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征程的第一步从此在红十字会的建院

征程的第一步从此在红十字会的建院

时间:2023-05-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0月14日,“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暨医学堂”正式开业。年仅25岁的医师兼解剖教员峩利生在救治伤员过程中,劳累过度,染病身亡。从1907年开始筹建到1911年正式开业,华山医院跨出了百年征程的第一步。9月1日,日本关东大地震,灾情严重,中国红十字会组织了首支赴海外医疗救护队,由牛惠霖院长率队。

百年华山——华山医院发展简史

(一)建院伊始,艰苦创业(1907~1912年)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战火殃及我国东北三省,当地百姓及外国侨民伤难日众。以沈敦和(沈仲礼)先生为代表的上海慈善家动议筹集资金,并发起成立“东三省红十字普济善会”,竭尽全力组织救援。为得到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承认,时任上海会办商约大臣的工部尚书吕海寰、工部左侍郎盛宣怀等人,商准各国领事,联合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各中立国人士,于1904年3月10日成立了万国红十字会上海支会(中国红十字会前身),沈敦和先生担任中方办事总董事长,从而被公认为中国红十字会的发起者和缔造者之一。

战火纷飞的年代酝酿着变革,红十字会的先辈们从战争救援中体会到,要为大众医伤救难,应该要有自己的医疗设施和队伍。1907年7月21日,吕海寰、盛宣怀和驻沪会办电政大臣吴重熹在上报慈禧和光绪的奏折中谈及了创办“中国红十字会”以及在上海购地建造国人自己的医院和医学堂的设想,得到批准,“上海万国红十字会”也奉旨改名为“大清红十字会”。红十字会的发起人之一、中方总董沈敦和先生受红十字会的委托,着手进行医院和医学堂的筹资和规划等事宜,这,就是华山医院创办的开始。

1908年8月29日,筹建中的医院和医学堂开始招考医学生。由于当时医院和医学堂尚未建成,招收来的学生都借读在同济德文医学堂(同济大学前身)。1909年,沈敦和先生用“上海万国红十字会”的余款,购置徐家汇路(后改名海格路,现名华山路)7号土地14亩作为院址,动工建造医院和医学堂楼房各一所。1910年5月,“大清红十字会总医院及附设医学堂”竣工落成。建成之初的总医院仅有病床50张,设内、外两科,但其医疗、教学设备及环境,仍被当时的中外人士赞誉为“沪上之冠”。医院聘任著名西医柯师(英籍)负责管理,英、美等国医师担任医疗与教学,并由柯师兼任内科医师,峩利生(丹麦籍)为外科医师,王培元为住院医师。同年初开始招考精通英语、具有中学毕业文凭的五年制医学生20人,为我国培养造就了最早的一批现代医学人才。为秉承红十字精神,当时,“诊病给药只收号金,病重者留院治疗,酌量收费,贫者则免,只收膳费,极贫者膳费亦免。”同年夏天,安徽北部发生旱灾并引发瘟疫,医院派出由医师和医学生组成的4支医疗队前往救助,治愈大批灾民。这是建院后实施的首次大规模救死扶伤行动。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王朝后,“大清红十字会”正式改名“中国红十字会”。10月14日,“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暨医学堂”正式开业。中国红十字会和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的创始人沈敦和先生亲自担任医院总理(院长)。

时值辛亥革命爆发,在柯师带领下,峩利生、班纳德、王培元、杨智生等医师及男女护士30余人赴武汉战地开设临时医院,救治伤员。年仅25岁的医师兼解剖教员峩利生在救治伤员过程中,劳累过度,染病身亡。为此,中国红十字会在汉口为其立碑颂节。

从1907年开始筹建到1911年正式开业,华山医院跨出了百年征程的第一步。从此,在红十字会的人道救援史和人类的医学发展史上,留下了华山人坚韧不拔、顽强奋斗的足迹。

1912年9月30日,中国红十字会在上海召开第一次会员大会,沈敦和先生被推选为副会长兼常议会会长,显示了总医院在红会中的地位和实力。

(二)合作办院,声名远扬(1913~1920年)

在创建早期,由于陆续购置设备等而财力不足,医院抓住了合作办院的机会。1913年,美国在华哈佛医学堂(1912年始设于上海湖广路及西华德路处)欲在上海办学,但找不到合适的校址,便与我院商谈,决定合作办学,签约5年,由美国人胡登(Haghton)博士担任院长。由此,医院设备和人员倍增,声名远播。但1916年,哈佛医学堂因故停办。由于合同尚未满期,学生中除中途辍学及已卒业者蒋士焘、王耀、朱恒璧、曹晨涛之外,部分学生由美国罗氏基金社出资,分遣留学,并选送优等生祝隆德、吴旭丹、林文秉、金涛、乐文照、胡正祥、成寿南以及戚希南留学美国哈佛大学;另送部分学生赴北京协和医学院、福州医学院和圣约翰大学继续就读。医院的各项事务由博医会临时代管,胡登博士仍为院长。

1918年,与哈佛医学堂合约到期,医院又与安息日会签约,合办3年,由兰迪司医师任院长。

两次合作办院的尝试提高了医院的医疗、教学水平,增强了医院的综合实力,也为医院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同时,医院一贯秉承“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派出医疗救护队前往青岛等地开设临时医院,救助战乱灾民达数千人。

(三)收回自办,闻名遐迩(1921~1927年)

1921年,与安息日会合同到期,兰迪司院长递交辞函。于是红十字会召集沪上名医周仲衡、徐逸洲、左恩康、陆锦文、牛惠霖、牛惠生、萧智吉、刁信德、黄琼仙、俞风宾诸同仁组织医务团,收回自办,并推举牛惠霖为院长进行整顿,以图扩充。此时,医院共有病床100张,分设内、外、儿、妇产等科。护理学家伍哲英创办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护士学校,并担任校长兼护理主任,此为上海第一所由国人自办的护士学校。

收回自办后的第一年,医院各方面业绩卓然,除日常医疗外,还担负防疫、救灾等工作。此时,在上海出席中国红十字会第二次会员大会的代表参观了我院后,大为赞叹。总医院护士学校也开始招考新生,并聘请欧美医师、教授执教内、外、妇、儿及临床护理等学科,学制3年。

1923年,随着病人不断增多,医院陆续新建病房,并添置医疗设备。

9月1日,日本关东大地震,灾情严重,中国红十字会组织了首支赴海外医疗救护队,由牛惠霖院长率队。这是当时在日本唯一的外国医疗救护队。不仅救援工作出色,还赠送日本赤十字社药品23大箱和金币4千元。

1924年,江浙军阀混战,医院组织救护总队,收治伤兵百余人,日夜手术,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学生来院实习和协助。战争结束时,还有约半数伤员继续留院治疗。

1925年,护士学校校长伍哲英代表中华护士学会出席在法国劳兰如召开的国际护士会议,此乃中国护士首次参加国际护士会议。

到了1927年,医院创建20周年之时,已经初具规模。是时牛惠霖院长辞职,由刁信德担任院长。

(四)隶属上医,扩大规模(1928~1948年)

1928年8月1日,国立中央大学与中国红十字会商定,将我院列为创建不久的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上海医学院前身)的实习医院,并由医学院院长颜福庆先生兼任医院院长。医院的发展呈现良好的势头,门诊由每日100余人次增加至约300人次,病床也倍增至300张。

医院建立住院医师培训制,规定为期3年,在此期间,不准结婚,除星期日和国定假期外,每周只有一个下午和一个晚上休息,其余均为工作时间。住院医师住在医院内,不得外出,自己负责的病房夜间有事呼唤,必须及时进行处理,并规定都要轮流参加急诊值班,各种疾病都要看,以培养、锻炼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

医院对住院医师以上人员,严格实行一年一度的聘任制和淘汰制,选聘最优秀者,淘汰不合格者。并遵循颜福庆院长倡导的“公医制”,认为医师的职责是“为人群服务,为人群减除痛苦,关心人群健康”,提倡和规定医院专职医务人员不得在外兼职或开业行医,只有极少数一时有困难而学有专长,兼职有利于提高教学和医疗质量者例外。

1929年,伍哲英再次代表中华护士学会出席加拿大国际护士大会,护士学校校长由林斯馨女士代理。是年我院皮肤科创立,匈牙利籍犹太裔医师雷斯(Frederick Reiss)任主任。1947年起由我国著名医学家、中国现代皮肤病学主要奠基人、国家一级教授杨国亮担任主任,他为我院皮肤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30年7月,医院制定《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章程》,明确医院是以“诊治疾病、救护伤兵、宣传卫生、促进医学教育”为宗旨;医院的工役不得收取病人给的酬赏。同时,制定《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护士学校章程》,以“教授护理学及技能藉以造就高等护士”为宗旨。此时伍哲英辞去护士学校校长职务,由护士学校毕业生殷粹和担任,后又改为高镜朗医师兼任。

