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医疗新技术的开展
(一)内科。1.肾内科。第一,探讨THP在肾脏疾病中的作用。1992年,尹培达等完成了“Tamm-Horsfall蛋白(THP)在肾脏疾病中作用的临床与实验研究”项目。该研究通过临床与实验系列研究,取得如下结果:(1)自行提纯尿THP,制备THP抗体,建立电免疫扩散技术,定量测定尿THP。方法实用、经济、简单、可靠。(2)定量测定THP对慢性肾实质性疾病和尿路感染定位诊断有一定实用价值。发现在慢性肾实质疾病对尿.THP明显降低,下尿路感染时尿THP正常;对预测肾移植急性排异有参考价值。(3)尿THP包裹游离细胞检测对肾实质性疾病的定位诊断有较大的临床意义。该研究成果属国内首创,为该学科提供新的理论依据,获1993年度国家教委科学技术三等奖(甲类)。
图6-1b
图6-1c
第二,开展肾小球肾炎研究。1992年,李士梅、黄文聪、尹培达等完成“肾小球肾炎膜性发病机理及防治的系列研究”,该项目进行一系列有关肾小球肾炎(膜性)发病机理及药物防治实验研究,首先研制出肾炎(膜性)动物模型,为发病机理研究建立坚实基础。肾炎发病机理的研究,发现肾炎的发生与发展与前列腺素(PG)代谢异常,尤其是肾组织内的血栓烷(TXA2)与PGl2比值平衡、补体、血小板、细胞免疫等密切相关。在防治方面,选用不同活血化瘀中药,发现作用其机理可能与细膜免疫抑制和血小板凝集有关,从而间接证明膜性肾炎的发病机理同样和其他类型肾炎一样亦和细胞免疫有密切关系。这一研究成果获1993年度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和广东省科学进步奖三等奖。
图6-1d
第三,探明肾小球疾病的性质。黄玉玺等于1983年立项、1992年完成科研项目“肾小球疾病的中医分型与病理变化”。中国肾脏病的发病率占社会人群2%,许多病例西医无法奏效。该项目旨在弄清中医分型与肾活检病理变化的形态学之间的关系,有比较重要学术意义。该成果获1992年度全军科技成果奖三等奖
第四,腹透诊治改革获得成功。1983—1993年,李惠群等人一直致力于“腹膜透析的改革系列研究”并取得成果。该研究所自1979年在国内率先开展CAPD(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11]后,为了进一步提高腹透的疗效和减少其不利作用,课题组从透析管、透析装置、插植透析管方法、自制透析液、改进病人营养状态和生活质量等方面作了一系列创新。作为治疗尿毒症的第一种方法,腹透比血液透析价廉30%,更适合国情,且效果很好,故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一系列研究成果获1995年度国家科技成果奖三等奖。
第五,提出一种肾病新概念。1994年,叶任高、侯凡凡等人,从分子、细胞、整体不同水平上,对Tamm-Horsfall蛋白(THP)与免疫系统的关系以及THP通过免疫反应诱发慢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TIN)的发病机理,提出新的概念。研究首次证实,THP对单核细胞的活化作用及由此产生的单核因子在TIN组织炎症和纤维化中具有关键作用——也就是说,THP可通过免疫机制导致TIN(肾炎)。这不仅从理论上对TIN的发病机理提出了新的概念,同时也为更新这类疾病的治疗方法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为下一步探讨通过抗介质进行特异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对今后慢性肾小管肾炎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成果获1994年度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第六,血尿定位诊断系列研究达国内领先水平。1995年,李幼姬教授等5人完成了“血尿定位诊断的系列研究”项目。在该成果临床应用前,对血尿进行定位诊断的方法,包括尿分析、尿三杯试验,股部平片、尿细菌和细胞学等检查。但这些检查对血尿定位诊断多为创伤性,且价格较昂贵。该成果所研究的就是临床上迫切需要建立的敏感和特异性高、简便、实用的血尿定位诊断的方法,大大缩短了诊断时间及昂贵的医疗检查费用开支。并被证实临床实用可靠、简单快捷,对肾小球血尿敏感性达95.9%,特异性96%。该成果达国内领先水平,部分达国外先进水平,获1996年度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第七,主编《肾脏病诊断与治疗》获奖。1996年,叶任高与沈清瑞主编的《肾脏病诊断与治疗》一书,获得卫生部杰出著作科技成果奖二等奖。
