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医院信息系统的形成和发展
医院信息系统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管理科学在医院信息管理中的应用,是计算机技术对医院管理、临床医学、医院信息管理长期影响、渗透以及相互结合的产物。它与医院建设和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步。
在国外,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少数医院引进大型计算机应用于医院管理,主要是以整个医院为对象进行数据处理,对耗费时间的一般业务实行自动化,如会计、科研病案、具体事务管理等。进入70年代,廉价的小型机迅速普及,发达国家多数医院大量引进使用,主要内容是以医疗信息的记录、存储、传递、检索为中心,使医院各部门均应用计算机进行信息管理。不少医院建成了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可以共享的计算机网络化的医院信息系统。到了80年代初期,由于价廉物美且功能较强的微型计算机和微型计算机局部网络、用于数据处理的高速计算机和用于数据储存的大容量磁盘和光盘等出现,使计算机网络化的信息系统费用大幅度下降,从而大大促进了医院信息系统的推广应用和发展。到了80年代后期,医院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经过30年的艰辛历程之后,正向广度和深度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新水平。
在中国,计算机在医院中的应用始于20世纪70年代,但用于医院信息管理主要是在1984年微型计算机在全国推广应用以后,现已广泛应用于药品、器材、统计、病案首页、人事、财务等项目的信息管理。较为完整的医院信息系统,目前正在开发研制和应用。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医院信息系统尚处于较落后阶段,但又是在迅速发展之中。目前,国内医院采用计算机建立医院信息系统的呼声越来越高与强烈。
一方面,医院要强化自身的管理,医院的管理决策需要完整可靠信息的支持,临床医疗、护理以及教学、科研也需要有效的信息系统的支持;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进展,医疗卫生制度的改革将把病人—医院的二元关系,改变为病人—医院—保险—政府监督的多元关系,这对医院管理现代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量的有关病人的诊断、治疗、用药、资源消耗等信息,不仅要在医院内部流通、传递,而且要在社会的许多部门之间流通、传递,提供及时和可靠的病人数据,这就要求建立广域医疗信息网络,而各个医院的信息系统是这个广域网络的基础。因此,医院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实际应用,已成为中国医院现代化建设中一项十分紧迫的重要任务。
医院信息化即医院信息系统建设分为3个阶段,即医院管理信息化阶段(HMIS)、临床管理信息化阶段(HCIS)和区域医疗卫生服务阶段(GMIS)。
(1)第一阶段是HMIS阶段。第一阶段是现代医院运行必备的基础技术环境。HMIS的建成,对医院起到了提高效率、降低消耗的作用。全院级的HMIS不仅仅只是各部门HMIS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全院实现各部门之间各种信息的共享。
(2)第二阶段是HCIS阶段。HCIS是整个医院信息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相对面向管理的信息系统而言的,指以病人信息的采集、存储、展现、处理为中心,为临床医护人员和医技科室的医疗工作服务的信息系统。临床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括医生工作站系统、护理信息系统、检验信息系统(LIS)、放射信息系统(RIS)、重症监护信息系统、医学图像管理系统(PACS)等。
(3)第三阶段是GMIS阶段。目前这一阶段也处于建设和试点阶段,建设的趋势已势不可挡。
目前,我国较多数医院在第一个阶段,部分医院开始建设第二阶段,信息技术正在应用于诊断、手术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