1932年,“一·二八”日军侵沪,师生员工踊跃参加前线和后方医院的医疗救护工作,医院仅有的一辆救护车在去真如途中被敌机炸毁,学生陈化东在闸北前线抢救伤兵时右臂中弹受伤。

6月,由于医学院吴淞校舍遭敌炮毁,医学院购得本院西邻空地2亩余,兴建临时校舍2幢。10月,临时校舍落成,各级学生迁入,维持教学。医院更名为“中国红十字会第一医院”,进一步明确了以“诊治疾病、救护伤兵、宣传卫生并促进医学教育”为宗旨。

由于业务量的增加,医疗用房不敷,志成学会及广东同乡会分别捐建第七、八病房计658平方米;并租赁融合坊和融安坊部分房屋与宿舍为门诊部。次年1月,中国红十字会拨款2万元,翻修医院护士学校校舍,将其扩大为4层楼房,护士学校新校舍当年落成启用。1935年,医院又租赁迪化北路(今乌鲁木齐北路)498弄地丰里37号及41号房屋为职工宿舍。医院规模逐渐扩大,1937年,从医院分出部分医护人员组建中山医院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泌尿科、眼科、耳鼻喉科等。1938年,乐文照代理院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自“八·一三”淞沪战争开始至上海沦陷,医学院地处战争前线,枫林桥校舍被日寇侵占。为避免战火,医学院又重新迁回我院原临时校舍维持教学。时值国难当头,师生员工同仇敌忾,医院和学校患难与共,在极其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坚持工作,并大力投入救护和收治受伤军民的工作,同时组织红十字会第一救护队,在纪长庚、邵幼善、黄家驷3位队长的率领下,分赴南京、无锡等地,在前线进行流动手术。枫林桥校舍被改作临时伤兵医院,枫林桥护士宿舍成为伤兵分发站,医院在战时被定为特约医院,救治收容伤员。

1939年夏至1942年6月,医学院大部分师生员工先内迁昆明,后到重庆,唯我院偕少数留沪师生,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仍坚持教学和医疗工作。1944年,医院病床增至360张,职工300余人。1947年,医院新建病史图书室284平方米,保存着医院最宝贵的财富——住院病史和图书期刊,以及医疗质量统计报表等。

这一时期医院地下党工作也如星星之火一般开展起来。1936年,我院收发处接受中共地下党委托,秘密收转在法国巴黎出版的党报《救国时报》。1937~1938年初,继吴之理、章映芬参加新四军之后,在中共地下党的秘密活动及其影响下,沈孟先(沈复生)、王书圣(林平)、朱持平等经常聚在一起,组织学习马列著作,谈论时事。在进步思想的熏陶下,又促使一些有志青年,先后奔向了革命队伍,朱持平、张力以及几位护士参加了新四军。

1945年,随着上海的中共地下组织的发展壮大,我院成立了职工和医护两个党支部。沈孟先任职工支部书记,朱凤腾任医护支部书记。1946年,医院党支部根据来沪的新四军军部卫生部部长沈其震的要求,决定支部的2位地下党员——内科医师聂崇铭(方喜望)、皮肤科医师王士良(黄志尚),以及外科医师胡鸿慈(陶煦),带上家属共7人,转移到山东解放区支援创建白求恩医学院。

1947年,为了壮大革命力量,由沈孟先联络其他同志共同发起成立“上海医药界联谊会”,后来,又在我院成立了“职工同仁联谊会”,将全院100多名职工(占全院1/3)吸收入会,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与反动当局开展了多次有组织的政治、经济、思想斗争,并同院外许多单位取得联系,配合行动。党组织还派徐在贵护送陈文、李果、孙铮、赵青等同志赴解放区参加新四军,同时又动员我院40多名积极分子加入了党的外围组织“益友社”。

1948年,地下党支部发动部分积极分子声援工人、学生运动,并在我院同仁和院方的支持下,援助保护了在工人运动中被反动派打伤住院的工人何宇珍,使其免遭伪警察局的引渡迫害。吴桂明等回到家乡,向当地农民开展宣传活动,举办文化学习班,并开设了免费为农民防治疟疾等常见病的卫生室。职工支部书记沈孟先在与反动派斗争中被捕,数月后被营救出狱,赴解放区。沈孟先离开医院后,地下党支部在徐在贵的领导下,继续坚持斗争,并派部分人员分别支援国立山东医学院(现青岛大学医学院)和大连医学院(现大连医科大学)建设。

医院自1928年成为上海医学院的实习医院后,逐步建立了各项规章制度,开辟分科门诊。随着学生进院实习,教学秩序日趋正规,医疗水平及行政管理水平均有所提高,医院遂成为当时国内颇具影响的教学医院、临床实习的主要基地和培养医学人才的摇篮。这时,医院已经拥有一支雄厚的师资队伍和技术骨干,教授、副教授及高年医师,大都经过出国留学深造,其中不乏一代名医。一所教学医院,在当时即能拥有这样一支实力雄厚的高级医师队伍,实属不易和难能可贵。

(一)获得新生,蓬勃发展(1949~1965年)

1949年,解放战争的枪声打到了上海,国民党士兵强占了上海医学院。医学院被迫宣布停课,把贵重仪器设备和文件账册等转移到我院。在解放上海的战役中,我院完成约百名解放军伤病员的外科治疗任务。

医院在风风雨雨中走过了自己42年的历程,迎来了新中国的解放。上海解放后,医院由上海市军管会派员接管,行政上接受华东军政委员会卫生部领导;医院党支部属静安区党委领导。以后,明确了我院直接隶属于上海医学院领导;医院党支部也由医学院党委直接领导。李存仁、邢明、骆德三先后任支部书记。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院业务迅速发展。当时全院职工343人,病床380张,占地14亩,建筑面积2.387万余平方米,年门诊量近10万人次。

作为国内一支重要的医疗队伍,1951年1月,我院数十名医护人员作为上海市第一批抗美援朝志愿医疗手术队的成员,出发奔赴前线,黄家驷担任全市总队长。4月,我院又派出7名医务人员赴朝鲜参加志愿军的医疗工作。次年3月,我院再次派遣了第三批手术医疗队参加抗美援朝医疗救援。在组织赴前线救援的同时,院内也开展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提高了全院员工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思想觉悟。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全院员工工作热情空前高涨。因国家对广大职工群众实行了公费医疗、劳保制度,就诊病人日益增加。医院贯彻全国卫生工作会议精神,根据“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和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方针,明确卫生工作要解决3个根本问题:①卫生工作的立场问题,即为人民服务,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立场;②卫生工作方针问题,即预防为主的方针;③卫生力量的团结问题,特别是新老干部团结和中西医的团结。

在贯彻卫生工作方针过程中,上海大规模血防工作拉开序幕。我院组织医护人员参加沪郊和嘉兴医疗队,为南下泅渡训练而感染急性日本血吸虫病的解放军突击治疗血吸虫病,担任上海市血吸虫病防治大队医疗顾问的钱悳院长带领广大医护人员经常下乡防治血吸虫病和到工厂防治职业病,因事迹突出而荣立二等功,并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成为中国医学界最早的劳动模范之一,受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发展中医的政策是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954年底,医院聘请著名中医师姜春华以及盛梦仙、苏读贤、向众苏等,率先成立了中医部,姜春华任主任,并开设中医门诊和病房。抽调高年资医师参加西医学中医学习班,同时成立中医教研室,编写中医药教材,在医学院授中医课,并派沈自尹医师跟随姜春华学习中医,掌握中西医二套本领,开国内之先河。1958年,老中医姜春华、西学中的沈自尹共同开创的“肾本质”研究获得卫生部“发扬祖国医学遗产金质奖章和奖状”。

随着医院的发展,一些特色专科,如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传染病科、检验科开始建立起来,科研工作有了新起色。其中1953年在著名外科专家沈克非教授指导下,史玉泉等医师创建的神经外科是中国南方建立最早的神经外科。以戴自英、史玉泉等医师为代表的专家在医院良好的学术氛围感召下,勇于攀登医学高峰,不断提出新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填补国内空白。1951年,戴自英教授主持创建上海市第一个血库。1952年,林兆耆教授主编的《实用内科学》和戴自英教授编著的《实用抗生素学》首次出版。这是国内内科领域和临床抗生素领域中具有深远影响的权威巨著。经过多年的不断充实修改,至今仍在多次再版。1957年,杨国亮教授、张沅昌教授分别主编的《皮肤性病学》和《神经病学》出版。1956年,钱悳、杨国亮被评为一级教授。

