着实习和服务社会方便,遂决定院址设在乐昌城郊,与县城隔河相对,房屋为改造万寿宫庙而成。附属医院是新建的,屋里屋外,都刷得雪白,学生教授穿着洁白外罩,往来返顾于树边房际,格外有一番风味,特别显得洁净优雅。
医学院设有病理研究所、药物研究所、细菌研究所、生理研究所、解剖研究所五所,此外有附属及护士学校。附属医院内分设内科、外科、小儿科、产妇科、皮花科、眼科、耳鼻喉科,医院主任大夫由各研究所主任兼任,教授20余人,学生200余人,女生占半数。
图书仪器,本颇够用,战前尤以仪器多而著称,战后因一再搬迁损失甚大,初至乐昌,迁至乐昌的只有百分之二十左右,尚有百分之八十或在途中,或仍在澄江,因迫于社会需要与研究,设法派员赴美采办大批器械图书。医学院学生动态及教授作风,迥异于其他各院,他们大多是不喜多说闲话,不浪费时间,不喜欢活动,而愿意静静的,坐在窗下研究,或徐徐的绕着河畔散步。男女之间,没有什么界限,生活读书,亲切和气,活像一个家庭。据说这种作风是在广州时代在德国人马丁教授领导下养成的[25]。
迁到粤北后,医学院仍采用年级制,修业期限五年,实习一年,按规定完成学业始准毕业。学科仍分前期与后期。此时,前期基础学科两年半修完,后期临床学科两年半修完。1942年,前期基础学科改为三年修完,后期临床学科则两年修完,六年级仍为医院实习。
学生实习。根据医学院有关规定,实习学生实习,须持医学院致附属医院函报到,再由附院指派到各科实习。实习科目有内科,包括传染病科、精神病科及神经病科;外科,包括整形外科、泌尿器科;产妇科;眼耳鼻喉科;小儿科;皮肤花柳科等。实习日期由院方分配,计为内外科各三个月,妇产科二个月(女性实习医师三个月),眼科、耳鼻喉科、小儿科、皮肤花柳科各一个月(女性实习医师任选眼科或耳鼻喉科或皮肤花柳科一个月)。实习学生由助教医师直接指导,同时应服从该科主任及各级医师之指导并遵守院规。在病人入院后24小时内,实习学生应做好病历记录及其他一切临床规定之工作。在病人住院期间,实习学生应记录每日病人之经过及遵守各科所规定之检查工作及治疗技术。同时,实习学生还要陪同助教医师值日,陪同助教以上医师门诊。某科实习期满后,该科室主任签字盖章给予及格证明,并由实习学生写申请报告,呈交院长(时称院主任)后,持院长所批示之通知书转入他科实习。实习期满一年后,须由各科主任、医院主任及医学院院长在其实习证明上签字证明。
粤北开诊。民国29年(1940)八月,附属医院随医学院迁回粤北,院址原为江西省吉安县设于此地的会馆,修整为附属医院留医院,因馆舍破旧,新建附属医院1座,该院规模宏大,工程费达国币57万元。民国32年(1943)十一月,医院落成开诊,面貌一新。其时派人前往广宁、怀集取回存放仪器,加上从广州带来及在云南澄江时购置及定址后新添置仪器,医院初具规模。于是在乐昌大力推行医疗卫生工作,凡门诊病人均由主任医生在此诊治。
科室分为内科(包括传染病科、精神科及神经科)、外科(包括整形外科、泌尿器科)、小儿科、妇产科、眼科、耳鼻喉科、皮肤花柳科等;牙科由内、外科兼理。为便利外科及妇产科病人留治起见,特在门诊部设置病室4间,可收治病人8人。附属医院经费,除员工薪酬由学校支付外,另由学校每月拨发国币750元,为日常之需。至于门诊和留医收入,则用以补充药品,添置医具,补助办公费用。尽管有着上述经费来源,但由于物价高涨,特别是药品和医疗器材物价高涨,附属医院的经费仍然感到不足。
表2-1 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各科留医人数统计表(1942年)单位:人次
续表
注:医学院附属医院留医部于1942年5月成立,故留医人数从5月份统计起。
医学部附属医院留医部于1942年5月成立,至12月各科(内科、外科、产妇科、小儿科、眼科、耳鼻喉科、皮肤花柳科)合计留医人数517人次。
1943年,在本院实习期间,实习学生除照公务员应领公粮办法请领公粮外,由本院支付一定的津贴费。民国34年(1945)一月,乐昌复沦陷日寇之手,本院仓促之间迁往仁化。所有医疗器材,卫生服装,以及各项公物均来不及搬运,损失惨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