2.心内科。首次主持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国家“九五”攻关课题。1996年,心内科马虹、郑振声牵头主持了国家“九五”攻关课题“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的临床应用和装置改进研究”,上海中山医院、瑞金医院、仁济医院,以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作为合作单位参加了此项临床研究。这是医院首次主持此类的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该项研究的目的是为了验证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的近期与远期疗效,以及进一步改进体外反搏装置。研究结果证实了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的近期疗效,并第一次显示了这种治疗方法的远期疗效。该项“九五”攻关课题于2000年成功通过验收,获得高度评价,被认为是我国一项成功的循证医学研究,也是实现医、工、贸一体化的成功范例,被国家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国家计委及国家经贸委授予“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优秀科技成果。第一负责人马虹教授因此被授予“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先进个人称号。
3.内镜科。国内率先开展内镜下贲门结扎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内镜科开展各种内镜下消化道出血止血术、无痛内镜、放大内镜、色素内镜检查、经皮内镜下胃造瘘、内镜下空场营养管放置、胆总管取石术、黄疸引流术、超声内镜下穿刺活检、内镜下狭窄扩张、支架植入术等等,在国内率先开展内镜下贲门结扎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在省内率先开展胰腺假性囊肿引流,内镜超声引导下腹腔神经节阻滞、十二指肠乳头切除术。
4.血液科、呼吸科。1997年,血液科首次开展了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遗传性疾病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白血病的基因诊断、分型和白血病的微小残留测定。呼吸科成功抢救濒死的肺泡蛋白沉着症伴呼吸衰竭患者。1998年3月,呼吸科在国内首次创造性地使用体外循环辅助下双肺同时灌洗技术,成功地抢救了1例濒死的肺泡蛋白沉着症伴呼吸衰竭的患者。
(二)外科。1.肝胆外科。第一,成功施行全国首例原位全肝移植术。1994年12月14日,医院成功施行全国首例“威尔森氏病”原位全肝移植术。手术由时任院长黄洁夫主刀、陈规划等专家配合,10多位医务人员直接参与。手术用了12小时,首次采用了国际上先进的“UW溶液灌注”保存肝脏,使供肝在冷缺血11小时30分仍保留良好功能。术中采用了国外先进的“离心泵”和“恒温器”作静脉转流,减少了生理紊乱,术中仅输血3 600毫升,约为传统方法的l/4。患者在术后5天出现排斥反应,经外科监护室精心护理后康复出院。这标志医院在肝移植的手术技术、供肝获取和保存以及对急性排斥反应的诊疗方面日趋成熟,同时填补了国内空白,标志着我国肝脏移植进入一个新阶段。该手术的成功后,《光明日报》1995年1月7日,以《中山医大一院有术,原位全肝移植告捷》作了报道。
第二,成功施行亚洲首例肝肾联合移植。肝肾功能同时衰竭在过去无法治疗,单纯肝移植或肾移植均不能解决问题,是器官移植的绝对禁忌证。肝肾联合移植是治疗肝肾功能同时衰竭的唯一有效方法,在亚洲尚无成功经验。1996年,亚洲首例同种异体肝肾联合移植在医院获得成功,手术由黄洁夫和郑克立两位教授分别主持。该手术的成功施行开创了我国乃至亚洲地区器官联合移植的先河,使医院的器官移植水平逐步进入世界先进行列。1997年,医院肝移植例数列全国第一。