由于医院长期以来院舍狭小,无法适应与日俱增的医疗需求,1951年,军代表李存仁征得政府及有关部门同意,扩充我院周边房屋作为病房、行政办公及礼堂。后又租赁乌鲁木齐中路38号楼作为医技用房。1954年,院舍进行全面调整修理,增加示教室,扩充检验科,成立中心供应室,修建营养室,在门诊部楼上扩建了50张病床的皮肤科病房,医院大门改由乌鲁木齐中路12号出入。院容院貌有了较大改观。次年又租赁西邻周家花园,占地20余亩(13 332平方米),园内亭榭错落,花木扶疏,为病人提供了一处赏心悦目、健身、散步和小憩的幽雅环境。医院面积较新中国成立前增加近4倍,为后来的病房扩建创造了条件。

1952年,我院改为专科医院,更名为“上海医学院内科学院”,设普内科、肺科、神经精神科(包括神经外科)和皮肤科;新建了门诊部(原华山路1号),扩建了精神科病房。当年全院病床增至447张,职工总数为449人,年门诊工作量达24.7万余人次。

经过调整,我院的眼科及耳鼻喉科与中山医院的眼科及耳鼻喉科合并,在犹太医院旧址(汾阳路83号)组建上海医学院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我院的妇产科与中山医院的妇产科及西门妇孺医院妇产科合并组成妇产科学院。我院的儿科与中山医院的儿科及西门妇孺医院(分院)儿科合并组成儿科学院。

1955年,根据校本部建系和调整教学体制的需要,我院又重新恢复外科建制,再次更名,改为“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成为有重点特色的综合医院,全院病床500张,年门诊量达25.5万余人次。

在此期间,我院派出多名骨干,支援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其他地区的医院和医学院建设。1951年,我院调出一批人员支援华东医院的创建。1953年,钱悳院长受命开始筹建重庆医学院,并组织临床班子,至1958年,重庆医学院筹备事宜大体完成,钱悳教授全家迁渝,担任重庆医学院副院长,主持业务工作。随同赴渝的还有刘约翰等数十名专家和医技骨干(占我院医务人员1/3)。1955年医院又派出汪无级、钱戌春、汪师贞等赴新疆筹建新疆医学院。

钱悳院长赴渝后,由李鸿儒教授接任我院院长。1958年,医院成立党总支,林平任党总支书记。1959年,王彤任党总支书记。在上级统一领导下,掀起“大跃进”和“反浪费、反保守”的群众运动,进而又开展了“比干劲、比勤俭、比质量”为中心的竞赛活动,此间,医院派出大批医务人员下厂、下乡、下地段防病治病,帮助农村和街道建立医疗卫生保健网。之后改变重点,纠正了1958年大跃进时所实行的“医护合一”的不当做法,加强对工厂保健站(医务室)的业务辅导和对工厂防病工作的指导。医务人员走向工厂、农村、街道,和当地卫生部门密切合作,在除害灭病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1960年,医院进行教学改革试点,改变原来分科制度,分设内科、普外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皮肤科、骨科、泌尿科、胸外科、中医科、传染病科、口腔科共11个临床科室,以及脑电图室、内科实验室、皮肤科霉菌室、病理室和动物实验室,新购置心电图机、脑电图机、胃镜及腹腔镜等。在李鸿儒教授的指导下,杨东岳医师等人创建了手外科,为我院显微外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医院又相继创建了体疗室(今物理康复与运动医学科的前身)、皮肤生理室(国内第一个)。职工人数达650人。当年,医院被评为上海市先进单位。1962年,我院妇产科和小儿科被撤销,分别并入妇产科医院和儿科医院。为规范办学,1963年,我院护士学校撤销,并入中山医院护士学校。

周恩来总理“论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发表以后,医院根据党中央及上级指示精神,实事求是甄别历次政治运动中错受批判和处分的党员干部和非党人士,传达和学习协调对知识分子的关系,使广大知识分子为之振奋,激发了医务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创新能力。1963年,戴自英教授主持建立了国内首个抗菌素临床研究室。1964年,国内最早的中西医结合科研基地——脏象研究室成立。蒋大介教授研制成功了国内第一台立体定向仪。史玉泉教授受卫生部派遣,出席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召开的首届亚非医学会议。这一年,医院开工兴建7层病房大楼(现3号楼),以满足日益增多的患者需求。1965年,陈公白和唐镇生等成功地完成了国内首例针刺麻醉下的颅脑手术。

为贯彻毛主席关于“把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精神,1965年,全院20%以上的干部和医护人员下乡下厂,先后组织了6个卫生工作队,参加金山、青浦、嘉兴、宜春等农村卫生工作,为农民服务。此时年门诊量达46万余人次,病床已扩至600张,职工650人。

也就在1965年,我院更名为“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华山医院”。从此,“华山医院”这个响亮的名字历经风雨,伴随我们走到了今天。

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前夕的17年,是我院重获新生后蓬勃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虽然受政治运动影响,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失误与不足,但总体来看医院的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医院通过陆续研制成功或购入新的医疗设备,大大提高了诊疗质量,床位数与门诊量逐年增长,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服务需求。新专科与教研组的创建调整,使医院的科室设置更趋合理完善,提高了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实力,科研工作也取得了多项成果,并且有不少为国内首创。作为上海医学院的教学医院,编著出版了多本权威著作和教科书。

建院半个多世纪,华山医院已经跻身国内著名医院行列,赢得了病家与同行的广泛认可。

(二)十年动乱,历经磨难(1966~1976年)

正当全体华山人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时,举国上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从1966年开始的10年“文化大革命”(下称“文革”),对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是一场灾难,对医院的正常工作也造成了极大的冲击。许多临床科室被合并,不少研究室、实验室被关闭,正常的工作秩序被打乱,合理的规章制度被取消,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受到极大的破坏,造成政治、思想、组织上的大混乱。曾因所谓“造反夺权早”、“医院办大学”及“医、护、工三结合”(医师、护士、工友工作相互兼任,职责混淆)而闻名,受到“四人帮”及其上海黑干将的赏识,大为赞扬,还被当时的各大报纸、新闻媒体广为报道。

“文革”开始不久,“造反派”夺权,导致医院党组织瘫痪,并进行所谓的清理阶级队伍工作,制造了一系列冤假错案。

尽管大多数干部和医务人员身处逆境,但仍坚守岗位,防病治病,不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并在困难的环境中坚持医学科研的探索和创新,不断为祖国的医学事业作出贡献。1966年手外科杨东岳教授与中山医院合作,成功实施了世界首例第二足趾游离移植再造拇指术,开创了手外科领域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肢体再造与功能重建的先河。1973年,口腔科张孟殷与手外科杨东岳合作,成功进行游离腹股沟皮瓣转移修复面颊部手术后缺损,与国外同期首创下腹部皮瓣游离移植整复面颊部术后缺损。同年,陈公白作为新中国第一次参加国际外科学会的中国医学代表团成员,在巴塞罗那召开的第二十五届年会上作了“针刺麻醉”学术报告,并被国际外科学会接纳为第一批中国会员之一。1976年,史玉泉教授成功研制出国内首台手术显微镜和相关显微外科器械,并成立显微神经外科实验室。戴瑞鸿教授首先在国内报告了“冠心病的血液流变学异常和急性心肌梗塞的动态变化”,阐明了“血瘀”的本质。

10年中,我院先后派出22批医疗队到安徽、云南、江西、西藏等地区,为广大农民防病治病,培训医疗卫生人员。同期,还先后派出7批11人参加援外医疗队,远赴索马里、多哥和阿尔及利亚。尤其是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发生大地震,当天下午我院就派出数十名医护人员,分3批组成抗震救灾医疗队,由朱锡琪带队奔赴灾区,积极投入医疗救援工作,时间长达2年之久,为抗震救灾作出了贡献,受到当地人民群众的好评。

(三)拨乱反正,稳定调整(1977~1983年)

“文革”结束后,全院职工在继续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迅速投入了拨乱反正,纠正“文革”冤假错案,对受迫害的干部和知识分子进行平反、昭雪,推倒一切诬陷不实之词,弥补10年浩劫造成损失的浪潮中,为新时期医院的蓬勃发展打下基础。

