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迎接医学科学的春天

迎接医学科学的春天

时间:2023-05-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78年5月29日至6月3日,卫生部在北京隆重召开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贯彻全国科学大会精神,号召医务工作者认真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由此拉开了医药卫生科技体制改革的序幕。放射科学术活动活跃,定期举行论文宣读和病例总结讨论会。消化内科章天予施行院内第一例纤维胃镜手术。全国科学大会奖。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奖。1978年5月29日至6月3日,卫生部在北京隆重召开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

四、迎接医学科学的春天

1978年3月18—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在有6 000人参加的开幕会上,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作了重要讲话,号召“树雄心,立大志,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大会宣读了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的书面讲话:《科学的春天——在全国科学大会闭幕式上的讲话》。邓小平在这次大会的讲话中,明确提出“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等著名论断。论述了科学技术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在实现四个现代化中的关键地位,肯定了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打开了“文化大革命”以来长期禁锢知识分子的桎梏,唤起了国人的科学意识,真正迎来了科学的春天。1978年5月29日至6月3日,卫生部在北京隆重召开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贯彻全国科学大会精神,号召医务工作者认真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由此拉开了医药卫生科技体制改革的序幕。

与全国迎来科学的春天一样,医院的科研工作也逐步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局面,广大职工在完成医疗和教学工作任务的同时,踊跃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

(一)科研风气开始盛行。1978年,内科成立了人工心脏研究室,开展了人工心脏研究,进行了初步的动物实验,并在全国人工心脏研究工作会议上作了交流,获得同行的好评。内分泌专业组开展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的临床实验诊断的研究,建立甲状腺球蛋白机体的检查项目。泌尿专业组重建实验室,着手开展免疫方面的研究。呼吸专业组研制的人工呼吸机,经鉴定会议初步定型,并小量生产在临床应用,此后还进一步与工厂协作研制超声雾化器,并制成样机。

外科新开展显微外科应用于骨科、整形、脑外、泌尿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二例颅内外血管吻合、皮瓣游离移植术也都获得成功。心外科进行的人造瓣膜替换术,引来不少兄弟单位的参观交流,先后接待了上海、昆明、沈阳、长沙、南宁、兰州、贵阳、遵义等十多个省市同行的参观交流,时间从一周至两月不等[3]

神经科安排10张病床进行脑血管病的中西医结合的科研工作,开展了脑血管病舌象、红花静脉注射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医辨证分型等病的研究;同时,建立了脑血管病专科门诊,并开展了脑血管病出院随访调查工作。对1974—1978年期间出院的病人进行了一次普遍随访,从中筛选出一批有科研价值的资料。

中医科注重观察内脏体表相联系的临床反应,总结了150例胃与肝病患者的穴位反应及55例用半导体温度计测定补泻手法的穴位温度变化,得出了研究结果。口腔科经过调查,得出天然含氟0.7毫克/升的自来水不引起斑釉流行,参与推动广州恢复加氟工作,并获得成功。检验科研究了复数菌败血症的课题,在广州以及国内第一次总结与报告了“复数菌败血症”的成果,推动了这一方面的研究工作。

放射科学术活动活跃,定期举行论文宣读和病例总结讨论会。讨论会上选出质量较好的论文参加各级放射学会的学术交流。肖官惠撰写的论文《松毛虫骨关节炎X线改变》在全国放射学科学术研讨会上宣读,得到同行的高度评价[4]。此外,在皮肤科方面,该科与兄弟单位协作,完成了广东头癣流行病状的调查工作,对新医新药治疗皮肤病也有了进一步的研究。

1979年12月17日,医院正式设立了医教科,标志着医院的科研管理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二)开展技术创新。除了做好日常的医疗工作之外,医院各科室积极开展技术创新,一系列国内领先的医疗技术创造和发明,直接给医院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内科。1979年,肾内科李士梅在国内首先应用不卧床持续性腹膜透析(CAPD)治疗肾衰;首次购进国产平板人工透析机。消化内科章天予施行院内第一例纤维胃镜手术。呼吸内科李溢煊率先开展肺功能检查,并自制简易呼吸器,成功救治多名COPD呼吸衰竭患者和毒蛇咬伤致呼吸衰竭患者,成为华南地区首创。

外科。1978年8月,外科抽调了骨科朱家恺和刘均墀、整形外科于国中和庞水发4名医生,组成显微外科小组,开始了显微整形外科工作。创办了《显微外科》(内部通讯),在国内介绍国内外显微外科方面的先进经验,推广显微外科技术,对我国显微外科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1985年更名为《显微医学杂志》,1986年改为《中华显微外科杂志》至今。

心外科王泰来应用国产人工心肺机施行手术,在当时属国内首次。胃肠外科王吉甫将腹腔动脉选择性造影术用于胰岛素瘤的定位诊断,在国内首获成功。1978年,医院成功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也为国内首例。同年,血管外科陈国锐成功施行了带血管同种异体甲状旁腺移植术,治疗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症,开辟了器官移植的新领域,为国内首创,并在全国得到广泛应用。(见图5-2)

1979年9月7日,国内第一例卵巢移植手术在医院获得成功,使一位失去青春的女患者重获新生。该手术由显微外科黄承达、朱家恺、于国中、刘均墀等主持,在妇科的密切配合下,千方百计物色了一位需要切除一侧卵巢、与患者血型相同、年龄相仿的女性。当天,两台手术同时进行,时间从早上9时持续至下午3时多。手术取得成功后,医生们又进一步做好术后的抗排斥预防,患者身体恢复良好,三个月后出院,由此开始新的生活。《广州日报》于1980年2月9日以《我国第一例卵巢移植手术成功》为题,对此事作了专门报道。

img30

图5-2 陈国锐在手术前和同事研究手术方案,左二为陈国锐

(三)科学大会露峥嵘。在1978—1979这两年,医院有多项科研成果获得全国、卫生部和广东省不同级别的科学大会奖励。

全国科学大会奖。1978年3月18日至31日,国务院在北京隆重召开全国科学大会。医院获本届全国科学大会奖4项,分别是邝贺龄、赵雅亮、尹培达、梁秀玲、陈普照、李溢煊、符名潮主编的《内科疾病鉴别诊断学》;梅骅主编的《泌尿外科手术学》;胸外科施行的“人造瓣膜替换术”;中医科开展的“紫花杜鹃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研究”。

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奖。1978年5月29日至6月3日,卫生部在北京隆重召开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医院获本届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奖5项,分别是口腔科沈彦民等开展的“自来水加氟防龋研究和应用”;骨科黄承达、朱家恺、许锦森、李佛保、刘均墀等开展的“断肢再植”;泌尿外科梅骅主持的“同种肾移植手术”;脑外科陈明振、蔡纪辕主持的“气动开颅机(76-Ⅲ型)”;胸外科王泰来主持的“主-冠状动脉大隐静脉搭桥转流术”。

广东省科学大会奖。1979年,医院有4项科研成果获广东省科学大会奖。分别是神经外科陈明振和蔡纪辕研制的“万能手术头架”;心脏外科研制的“心脏手术缝合线”;中医科研制的“经络激导平衡仪”;呼吸科张赐龄、心内科谢秉煦和放射科郭广柏联合开展的“肺心病防治研究”。

从1977—1979年,医院经过全面的拨乱反正和深入整顿,基本肃清了“文化大革命”的遗留问题,使医院初现曙光,各项工作开始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为以后医院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