第三,移植免疫耐受研究获新进展。医院肾脏病临床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史伟等根据自身免疫耐受的形成机制,采用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的基因转移技术,通过动物试验,成功地诱导了受体对供体移植物的特异性免疫耐受,对今后的器官移植预防免疫排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四,2000年,肝胆外科在国内率先开展心脏停跳肝癌及心房癌栓切除术、婴幼儿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和保留胰头的十二指肠切除术,并成功为妊娠孕妇切除巨大晚期肝癌和娩出胎儿成活,受到中央电视台和省市电视台的关注和报道。
2.泌尿外科。第一,肾移植手术达国内外先进水平。1994年,肾移植、泌尿外科专家郑克立担任外科主任,在国内外首创移植肾体外循环试验,大大减少了移植肾超急性排斥及急性肾小管坏死的发生率;在国内率先开展外周血白细胞中CMV抗原检测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感染、保留肾单位肾癌切除术、将菌石通应用于尿路感染性结石的防治等。在其主持下已完成肾移植2 600多例;连续施行嗜铬细胞瘤100例成功,达国内外先进水平,并在国内首先开展阑尾可控膀胱术获成功。
第二,泌尿外科与腔镜外科:成功施行国内首例手辅式腹腔镜下肾肿瘤根治术。2000年12月8日,泌尿外科与腔镜外科联手成功为一右肾癌患者,施行了手铺式腹腔镜下根治切除手术。经检索证实,手辅式腹腔镜技术应用于泌尿外科在国内属首例。
3.腹腔镜外科。第一,广东省内首例经腹腔镜切除肠道肿瘤获得成功。1996年2月,医院腹腔镜外科与香港基督教联合医院的外科医生,联手为一名72岁结肠癌病人成功施行了经腹腔镜乙状结肠癌根治术,这是广东省内首例经腹腔镜切除肠道肿瘤获得成功。1996年2月26日第10版《南方日报》报道医院成功施行省内首例经腹腔镜切除肠道肿瘤术。
第二,省内首例腹腔镜切除肾上腺肿瘤获成功。1997年5月,医院腔镜外科与泌尿外科联手为1名患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病人,成功施行了省内首例经腹腔镜切除肾上腺肿瘤术。腔镜外科谭敏、赵振献与泌尿外科丘少鹏采用腹腔镜水囊扩张后腹膜的方法,只在病人腰部戳了3个钢笔大小的孔就顺利地切除了肾上腺肿瘤,术后患者住院仅6天即康复出院。
4.心脏外科。第一,成功施行全国首例心脏全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1996年7月5日,医院成功施行全国首例心脏全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手术由心脏外科孙培吾教授和张希教授联手施行。患者是25岁男性,患有S.D.L型大血管转位合并巨大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瓣狭窄,是相当复杂的罕见心脏畸形,当时国内尚无此类病例手术成功的报告,术后患者恢复良好,于同年8月14日出院。《广州日报》在8月15日以《心脏畸形罕见,良医妙手回春——中山一院成功施行全国首例心脏全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为题,对此事件做了专门报道。
第二,罕见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儿手术获成功。1997年5月21日,心胸外科孙培吾、张希、罗红鹤、王治平为1例7岁的罕见先天性心脏病儿成功实施了手术,该病名在诊断学上称为左旋心合并单心室、二尖瓣闭锁、大血管转位、双侧上腔静脉、肺动脉瓣狭窄、全内脏转位。该病在国际上尚属首例,类似该病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治疗国内外也实为罕见,医学书库里尚查无该病例。
第三,成功施行国内首例体外循环下全肺灌洗术。1998年,心外科国内首例体外循环下对双侧肺进行全肺灌洗术(见图6-2)。
第四,成功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女童。1999年5月22日,医院成功治疗一右位心伴3支腔静脉异位回流入左心房女童,该手术在全国尚属首例。