医院调整了新的领导班子。1977年,“工宣队”撤离,由林平主持院党委工作。1978年,恢复院长制,李鸿儒复出任院长,戴自英、吴桂明、邱传禄、彭玉德任副院长。重新组建中共华山医院委员会,林平任党委书记,高敏、彭玉德(兼)任副书记。1979年,医院领导班子又作了调整,由袁美英任党委书记,林平任顾问,陈公白担任副院长,参加党委工作。并形成了每周一次的院长书记联席会和科主任会议制度,请院工会主席列席院长书记联席会,及时通报医院的各项工作。

在党委领导下,医疗、教学、科研各项工作逐步恢复正常,各项规章制度逐步恢复、重订和完善,全院职工精神振奋,工作有了新起色。医院开设了专科、专病门诊,医疗质量日益提高;1979年医院引进了国内第一台头颅CT机等医疗设备,使临床和科研工作如虎添翼;教学大楼(今8号楼)竣工落成,就诊患者人数节节攀升,医院规模有所扩大,1982年,全年门急诊量达73万余人次,病床扩至700张,全院职工1 327人;研究室、实验室相继恢复,除了已经拥有上海第一医学院抗生素、中医脏象、显微外科、运动医学、糖尿病、核医学6个研究室外,还成立了上海第一医学院神经病学研究所和上海第一医学院皮肤病学研究所。科研工作也渐有成就,科研成果频频获奖,其创新的研究成果填补了多项国际、国内空白。1977年,在邱传禄、林善锬等教授的配合下,泌尿外科沈家立、陈炳龙教授成功施行了同种异体尸体肾移植术,创造了国内同期肾移植手术病人存活时间最长的纪录。1979年,沈自尹教授首次在国际上证实肾阳虚证有特定的物质基础,这一成果获全国医学卫生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翌年,戴自英教授主持的“头孢硫脒的实验室和临床研究”获卫生部1980年重大科研成果甲等奖。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的第一年,我院招收了43名硕士研究生。1980年,杨国亮教授被美国皮肤病学会吸收为荣誉会员,成为拿到该会带有金色硬印会员证的第一位外国人。1982年,上海第一医学院神经病学研究所(现复旦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世界卫生组织神经科学研究与培训合作中心”。

我院在上海市卫生系统率先建立了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医院的重大方针、政策都由职工代表大会表决通过,推进了医院的民主管理,并进一步从政治、思想上拨乱反正,调动了全院职工的积极性。院工会于1983年首次获得“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的称号。

1978年,陈公白参加卫生部钱信忠部长率领的中国卫生代表团,访问了英国、西德和瑞士,考察了国际上医院的现代化发展情况,回国后广为传达,以期推动医疗卫生系统的改革和开放,并积极酝酿在我院率先推行。

(一)积极探索,锐意改革(1984~1994年)

1984年10月,党委改选,袁美英任党委书记,张永信任副书记,同时成立纪律检查委员会(简称纪委),由张本初任纪委书记。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调整院领导班子,由陈公白任院长,陈星荣、刘俊、谢毅任副院长。实行院长秘书制、干部聘任制、任期制和考核制。新班子组成后,我院被指定为卫生部、市教卫系统和上海第一医学院的改革开放试点单位,从此,改革开始起步。医院制订改革方案,确定了改革宗旨:在保证人民群众基本医疗需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的医疗需要。为达此目标,要求做到4个一流,即一流管理,一流质量,一流人才,一流服务。医院率先在医疗、教学、科研、人事、财务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提出“中心开花、四方辐射、强项输出、弱项引进”的改革新思路。所谓中心开花,即在医院内发展高、精、尖项目,开展重点专科的医学研究,出成果,出人才,使医院整体医疗、教学、科研水平迈向新台阶。所谓四方辐射,即由医院知名度较高的科室(强项)与兄弟医院合作,在院外开设各种医疗联合体或华山医院分院,以缓解看病难、住院难矛盾。后勤工作逐步实行合同制,车队、职工食堂进行承包,医院成立劳动服务公司,实行浮动岗位津贴等。并通过抓精神文明建设,增强了职工凝聚力,提高了医疗质量和服务态度。

“强项输出,弱项引进”、“多层次医疗服务”等多项医疗卫生系统改革的成功经验,使医院创出了一条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华山之路”。华山医院的改革开放经验——《华山之路》多次在报纸、电台、电视台中报道,并作为“较好地反映了全市各系统开创改革新局面的典型事迹和基本经验”,列入《上海市改革开放风云录》这一史册。

1985年,由于上海第一医学院更名为上海医科大学,我院随之更名为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根据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中指出的“卫生工作改革的目的是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有利于防病治病,便民利民”的精神,我院在院内开始试行“三定一创”(即定编、定量、定质、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院外开展与基层医院挂钩,协作开设联合病房,为解决当时的看病难和住院难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同时通过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把职工奖金与部门效益及个人表现结合起来,打破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平均主义,实行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采取奖金浮动,拉开差距,奖优惩劣、奖勤罚懒等措施,并创建每年评选“优秀华山人”的制度,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医院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对职工实行聘任合同制。恢复住院医师制度,从82届医师起,规定住院期3年,以规范住院医师的培养。

在坚持改革开放的同时,文明医院的建设被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经过全院职工的共同努力,1985年底,我院被评为首届上海市文明单位,此后近20年,我院共11次获此殊荣。1986年,我院被卫生部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

本着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改革精神,医院积极引进外资、设备和技术,扩大国际交往与合作,开展学术交流,先后与美国凯特林医学中心、日本北里大学病院和法国图卢兹朗戈医学院结为友好医院。1986年,袁美英、张永信、刘俊、谢毅、徐伟民首次赴美国凯特林医学中心考察医院管理,同时首批派遣1名医生、2名护士赴日本北里大学学习急诊医学。法国国会议员、图卢兹朗戈医学院院长塞盖拉教授等3人也应邀来本院访问。

医院的科研工作继续取得新进展。1985年成立了上海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和抗生素研究所。抗生素研究所还在1988年被确定为国家细菌耐药性监测中心和国家抗感染新药试验研究中心,以及世界卫生组织亚太地区细菌耐药监测点之一。医院的多项科研成果分别获得国家发明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

1987年,华山医院建院80周年,医院成功举行80周年院庆活动。是年,我院升格为副局级,陈公白院长调离医院,由陈星荣主持医院工作。

经过3年的改革,医院业务收入大幅上升,职工待遇有所改善,医疗服务规模扩大,医疗、教学、科研工作量明显增加。在教学、科研改革方面拟定了教学工作超额酬金、科技成果奖及科技服务费提成等奖励制度。

1988年,党委、纪委改选,袁美英、张本初分别继续担任党委书记和纪委书记,陈星荣任院长,戴瑞鸿、谢毅、黄煌渊、徐伟民任副院长。改编办事机构,党委办公室、院长办公室、护理部、门急诊部、医教、人事、总务、财务由科扩编为处。开展优质服务,整顿联合病房,完善管理制度,保证医疗质量。

为加强内在质量管理,医院成立质量检查小组,由一位分管医疗质量的副院长负责。进行全院主治医师查房评比,提高查房质量;组织急救知识讲座,以提高低年及进修医生的业务水平;加强病史质量管理,由医教处定期组织检查,同时聘请3位教授进行抽查,结合存在的问题组织专题讲座并编写了《病史书写手册》,使我院病史质量在上海医科大学各附属医院评比中名列前茅;为临床合理用药,组织编写了《药物手册》和《抗生素应用指南》;为提高护理质量,制订了护理标准及考核评分标准,定期组织质量检查。通过以上措施,医疗质量比上年度进一步提高,在上海医科大学文明医院检查评比中,获总分第一名。

同年,20层新病房大楼峻工,此为国内首家由医院自筹资金在病房安装“病房管线组合槽”,配备铝合金窗,空调和独立卫生间,具有较好设施的最高层病房楼。医院还采取有偿占用大型仪器设备的办法,购置了MRI、850 Ma遥控X光机、ECT、激光手术刀、彩色心脏多普勒、颅内多普勒等医疗设备,诊疗水平大大提高,增强了医院的竞争优势。

我院还在开展多层次医疗服务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开设专家门诊,全年共诊治疑难病例2.8万多人次。同时,我院正式成立了上海市第一家沪港合作外宾华侨病房——上海华山环宇保健医疗中心,并于1990年正式对外营业,卫生部胡熙明副部长、市委陈至立副书记等领导以及各国驻沪总领事馆的领事人员应邀参加了开业典礼。

