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精神医学科

精神医学科

时间:2023-05-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上海市精神病防治院建院时包括上海第一医学院、上海第二医学院及铁道医学院精神科医师和教师。2004年接待美国妇女精神医学主席访华。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精神医学科室的医师平时主要时间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参加精神科临床工作,包括病房工作和心理咨询工作。全体医师均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受聘上岗,兼病区科室主任、病房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

精神医学科

一、发展历程

华山医院精神科在1937年同神经科一起建立,早年称神经精神科,最先的业务领导是外国人,后来由粟宗华(原上海医学院第二届毕业生)任科主任,再以后由张沅昌、夏镇夷任正、副主任。1956年神经精神科分科,精神科主任为夏镇夷教授。

早年神经精神科医师有张沅昌、夏镇夷、朱汉英(后调山东)等。建国初期参加精神科工作的有张逢春、纪明、贾谊诚(1954年调离)、史鸿璋、田寿彰、凌永和、胡浴桓(1959年胡浴桓调新疆石河子医学院、田寿彰及凌永和调重庆医学院)。

1954年后进精神科的医师有王善澄、徐韬园、徐声汉、张永芳。张永芳后调重庆医学院。

1957年进精神科的医师有张良栋、王希达、周惠章、袁廷干。周惠章、袁廷干后调重庆医学院。

当时,精神科有九、十2个病区,病床110张(男∶女为2∶1),医师、护士、护工60人左右,在综合性医院的精神科中处于领先地位。

1958年,上海市政府将全市精神科集中,新建上海市精神病防治院(现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本院精神科全体医师,包括护士(吴子新、李娟英、范广月、张璐珊、曹维英、张风娟、邱克如、朱蕴玖、张爱雯、倪玲等)、护工、病人、图书资料等搬入上海市精神病防治院,本院精神科撤销。

上海市精神病防治院建院时包括上海第一医学院、上海第二医学院及铁道医学院精神科医师和教师。当年,医疗、教学、科研工作打统仗(处于“大跃进”运动时期),不分彼此。由于人员调度不便,1959年分来陈高义医师,1961年分配来徐俊冕医师,均属学校编制。陈高义在政治运动中调任医院行政干部。“文革”期间分配来张磊医师,后出国。

恢复高考后分来的医师有江开达、施慎逊、季建林、胡琦、陈麒、金怡、华强、陈佩俊、夏梅兰、王伟琪、沈文英、徐一峰、刘枫、许杰、汤佩华、胡冰、王颖林、李华芳、吴彦、诸索宇、王志阳、徐勇、凌政等,均属原上海医科大学医学系精神医学教研室。目前,江开达、施慎逊、季建林、徐一峰、李华芳、吴彦、诸索宇、王志阳、徐勇、凌政仍在国内,其他医师均已出国。

1993年,上海医科大学成立华山及中山两个临床医学院,徐韬园、江开达、施慎逊、徐一峰、沈文英、李华芳、吴彦、诸索宇、王志阳转入华山医院编制,成立华山临床医学院精神医学教研室,恢复精神医学科。1996年引进王立伟医师,以后进入的医师有2002年沈一峰,2003年赵梅,2004年邵春红,2005年苏亮、蔡亦蕴,其中李华芳、江开达、徐一峰3位编制调入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赵梅、邵春红2位出国。

目前本院精神医学科在编职工:徐韬园(已退休)、施慎逊、王立伟、沈文英、吴彦、诸索宇、王志阳、沈一峰、苏亮、蔡亦蕴。主任为施慎逊;副主任为王立伟。

科室历届主任名单:夏镇夷(1956~1985年)、徐韬园(1985~1995年)、顾牛范(1995~1999兼)、王祖承(1999~2002年兼)、施慎逊(2002年~至今)。

1979年,夏镇夷教授以团长身份率领第一个中国精神病学专家代表团访问美国,受到卡特总统夫人和美国同道们的热情接待,访问取得巨大的成功,为以后的对外交流和人才输送打开大门,架起了桥梁。

