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糖尿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与自然病程
一、糖尿病的病因
不同类型糖尿病的病因也不相同。概括而言,引起各类糖尿病的病因可归纳为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两大类。不同类型糖尿病中此两类因素在性质及程度上明显不同,例如,单基因突变糖尿病中以遗传因素为主,而在化学毒物所致糖尿病中环境因素是主要发病原因。最常见的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则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可归纳为不同病因导致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缺陷及(或)周围组织胰岛素作用不足。胰岛素分泌缺陷可由胰岛β细胞组织内兴奋胰岛素分泌及合成的信号在传递过程中的功能缺陷所致,亦可由自身免疫、感染、化学毒物等因素导致胰岛β细胞破坏,数量减少引起。胰岛素作用不足可由周围组织中复杂的胰岛素作用信号传递通道中的任何缺陷引起。胰岛素分泌及作用不足的后果是糖、脂肪及蛋白质等物质代谢紊乱。依赖胰岛素的周围组织(肌肉、肝及脂肪组织)的糖利用障碍以及肝糖原异生增加导致血糖升高、脂肪组织的脂肪酸氧化分解增加、肝酮体形成增加及合成甘油三酯增加;肌肉蛋白质分解速率超过合成速率以致负氮平衡。这些代谢紊乱是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发生的病理生理基础。
三、糖尿病的自然病程
糖尿病的自然病程因类型而异。起病可急可缓,进展快慢不一,但一般可分为血糖调节正常、血糖调节受损(IGR)和糖尿病三个阶段。
(一)血糖调节受损阶段
此阶段是指个体由血糖调节正常发展为血糖调节受损(IGR),血糖升高但尚未达到或超过诊断分割点的时期,表现为空腹血糖受损(IFG)或糖耐量受损(IGT)。就1型和2型糖尿病而言,此阶段的患者存在导致糖尿病的遗传缺陷,而使患者具有糖尿病的遗传易感性,致使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即有胰岛素分泌和胰岛素的作用缺陷,1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即有自身免疫性异常。
目前已有的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化学等检测手段已能够初步在群体中筛检出一些具有与糖尿病有关的遗传和环境因素的高危人群。在此阶段采用干预措施(一级预防)可防止高危者发病,亦可防止已进入糖调节受损期的患者进一步发展成为糖尿病。
(二)糖尿病阶段
(1)糖尿病尚无并发症。处于此阶段的患者血糖水平已超过糖尿病诊断的分割点,但尚未出现并发症,此时充分进行代谢控制,将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就有可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二级预防)。
(2)糖尿病伴并发症。此阶段的患者已有一种或数种并发症,但尚无明显器官功能障碍。这时应积极治疗并发症,尽可能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减少致残、致死率(三级预防)。
(3)糖尿病致残和致死。这是糖尿病患者的终末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