为顺应医疗形势的发展,1988年,大内科各专业组改制为7个专科:即心血管科、消化科、呼吸科、肾病科、血液科、内分泌科和职业病科。

我院出色完成重大突发事件抢救多起,获市卫生系统突发事件抢救工作先进集体称号。特别是南翔附近两列火车相撞,我院组织医疗小分队赴现场参加抢救,同时收治4名重危日本伤员,其中3名转危为安送回日本,受到市政府表彰。在上海“甲肝”流行期间,我院积极参与救治,在院内开设肝炎病床300张,院外隔离点开设病床300张,劳保单位隔离病床1 700张,共收治肝炎住院病人1 500多人,抢救重症肝炎80余例,抢救成功率83%。

1989年,我院开展了技术转让和科技服务,使科技成果发挥其经济和社会效益,全年应用科技成果21项,签订合同55份,直接经济效益达53万元。

医疗、教学和科研成果丰硕。传染科、神经外科及心血管科被列为国家教委重点学科。顾玉东教授被评为上海市“科技精英”和全国先进工作者。心内科孙贻平医师荣获上海市卫生系统第一届“银蛇奖”。此后多年,我院又有11位医护人员荣获第三至第十届“银蛇奖”,其中神经外科潘力医师荣获第四届“银蛇奖”一等奖,其导师陈星荣教授获特别荣誉奖。以顾玉东教授的“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诊治”为代表的一大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奖项。新成立上海医科大学手外科研究所、医学影像华山分中心、血液病研究室等校级、院级临床研究机构。

1990年起,为争创三级甲等医院,医院开展了“振兴华山,争为医院上等级作表率”活动,专门成立了医院上等级筹备委员会,下设医疗护理质量、药事管理、病案管理、院内感染控制等4个管理委员会,强化管理制度。为使医院工作正常而有秩序地运转,按标准化管理要求,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成了各类人员职责、诊疗操作常规和各项工作制度的修订工作并贯彻执行。1992年底,在全市第一批5所三级医院等级评审中,我院以最高分被评为三级甲等医院,翌年获“三级甲等”医院证书。

为健全信息管理,医院成立了信息管理科,建立健全业务技术档案和信息管理,完成计算机房建设工程,举办5期计算机知识普及班。

为加强科研工作,增加科研经费,在院内进行科研投标,推动科研工作的开展。1991年,全院获得各类科研课题30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科研经费115.5万元,科研成果分别获得部级奖5项、市级奖2项、局级奖2项,在各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62篇。其中,麻醉科与神经外科合作的“针刺镇痛机理的揭示及针麻在临床的应用”和抗生素研究所的“抗生素更新换代新品种——新抗生素临床药理研究”获国家“七五”攻关成果奖。放射科在国内最先引进了数字摄影X线机(DR,SFX-30)。医院在国内率先采用立体定向激光手术切除丘脑等深部肿瘤获得成功,此项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杨国亮、李鸿儒、戴自英教授获首批政府特殊津贴。

由于历史的原因,曾是最早的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的华山医院多次更名。1991年,中国红十字会秘书长韩长林来院宣布我院正式恢复为“中国红十字会华山医院”,上海市副市长谢丽娟等领导出席了“中国红十字会华山医院”命名大会和揭牌仪式。

我院恢复为“中国红十字会华山医院”后,成立了红十字会理事会,由陈星荣院长担任首任会长。泰国红十字会会长诗琳通公主一行、韩国红十字会副会长金荣祯女士一行,应中国红十字总会的邀请,分别来我院访问交流。1992年,我院被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评名为“先进集体”。

1992年,我国安徽等地遭受洪灾,为支援灾区,全院职工踊跃捐款捐物,共捐得人民币10万余元,美金1 000元,港币3 000元,衣物3 855件,为全市医务系统之首。医院派出2支医疗队赴安徽为灾民防病治病,支援药品价值人民币2.5万元,医疗器械2万元,被中国红十字会授予“抗灾情深,无私奉献”银盾以示表彰,并荣获市卫生系统救灾防病先进集体称号。我院红十字会积极开展社会福利工作,为病人及社会献爱心,1993年,接受台胞捐款48万元,募捐2004元,为60余名病人减免医药费48万元,组织慰问街道孤老、孤儿,向老年护理院、市工读学校赠送医疗器械和药品,弘扬了红十字精神,扩大了医院影响。

我院继续进行对外学术交流和互访活动,以树立华山的品牌。1992年,应台湾医院行政协会邀请,戴瑞鸿和谢毅教授作为内地首批考察医院管理的代表团成员赴台访问。我院还与日本爱媛县大学医学院附属病院建立了友好医院关系。

顾玉东教授被评为上海市十大标兵,为全市卫生系统唯一的一名。同年获“光华科技基金奖”一等奖。

1993年10月,医院党委、纪委改选,张永信任党委书记、洪震任副书记、李趣翎任纪委书记。医院开设分层次医疗服务项目,建立肾病透析中心、性病门诊、中外合作眼科诊疗所。卫生部孙隆椿、殷大奎副部长和谢丽娟副市长分别来我院了解、指导医院改革。

神经外科被列为卫生部临床重点学科。先后成立了上海市手外科研究所、卫生部手功能重建重点实验室、上海医科大学华山脑病中心。医院引进了上海首台伽玛刀,成立了中美合作上海伽玛医院。中美合资华山眼科中心开诊。1994年12月,我院与浦东社会发展局、金桥出口加工区正式签订协议,在金桥G3地块建立华山医院(浦东)分院,谢丽娟副市长等领导参加了签字仪式。

医院建立中心重症监护病房(ICU),成为抢救重危病人的重要阵地。外宾病房以其精湛的医术和优良的服务,受到国际友人赞誉,4月,美国、日本、印度、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和英国8国驻沪领事馆专程向我院外宾病房赠送铜牌,以感谢我院医护人员的优质服务。

医院把人才培养列为重点工程,实施政策倾斜,挽留博士研究生导师及承担科研课题的高级人才不离院;对全院中青年医师进行医疗、教学、科研全面评估,从中选出德才兼优的苗子作为学科梯队接班人,为这些后起之秀创造和改善工作、学习条件,优化科研环境,鼓励他们早日成才。在上海医科大学梯队候选人擂台赛中,我院有9名入围,居全市医院之首。与此同时,重点加强特色学科和学术队伍建设,保障特色科室的设备引进,并积极争取与上海市共建特色科室。

医院强化教学工作,重点抓主治医师的培养,通过查房评比,评出“标兵”10名。医院投资20万元,增添了电化教育设施,完善了计算机辅助教育系统,使毕业生持有医学、外文、计算机3证,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1993年12月,以顾玉东教授为第一发明人的“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治疗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科研成果获国家发明二等奖。

1994年,顾玉东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并荣获上海市医学荣誉奖和上海市高教精英称号。3年后,沈自尹教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二)稳步发展,开拓创新(1995~2007年)

1995年,院行政领导班子调整,张元芳教授由中山医院调任我院院长,黄煌渊、谢毅、徐伟民任副院长。医院通过充分的调查研究及讨论,确定了以提高医疗质量、改善医疗环境、强化科室管理为中心的医院总体发展规划,并逐步启动。为加强院科二级管理,医院调整了临床科室领导班子,让年轻的梯队人才走向科室、教研室领导岗位。继续加强梯队建设,把人才梯队培养列为重点工程,大部分科室的人才梯队得以形成,人才断层问题初步得到改善。卫生部殷大奎副部长来我院听取工作汇报,肯定了我院的改革成就,提出医院应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

医院相继开通了“行政管理信息系统”及“病房管理信息系统”的计算机管理,使医院医疗、教学、科研、管理初步实现电脑化。

为尊重知识和人才,经过长期酝酿,医院在沪首推终身教授制度,杨国亮、李鸿儒、戴自英、史玉泉、邱传禄、徐肇玥、丁训杰、施守义、张延龄、朱禧星10位为医院学科建设作出杰出贡献的教授被聘为我院首批终身教授,在医学界引起良好反响。此后又陆续聘任了秦震、戴瑞鸿、陈星荣、邬祥惠、林善锬、林果为、吕传真、翁心华以及林祥通10位专家为终身教授。时至百年院庆的今天,医院在新修缮的红会楼内为终身教授们绘制的油画像挂在墙上,旨在传承历史,激励后人,并为每位在职的终身教授设立了荣誉办公室,这些代表着百年华山深厚底蕴与崇高学术地位的终身教授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祖国的医学事业,也融入了百年华山的历史长河之中,成为华山百年历史乃至中国医学历史中永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激励着全院职工以终身教授为榜样,不断进取,永不言败。

医院从凝聚力工程建设入手,多方位改善职工工作生活条件。开设高知餐厅;利用房屋购买基金解决职工住房困难问题。院第六届第四次职代会召开,通过了《华山医院职工房改方案》。