夏镇夷教授80诞辰时,他将多年的积蓄捐献出来,成立“夏镇夷精神医学基金”,用于奖励精神医学事业发展上有优秀成绩的研究生、研修生。

2001年,教研室与上海市医学会精神医学专业委员会、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联合举办了国际学术交流,邀请美国5位教授来上海讲学2天,促进了上海与美国专家的专业学术交流。2004年接待美国妇女精神医学主席访华。

二、医疗工作

1958年上海市精神病防治院成立后,粟宗华担任院长,夏镇夷教授负责业务工作(医务科主任)。当时,全院分3个病区,其中二、三病区主任是纪明和徐韬园,其他华山医院来的医师大都是业务骨干。

1958年医院组织了大规模的上海市精神病普查工作,在普查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和建立起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网络。上海的同道们在这方面进行了长期艰苦的努力,终于形成今天被外国专家誉为“上海模式”的三级精神病防治网,在国内得到了推广,在国外得到了赞扬,并获得卫生部和上海市政府的嘉奖。1978年夏镇夷教授因此被全国科学大会授予先进个人称号和重大贡献奖。

60年代初期,纪明开创了上海市精神疾病生化研究工作,史鸿璋开展了老年精神疾病研究工作,徐韬园主持了儿童精神科工作,徐声汉、张良栋在中西结合治疗精神疾病方面都做了很多工作,在全市以及全国均有一定影响。

在临床上,夏镇夷教授始终认为,医师的首要任务是为病人看病,医师必须从不断的临床实践中,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他总是把查房、病例讨论、诊疗方案的建立和执行放在临床工作重要的位置上,注意积累和总结临床经验。如20世纪40年代,总结了精神分裂症的胰岛素治疗和全身麻痹性精神病的临床特点;50年代注意到红斑狼疮、肝脑病变、席汉病、一氧化碳中毒等躯体疾病引起的精神异常;60年代发现抑郁症的诊断在我国被忽视,引导同道们对抑郁症单双相问题的重视;70年代,随着抗精神病药物的广泛应用,注意到精神药物引起的神经精神不良反应,如药源性抑郁、迟发性运动障碍和恶性综合征等;80年代,提出在我国开展老年精神医学工作的重要性。这些实际工作和临床总结,对于提高我国精神医学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精神医学科室的医师平时主要时间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参加精神科临床工作,包括病房工作和心理咨询工作。现有主任医师3人(其中1人退休),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3人,住院医师2人。全体医师均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受聘上岗,兼病区科室主任、病房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科室医师擅长各种精神障碍的诊治,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双相障碍、各种焦虑障碍、器质性精神障碍、儿童精神障碍等。

1995年开设华山医院心理咨询专家门诊。2004年11月开设周一至周五半天心理咨询普通门诊。目前,年就诊者达7 000人次左右。

三、科研工作

教研室的研究工作都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研究工作相结合。20世纪60年代初,夏镇夷、纪明等主持建立了国内第一个精神病研究室,开展生化和遗传研究;70年代末,发展了脑诱发电位研究。1981年建立了上海市精神卫生研究所,夏镇夷教授担任了第一任所长。次年,该所被世界卫生组织命名为精神卫生研究和培训合作中心,夏镇夷教授兼任合作中心第一任主任。

1993年10月~1994年3月教研室参加“中国精神疾病分类和诊断标准(CCMD-2-R)的现场测试”研究。1995~2000年参加《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前瞻性现场测试和CCMD-3编写工作,施慎逊教授担任副组长。

2000年、2003年、2005年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学术论文均获《中华精神科杂志》优秀论文一等奖。2005年毕业的博士研究生崔东红被评为复旦大学优秀博士研究生,2006年毕业的博士研究生彭代辉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博士研究生。