图6-2
第五,成功施行不停跳心脏搭桥手术。2000年11月5日,医院心外科与美国麻省大学医学院心外科的专家一道,为三名高龄冠心病患者成功施行了不停跳心脏搭桥手术,开创我国心脏搭桥手术不用体外循环的先河,23日三名患者康复出院。11月24日《南方都市报》以《不停跳心脏搭桥手术,中美专家联手做成功》对此事作了专门报道。
5.骨科。1994年,骨科黄承达等人完成“骨肿瘤病理与临床诊治系列研究”项目。该研究较全面反映了我国骨肿瘤发病情况和特点。自行研究设计和制造的骨穿活检针,达国内外先进水平。本项目开展骨穿标本DNA含量图像法分析研究,以期在术前获取有关信息,本项目应用琥珀酸脱氢酶抑制试验进行骨肉瘤化疗药敏试验,在国内外首先开展含抗肿瘤药骨水泥实验,证实其具有药物缓释作用,并利用骨水泥术中现场制作假体修复肿瘤截除后的骨缺损。本项目还开展了羟基磷灰石配合自体经骨复合移植修复骨缺损;采用术前动脉化疗、抗肿瘤药微胶粒栓塞使肿瘤坏死;开展金属椎体置换治疗脊柱肿瘤等研究。该成果有效地提高了骨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后获1994年度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6.脑外科、血管外科。第一,脑外科国内率先将显微导航设备(SMN)应用于脑外科手术。1997年,该科得到爱国华侨陈世贤先生的捐赠,率先在全国将显微导航设备(SMN)应用于脑外科手术。该系统主要应用于颅内肿瘤、血肿、脓肿等手术治疗,特别适用于颅内肿物及危险区域的定位手术,有使患者免受头框固定立体定位的痛苦、出血小等优点。第二,血管外科成功治愈国内首例嗜铬细胞瘤患者。1999年9月,该科治愈1例腹膜后侵犯主动脉的嗜铬细胞瘤患者,经文献检索,这在国内尚属首例。
7.小儿外科。第一,成功施行三足畸形儿矫形手术。1998年1月,小儿外科收治广东饶平县的一个三足畸形儿,矫形手术成功,在东南亚一带影响较大;第二,成功施行全国首例先天性婴儿腹裂修补术。1998年5月9日,小儿外科刘唐彬等成功施行了全国首例先天性婴儿腹裂修补术。
(三)妇产科。1.单精子卵母细胞注射受精技术成功。1995年初,庄广伦开始研究单精子卵母细胞注射受精技术,并与他的博士研究生李蓉等共同努力,应用这项技术治疗严重的男性少弱精不育或过去常规试管婴儿技术不能成功者,妊娠率达27%,于1995年底获得成功。截至2008年底,医院共有12例同类病例获得临床妊娠,并已有一例妊娠39周后自然分娩一女婴。2.1999年4月6日,全国首例先天性溶血儿宫内输血并抢救成功。3.2000年3月23日,国内首例第三代试管婴儿降生于医院。
(四)放射科。1.引进国内最先进的螺旋CT技术。1996年,放射科引进了国内最先进的螺旋CT,开展了CT三维重建和CT仿真内窥镜成像技术,在临床广泛应用。
2.骨肿瘤影像学研究取得新突破。1996年,肖官惠等主持的“骨肿瘤影像学征象的病理学基础系列研究”项目有新突破,其成果填补了该领域部分研究的空白,获该年度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该研究首次在国内外提出骨旁肉瘤早期可浸润骨皮质或骨髓腔、肿瘤邻近的骨皮质增生、硬化是肿瘤骨侵犯骨皮质的表现;Ewing瘤出现针状骨是间质成骨,而非且骨膜新生质;在国内首次提出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囊壁可分为肉芽肿型和纤维型及其相应的影像学表现;脊索瘤表现的“横板征”的组织学基础是骶骨内残留的椎间盘钙软骨,并阐明在诊断上的意义。该成果提高了对骨肿瘤的诊治水平,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
(五)儿科、耳鼻咽喉科。1.儿科。1997年7月23日,医院抢救出生体重只有570克的“袖珍婴儿”,是正常婴儿的l/5。体重570克的成活婴儿可能是国内的最低纪录,三个月后,该“袖珍婴儿”的体重已增至2.4公斤。2.耳鼻咽喉科。发明下注式蒸气吸入器并应用于临床。1996年,该科苏振忠主任发明下注式蒸气吸入器,并应用于咽喉疾病患者。
(六)开展远程医疗。1997年3月,医院举行远程医疗系统演示会。这套系统可以直接采集医疗设备的动态图像,采用专用医疗会议电视系统,在异地的会诊中心可以获得高清晰度的图像、声音和文字,具有远程会诊、远程手术观摩、远程学术研讨3项功能。整个系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