在开展文明达标活动的基础上,加强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力度,开展双休日义务门诊活动,专家教授坐堂,吸引了大批病员。外宾病房成功抢救心肌梗死、严重颅脑外伤、复合伤、哮喘持续状态、肾衰竭、急性肠穿孔等危重病人,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受到国际友人的称赞。

手外科被批准为上海市领先学科。眼科中心在国内首先开展白内障超声乳化及青光眼导管植入术。

加强国际间交流,医院经常举办国际性学术讲座,并与澳门仁伯爵医院、镜湖医院、日本北里大学病院签订了友好协议,派员互访。

医院圆满完成重大突发事件抢救3起,其中氯气中毒病人44人次,全部抢救成功。院红十字会继续深入宣传贯彻“红十字法”,履行红十字职责,争取到社会捐款24万元,利用捐款为32位经济特困病人减免医药费,为经济困难职工解困拨款1.3万元,同时向贫困地区、希望工程、灾区捐款和捐物。

1996年,医院成立了院文明建设办公室,调整了文明建设领导小组,以加强医院两个文明建设工作。响应上海市委宣传部和市教卫党委的号召,我院开展向“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白求恩奖章获得者顾玉东同志学习,做人民的好医生”的活动。周良辅教授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顾玉东院士被评为1996年度上海市科技功臣。

为加强管理,医院实行行政查房制,院领导深入病房、科室现场办公;实行综合目标管理制,对科室进行全方位考核;推出“急诊全部由本院医师当班”的新举措,以保证急诊医疗质量;强化病史质量考核制,提高甲级病史率;以十大窗口规范服务为主线,全面规范医、护、工、技各类人员的职责行为,促进服务达标;一切从方便病人出发,整改门急诊医疗、护理、药房、检验、B超检查等窗口某些不尽合理的服务流程。

医疗上,以抓“缩短平均住院日”为突破口,完善医疗质量目标管理方案,把各项医疗指标落实到科室、病房,使“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的政策继续得以贯彻,医护质量进一步提高,平均住院日比1995年又下降2天。认真完成医疗保险出台前后的各项工作,成立了院医保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班子,严格执行医保各项制度,做到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及时调整解决医保政策推行中出现的问题,保证了医保制度的平稳实施。护理部加强了质量监控力度。中外合作高等病房开始收治病人,满足多层次医疗服务。

医院继续贯彻“科技兴院”的方针,教学、科研水平继续有所提高,出版各类教材、讲义、试题和教学软件等,各项科研中标课题、中标科研基金及科研成果奖均有增加。成立了上海医科大学糖尿病防治中心和上海医科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血液科成功施行了国内首例非血缘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术。不断开发计算机辅助教学项目,在国内达领先水平。建立了配备50台电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室,并完成室内联网和上海市联网。

逐步落实发展规划,加快医院改造,努力改善就医条件,完成5 000千瓦变电所新建工程,初步实现病区、门急诊室和部分办公室的空调化;完成门诊部西侧2 000平方米皮肤科用房的扩建与装修,顺利实现皮肤科门诊搬迁回院,同时也改善了干部门诊及急救病房的条件。基本实现信息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提高了管理效率。

职工福利得到很大改善,自1995年以来,累计解决困难职工住房104户,职工队伍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谢毅、吴桂明受全体华山人的委托,前往重庆参加重庆医科大学40周年校庆,期间看望和慰问了钱悳、左景鉴等老一辈华山人。

我院认真履行红十字职责,云南丽江发生地震,全院职工捐款42 270元,捐衣物4 179件。为市“爱心一日捐”、“人道救助基金”捐款60 677元。全力抢救被劫车歹徒刺伤的武警参谋宋元俊,受到社会好评。组织各科专家为教师、民警、劳动模范、困难企业职工等义务体检及医疗咨询。

1997年,华山医院建院90周年,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黄菊书记等国家和上海市委、上海市府、卫生部、中国红十字总会等领导为院庆题词。江泽民总书记的题词是:“发展医学科学技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上海市左焕琛副市长、中国红十字总会孙柏秋副会长等250名中外来宾参加了庆祝大会。90周年院庆义务医疗咨询活动在陈毅广场举行,我院顾玉东、史玉泉、张延龄、朱禧星、戴瑞鸿、秦启贤、周良辅等多位知名教授为市民进行了义诊。

全国人大常委会吴阶平副委员长专程来我院视察,并对我院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卫生部陈敏章部长来我院听取了院总体规划及改建设想的汇报。

顾玉东院士作为上海市卫生界的唯一代表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

医院鼓励青年医务人员立足岗位成材,采取早选拔、早培养、早压担的方式,为青年医师的成长创造条件。同时,成立“督导组”,通过“以老带青”,促进科室的人才培养,使一批德才兼备的年轻人脱颖而出。经卫生局组织,全市擂台选拔及专家评比,我院有5位青年专家首批入选“上海市卫生系统百名跨世纪优秀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次年,又有6位青年专家列入第二批百人培养计划名单,所占人数为全市第一。上海市青年医学专家联谊会正式成立,徐建光教授当选为首任会长。

医院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提倡“走出去”,积极参与社会以及社区精神文明共建,提高职工素质,塑造医院形象。弘扬红十字“人道、奉献、博爱”精神,主动服务社会。陈一平副教授和田箐护士长赴西藏参加拉萨市传染病院建设。医院在上海市率先实行医疗帮困卡制,出资50万元通过市总工会为上海市特困职工实行医疗帮困,受到市领导好评。同时组织了40名专家教授赴困难国营大企业——海鸥照相机总厂进行大型医疗咨询活动,冯国勤副市长前来看望了义诊专家教授及职工,他高度赞扬了华山医院这一义举。张元芳院长赴东方电台“792为您解忧”热线,代表院红十字会为特困家庭刘建刚送上1万元,以帮助他的孩子治病及上学。我院30余名副高职以上专家教授赴金山区朱泾镇卫生院参加市卫生局组织的“千名医务人员送医下乡”活动。黄煌渊、洪震副院长赴江西省兴国县考察工作,并拟定我院扶贫工作方案,决定从人才培训、设立远程会诊、接受转诊病人、捐赠医疗设备等几个方面给予兴国县支持,成立上海华山—江西兴国友谊医院,签订两院友好协议,并首批派遣4位专家前往兴国县医院进行医疗技术扶贫工作。因掩护战友而身负重伤的解放军驻大连某部教导员朱春权转入我院,经过我院专家精心治疗,昏迷了227天后开始苏醒。东方电视台等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产生良好反响。大连市委书记和朱春权所在部队领导专程来我院表示感谢。

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医院受中国红十字总会委派,在全市率先派出医疗队赴江西九江为灾民进行防病治病,继而又派出第二支赴湖南安乡的救灾医疗队,为灾区人民送去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同时,我院掀起募捐热潮,短短3天募捐人民币15万元送至红十字会。我院作为红十字医院,尤其重视把弘扬红十字精神与文明建设的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利用自身资源,积极服务社会。医院与市总工会联合举行向徐虎等10位著名劳动模范赠送“医疗保健金卡”活动。为纪念“5·8”世界红十字日50周年,医院向南汇县新生村“老年之家”赠送家具、物品并捐款5 000元,市红十字会副会长邵浩奇及区红十字会领导出席了捐赠仪式。5月8日当天,医院举行大型义诊活动,门诊病人一律免收挂号费、诊疗费,共诊治病员3 114人次,各新闻单位对此进行了报道,上海市红十字会副会长袁惠章和邵浩奇看望了参加义诊的医务人员,此后每年5月8日定为华山医院义诊日。我院支援江西兴国县人民医院的“远程医疗会诊系统”正式开通。20位专家到军民共建单位86515部队开展义诊活动。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我院的广大青年医师还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主动报名参加援疆援滇医疗活动。血液科副教授谢彦晖赴新疆阿克苏地区医院工作3年。我院首位赴滇扶贫青年志愿者内分泌科博士李益明赴云南开展医疗服务。

由于历史的原因,医院布局很不合理,阻碍了医院的发展。为改变这一状况,医院制订的总体规划,得到了卫生部领导的肯定。由卫生部批准的华山医院病房综合楼工程开工。

但是,医院总体改造还是面临着许多困难。1999年2月,江泽民总书记、李岚清副总理等中央领导先后对此做了专门批示。江泽民总书记批示“对于像上海华山、北京协和这样历史悠久、医学力量比较雄厚的医院给予适当支持”。卫生部彭玉副部长等一行5人专程来我院考察新建病房综合楼事宜,并传达江总书记指示。随后,卫生部曹荣桂副部长莅临我院视察工作。国家计委投资司纪国刚处长等为落实江总书记的指示也专程来我院调研。