四、教育工作

在教学和人才培养上,在夏镇夷教授领导下,教研室与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同道一起举办了多届专业训练班、讲习班和师资班,许多学生已成为上海地区和全国各地精神科医疗、教学或科研工作的骨干和学科带头人。

夏镇夷和徐韬园两位教授长期担任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精神医学教材的主编人,教研室青年一代参加了五年制、八年制《精神医学》教材,《神经病学与精神医学多选题》,《医学心理学和精神医学多选题》编写。

作为全国第一批的上海医科大学“精神医学和精神卫生学”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点、“医学心理学”硕士研究生点,已培养硕士研究生41名、博士研究生13名。

1993年成立华山临床医学院后,教研室的工作性质不变,职工编制在华山医院,主要工作仍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完成医学系、卫生系、药学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精神医学”和“医学心理学”授课教学和实习带教工作。同时,承担了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参加全国进修医师班的授课和带教,继续教育班的授课和研修生的培养工作。

五、历任主任

夏镇夷教授(任期1956~1985年)

男,1915~2004年。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33年考入国立上海医学院,1939年毕业后,从医于附属中国红十字会第一医院(现华山医院)神经精神科。

夏镇夷教授是我国精神医学奠基人之一,国际著名精神病学专家,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全国主任委员(1956~1986年)兼上海分会主任委员。曾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名誉主任委员、中美医学卫生技术合作委员会(精神卫生)中方负责人以及许多学术组织负责人和国内外多本杂志主编或编委、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名誉院长、上海市精神卫生研究所名誉所长。1979年起当选为上海市第七届、第八届人大代表。2004年10月12日因病去世。主编4本专著,发表论文逾百篇,培养研究生10名。

徐韬园教授(任期1985~1995年)

男,1930年生。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54年浙江大学医学院本科毕业。1954年进入华山医院神经精神科,1956年分科后在精神科工作。

曾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委员,1994年后担任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常委,上海市医学会精神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儿童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兼任《中华精神科杂志》、《上海精神医学杂志》等4本专业杂志编委。参加《辞海》、《实用内科学》、《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精神病学章节撰写。主编或参编专业书10余本,发表专业论文数十篇。2006年获中国医师协会杰出精神科医师奖提名奖。

顾牛范教授(任期1995~1999年)

男,1937年生。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59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1995~1999年任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兼教研室主任。现任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精神科专业负责人,第八届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SFDA国家药品审评专家,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精神病医院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中国药物滥用防治协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上海市药品不良反应监察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副主编,《中华精神科杂志》、《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上海精神医学》编委。参编《实用内科学》、《临床用药须知》,主编《精神医学进修讲座》(第三版)。发表论文220余篇,编写学术专著10余本。培养研究生10名。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一、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等。

王祖承教授(任期1999~2002年)

男,1941年生。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64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医疗系毕业。在1999~2000年任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兼教研室主任。任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精神医学教研室主任,卫生部麻醉品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残联精神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心理卫生学会主任委员,上海行为医学会名誉主任委员,上海市精神卫生临床质量控制中心主任,《上海精神医学》主编,《中华精神科杂志》、《药物流行病学杂志》、《四川精神卫生》和《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编委。发表论文190余篇,主编《精神医学进修讲座》、《精神科综合征》、《精神病学(七年制全国教材)》等6本专著,参编20余本书籍。

施慎逊教授(任期2002年至今)

男,1959年生。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学系,留校工作至今。1993年转入本院。现任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四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第三十三届理事会理事,上海市医学会精神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精神卫生临床质量控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精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精神科杂志》、《上海精神医学杂志》、《中国临床神经科学杂志》、《中华医学信息导报》编委。

培养研究生7名。发表论文57篇、综述20篇。主编和副主编10本书籍,参加《实用内科学》、《精神医学》等教材和专著8本。参与项目获2002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五位)。2000年获中华医学会优秀学会工作者称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