我院成立PET中心,引进上海首台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仪(PET)。手外科成功实施世界首例锁骨前全长膈神经移位术(左侧)。

顾玉东院士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00年,复旦大学和上海医科大学两校合并,我院更名为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医院的发展迈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我院开始全面进行全员聘用合同制改革。院第七届第二次职代会召开,通过了《华山医院全员聘用合同制实施细则》和《职工住房补贴实施方案》。

神经外科是我院的特色学科,其学术水平、医疗质量堪称国内一流。但由于受体制和机制的束缚,其业务发展、队伍建设和管理水平都不能得到充分的施展和提高。以特色学科为品牌,以经营管理为纽带成立上海市华山神经外科(集团)医院(国内第一家)和神经外科(集团)研究所,为推动神经外科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在获得良好社会效益的同时,神经外科的学科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截止2006年底,华山神经外科(集团)医院发展至7家,年手术量突破9 000余台,我院神经外科也由此成为中国最大的神经外科中心。

2001年3月,医院党委、纪委改选,张永信任党委书记,王佩敏任副书记,李趣翎任纪委书记。

医院又在集团化的道路上迈出了新的一步,打破部门资产界限,上海房屋土地管理局职工医院并入我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江苏路分部正式挂牌。经上海市卫生局批准,我院与上海市闸北区彭浦永和地段医院合作,永和地段医院更名为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永和分院。我院台州分院也在浙江省台州市立医院正式挂牌成立。

根据医院总体规划建造的病房综合大楼(现6号楼)正式启用,现代化设施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好评。为了管理好这幢大楼,同时也为了探索一条医院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新路,医院通过招标的方式引进了社会物业参与管理,对医院后勤改革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和促进作用。

科教工作取得新进展,我院神经外科、手外科、中西医结合科、泌尿外科、神经病学科、传染病学科、肾病科、心血管科、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科和普外科10个学科被评为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为全国上榜学科最多的医院之一,充分展现了医院的综合学科实力和水平。神经外科被评为上海市首批临床医学中心。另外,在专家论证的基础上,经复旦大学二次校长办公会议审核研究,正式确定复旦大学“985工程”医学学科建设项目,我院列入“985工程”医学建设项目的有:①“重中之重”建设项目,神经病学(含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放射科);②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手外科、中西医结合临床;③扶植学科建设项目,肾脏内科。获重点学科建设经费合计850万元。我院泌尿外科王翔医师参与完成了世界上首次大鼠卵巢在液氮中深低温冷冻保存(-196℃)及冻融后带血管蒂移植的研究论文,发表于Nature。是年,我院首次争取到3项国家“十五”攻关牵头项目,填补了医院空白。

慈善公益在我们这所红十字医院已蔚然成风。“蓝天下的至爱”——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组织的爱心大放送募捐活动在我院举行,我院募捐总额达106 567元。中国红十字总会发来致谢函,对我院在组织医疗救护队准备赴印度救灾的筹备工作中所表现的人道主义精神和较强的应急能力以及付出的辛勤劳动和奉献精神予以表扬,并致以真诚的谢意。市红十字医院工作研讨会在我院举行,市红十字会领导对我院红十字会工作表示满意。世界红十字日,我院进行募捐活动,共募集资金2万元整,并把当天门诊挂号费捐赠给红十字会作为院红十字基金。

我院出色完成APEC会议医疗保健指挥中心的后勤保障工作,市卫生局刘俊局长、韩慰军副局长及干保、医政、外事处处长等来院感谢医院为APEC医疗服务工作所作出的贡献。

2002年,我院与哈佛大学医学院签署了合作协议,从而成为“哈佛医学国际联合医院”,双方共同成立“华山—哈佛医学国际发展基金”,华山医院与哈佛医学院正式恢复了由来已久的长期合作关系,同时也建立了“请进来,送出去”的人才培养交流机制。

我院门急诊环境和硬件设施一直很落后,长期以来影响医院发展与形象,病人对此也颇有微词。为改变这种严重不适应医院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局面,根据医院总体规划,我院开工建设一幢现代化的门急诊大楼。

医院集中力量发展特色学科,并通过相互协作加速发展。手外科被评为上海市第二批临床医学中心。手外科、神经外科、骨科、普外科、泌尿外科、肾脏内科、神经病学科、心内科被列入“十五”期间“211”工程学科建设规划。中西医结合临床、传染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为“985”建设专项。

为加强青年人才的培养,提高住院医师的整体素质,医院恢复总住院医师制度。

2003年,医院作为“非典”防治监测点和次选定点医院,将抗击“非典”作为当年医疗工作的重中之重。翁心华教授担任上海防治“非典”专家组组长,医院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迅速建立了完善的“非典”防治组织体系,制订了“非典”防治的各项应急预案,组织各类医护人员进行“非典”防治的培训工作,传染病、抗生素研究所数名专家参加全市“非典”重危病人的抢救会诊工作,为上海赢得“抗非典”工作胜利作出了贡献。医院发热门诊共接受病人7 298人次,其中81名患者被实施留院隔离观察,18名患者被疾病控制中心列为疑似病人转院治疗。医院在第一时刻隔离了上海市唯一一例最后确诊为“非典”的外籍人士。

在建造门急诊大楼的同时,市府实事工程——老门急诊改造工程的建设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边施工边看病,硬件不足软件补,全院职工团结一心,从提高医疗质量,改善服务态度入手,不断推出新措施,方便病人,尽可能地满足病人的需求。杨晓渡副市长等市领导及卫生局有关领导一行来我院考察情况,对我院急诊室的改造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我院与哈佛医学国际合作进程进一步深入,分别由Rabkin教授来院主讲医院管理论坛、消化病学Greenberg教授作“消化病学领域的国际进展”学术报告、心胸外科专家Stanley Tam教授一行来我院进行规范的心胸外科手术示教。

人才立院,学科兴院,医疗、教学、科研各项工作都有建树,稳步发展。医院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教育部七年制医学教育评估。是年,引进亚太地区首台Biograph Sensation 16 PET/CT。

2003年底,医院行政班子换届,徐建光任院长,丁强、冯晓源、吕元、邹和建、洪震、顾勇任副院长。

新班子组成后,认真学习和研究了党中央“树立科学发展观”的精神,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将医院的战略目标确定为“国际化精品医院”,在医疗、教学、科研、基础建设等各个领域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医院提倡“厉行节约、勤俭治院”,在各临床和医技部门推行“全成本核算”,开展主诊医师负责制,对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效率、促进医疗业务快速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医院利用建设门急诊大楼的契机,对具有百年历史的红十字会老楼进行重新修缮,使之成为我院历史文化的象征。我院再次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2004年11月,冯晓源任院党委书记。

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我院成功举办“2004年上海国际临床医学论坛”。全国人大常委会韩启德副委员长,卫生部王陇德副部长,上海市杨晓渡副市长和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复旦大学王生洪校长等中央以及上海市的领导出席了本届论坛的开幕式并讲话。《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主编、哈佛医学院内科教授Jeffrey M.Drazen作了题为“如何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文章”的专题演讲。医院与哈佛医学院附属医院——美国麻省总医院(全美综合医疗实力排名前三)正式签署协议,缔结为姐妹医院。10月28日,华山—哈佛医学国际联合医院正式揭牌,我院成为哈佛医学院在国际上的第十五家联合医院。由此开始了全面推进医院各层面与国际接轨的进程,通过国际化的战略打造国际品牌。

我院新门急诊大楼正式投入使用,成为国内首家拥有航道的医疗救护直升机坪的医院,杨晓渡副市长、市政协左焕琛副主席等领导分别在启用仪式上致辞。新门急诊大楼的落成大大改善了我院的就医环境。

我院作为F1中国大奖赛医疗保障唯一指定医院,建立了一整套严密的、符合规范的医疗保障体系,出色地完成了大赛的保障任务,赢得F1国际医务官的高度评价。

医院作为医学院最早的一所教学医院,为全国各地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专家教授,其中不少已成为闻名于国内外的医学家和医疗机构的领导。至2004年,医院有10个博士点20个专业、19个硕士点33个专业,承担学校的各项教学任务。科研工作取得重大进展,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达19项。由顾玉东院士、徐建光教授领衔的“周围神经创伤和显微外科”项目申报上海市科委交叉学科创新团队专项成功,获科研经费800万元。同年,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3项、中华医学科技奖2项等。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近800篇,其中SCI论文36篇。我院终身教授林善锬被国际肾脏学会任命为临床实践指南委员会委员,成为全球5位负责人之一。

医院新增复旦大学功能神经外科中心、复旦大学脊柱外科中心、复旦大学肾脏病研究所、复旦牛津脑功能磁共振(f MRI)研究所、复旦大学运动医学中心、复旦大学癫痫诊治中心。

医院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取得良好社会效益。纪念中国红十字会诞辰100周年暨第五十七届世界红十字日,我院派出20余名专家参加纪念“5·8”世界红十字日暨“庆百年博爱行”大型义诊活动。我院青年医学专家赴江西兴国革命老区开展“送医送药送知识”活动。

2005年,贯彻落实卫生部医院管理年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服务理念,将医疗质量管理作为全年医院工作的重点。加强对职能部门管理,强化医疗考核的预警制度,全面推行和完善主诊医师负责制,完善报告制度和纠纷处理工作网络,进一步落实医疗安全奖惩细则,强化医务人员的医疗安全意识教育,加强药品规范化管理。医院聘请上海市医学会会长刘俊教授担任“医院改革与发展咨询委员会”中方主任;聘请美国哈佛大学医院管理专家Rabkin教授担任“医院改革与发展咨询委员会”外方主任。医院发展势头良好,年门急诊量首次突破200万人次。韩启德副委员长专门来我院进行调研。卫生部马晓伟副部长也莅临我院视察指导开展“医院管理年”工作。

我院作为许多重大活动的唯一指定保障单位,圆满完成上海国际艺术节、V8国际超级房车赛2005中国大奖赛、国际田联黄金大奖赛等的医疗保障任务,赢得了社会广泛赞许。

上海市神经外科急救中心在我院成立,该中心是本市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救治系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杨晓渡副市长、王生洪校长在揭牌仪式上分别代表市政府和复旦大学向中心的成立表示祝贺。新增复旦大学神经康复中心、复旦大学胰腺病研究所和复旦大学风湿、免疫、过敏性疾病研究中心。PET中心诊检病例首次逾万例。

科教工作取得新突破。王明贵教授获得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人类重要传染病病原体耐药机制的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称号。全年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8项,发表SCI论文54篇。顾玉东院士、徐建光教授等荣获2004年度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周良辅教授、毛颖教授等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这两项成果同时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为贯彻落实卫生部“关于开展2005年度部属(管)医院支援西部地区农村卫生项目”的文件精神,我院选派神经外科徐荣、心内科倪唤春和神经外科王镛斐3位医师参加复旦大学支援西部医疗队,分赴贵州和广西进行医疗卫生服务。皮肤科王家俊和传染科蒋为民医师赴云南进行志愿医疗服务。病理科周仲文医师赴新疆阿克苏支援3年。

世界红十字日,我院捐出10多万元,为20位贫困白内障患者施行复明手术。

应邀前来参加复旦百年校庆活动的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院长Robert J.Alpern教授莅临我院参观访问。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MB)主席M Roy Schwarz教授、新任董事会主席Mary Brown Bullock教授莅临我院交流访问。我院与奥地利维也纳医科大学签署友好合作备忘录。

2006年,医院工作重点为巩固和深化医院管理年活动、治理商业贿赂、启动百年院庆各项筹备工作。在我院第八届职代会第二次会议上通过的《华山医院“十一五”规划方案》,从医院发展和科室建设等方面,为未来发展勾画了美好蓝图。医院顺利通过卫生部的医院管理年活动督导检查。

医疗工作方面,加强医疗质量管理,重点开展“临床医院管理评价标准”的试点工作,启动JCA H O标准(医院质量国际认证标准)的筹备工作。医院成立JCI(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国际联合委员会)医院认证工作小组和综合目标管理小组。提高医疗安全意识,规范医疗行为。对医师进行职业素质培训,提高服务水平。进一步推进和完善主诊医师负责制。我院检验医学中心成为中国内地首家获得美国病理学院(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s,CAP)认可的医院检验中心。该年,出色完成包括上海合作组织5国首脑峰会在内的各项医疗保障工作。医院设立“资深教授”制度,首批聘任王文健、张元芳、张永信、陈衔城、周范民、范维琥、俞茂华、徐启武、倪泉兴、黄煌渊、谢毅和蔡端教授为“资深教授”。全年门急诊量又创历史新高,超过209万人次。

科教工作方面,共获得200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22项,创历史之最。作为牵头单位承担“十一五”支撑计划1项,参与“十一五”支撑项目7项。发表SCI论文62篇。22个专业学科顺利通过卫生部组织的专科医师培训试点基地评审。中心实验室建设基本完成。由顾玉东院士、徐建光教授等负责的“全长膈神经移位与颈7移位治疗臂丛根性撕脱伤”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成立复旦大学神经肿瘤中心、复旦大学产瘫诊治与研究中心、复旦大学睡眠障碍诊治中心。

加快医院信息化建设步伐,完成HIS系统的升级,保证信息安全。医院OA系统正式投入使用,提高了行政办公效率。

医院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重塑新篇章。顺利通过上海市文明单位的评审。职工读书会成立。治理商业贿赂卓有成效。百年院庆各项筹备工作有序进行,院庆专题网站开通,新的院徽经征集后确定,院庆纪念明信片推出,电视专题片完成拍摄,院史陈列馆初步竣工,院庆画册和院史考证整理工作也即将完成。

在全国红十字卫生救护工作会议上,我院被授予“中国红十字会紧急救援队”称号。世界红十字日,我院捐款5万元人民币。骨科鲍根喜和外科殷保兵两位医师参加中国援外医疗队分赴摩洛哥与老挝开展志愿医疗服务,11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亲切看望了包括殷保兵在内的中国青年志愿者赴老挝服务队。奥运冠军刘翔和他的教练孙海平向我院捐款,为特困老人施行复明手术,我院向刘翔师徒颁发“华山医院名誉职工”证书,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

4月28日,华山医院浦东分院正式开业。中共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杜家毫书记,市人大常委会朱晓明副主任,市政协左焕琛副主席,卫生部规划财务司赵自林司长等领导出席开业典礼。浦东分院占地45.09亩,是一所按照国际标准建造的现代化医院,目前开设床位200余张,设置了内科、外科、神经内外科、骨科、手外科、皮肤科、肿瘤、放疗科、中西医结合科等科室,充分体现了华山医院的学科特色。8月18日,浦东分院体检中心正式投入使用。

上海市宝山区卫生局与我院签订协议,委托我院管理上海市宝山区仁和医院,该院挂牌成为华山医院宝山分院。

2007年,是华山百年院庆年。我院继续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医院各项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内涵建设,追求社会效益,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展望未来,再创辉煌

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上海作为国际性大都市,包括文教卫生设施在内的各方面与国际接轨已经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拥有百年悠久历史的华山医院,遵循党中央“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的指示,从2004年起,就确立了“以人为本”的医院发展理念和建设“国际化精品化医院”的战略目标。围绕这一战略目标,2006年3月,医院又编制完成了“十一五发展规划”。

未来5年,我们将大力实施人才立院战略、科教兴院战略、特色强院战略、创新创优战略、服务品牌战略以及国际合作战略。注重内涵建设,在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的基础上,将医院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提升到一个新水平,不断满足病人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从而主动适应上海建立亚洲一流医疗中心城市的目标和复旦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需要。

华山医院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的知名大医院,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把服务于整个社会作为己任。辉煌的过去代表着华山人的付出和成就已经获得认同,也为我们将来的事业奠定了深厚的基石。这,不仅是丰饶的馈赠,更意味着使命。我们有“创业、敬业、改革、奉献”的优良传统,我们的目标是国际化精品医院!“技术精品化、服务精品化、环境精品化”的蓝图已经绘就,医疗、教学和科研并驾齐驱,华山将大踏步向前迈进。

华山走过了她的第一个100年。尽管在拥有5 000年文明史的国度中,100年只是那么短暂的一瞬,但无论是走过往昔还是正在经历现在的华山人,都为之而感到光荣和骄傲。因为这100年,正是我们的民族历经磨难,走向独立光明和强大的100年,也是西方的“人道”和中国的“仁爱”融合成“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的100年。记忆不应该被淡忘,无论是曲折、失败抑或是跨越、成功。

颜福庆老院长为我们定下为医者的职责是“为人群服务”,所以我们更有责任问自己如何更好地为人群服务。华山医院并不大,但华山人从不缺少追求卓越、问鼎世界的勇气和热情,创新是我们不竭的动力。第二个100年,我们将会奉献给世界一个底蕴深厚、不断创新、活力非凡的华山,伴随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