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运动医学科

运动医学科

时间:2023-05-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复旦大学华山运动医学中心”是以华山医院运动医学为基地,在整合复旦大学相关学科的综合实力后成立的,包括运动创伤与关节镜外科、运动康复、运动促进健康、基因与兴奋剂、精神心理等5个专业组。目前,该科已成为华山医院重点发展的特色学科之一,上海市唯一的运动医学博士点和博士后工作站。

运动医学科

一、发展历程

我院运动医学科是中国运动医学创始单位之一,1955年范振华教授参加前苏联专家运动医学高师班后创建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体育监督室,1957年许胜文教授加盟,1960年移址华山医院,成立上海第一医学院运动医学教研室。当时的上海第一医学院院长、我国著名外科学家沈克非教授和原上海体委主任杜前将军十分关心运动医学,曾计划建立运动医学研究所。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运动医学教研室与骨科合并,1978年重新恢复并设立运动医学研究室,由范振华任主任,许胜文任副主任,还有董煜麟主任医师、马燮荣和屠丹云副主任医师、陈幸尔技师等。当时学科20余人,医疗技术力量雄厚,在运动创伤防治、运动员选材、骨科和手外科体疗方面居国内领先。

1984年,运动医学教研室更名为运动医学与康复科。

1994年,许胜文任科主任,胡永善任副主任,陈世益任研究室副主任,吴毅任教研室副主任。1995年,为发展运动医学和关节镜外科,陈世益赴瑞典,师从著名运动医学和关节镜专家Jan Gilquist教授进修关节镜和运动医学,1996年9月回国。当时国内康复医学兴起,运动医学陷落低潮。

1999年,为促进学科发展,时任院长张元芳教授主持,将运动医学与康复科分成两个独立学科:运动医学科、康复医学科。独立后的运动医学科由运动创伤、康复和部分骨科医师组成,顾湘杰教授担任科主任(1999~2004年),当时有5位医师,12张床,年手术量均在250台左右,借用骨科陈旧的关节镜设备开展运动创伤治疗工作,困难很大。重大转机发生在2000年,凭借陈世益教授与市体育局的良好关系,在张元芳院长的支持和市体委吉嘉主任运作下,我院运动医学科从上海市体育局获得100万元资助和医院匹配,购买了当时国际上最先进的全套关节镜手术和配套设备。陈世益教授刚从美国进修关节镜手术回来,开展了大量新技术,运动医学关节镜技术进入一个新境界。

2005年起陈世益教授担任科主任,翟伟韬副教授任副主任。

2004年12月,复旦大学正式批准成立运动医学中心,2005年5月19日,复旦大学运动医学中心隆重揭牌,来自美国、澳洲、欧洲、亚洲和全国各地的骨科运动医学和关节镜专家,北京和上海的领导200余人参加了隆重的揭牌仪式,为复旦大学100周年校庆添上精彩一笔。“复旦大学华山运动医学中心”是以华山医院运动医学为基地,在整合复旦大学相关学科的综合实力后成立的,包括运动创伤与关节镜外科、运动康复、运动促进健康、基因与兴奋剂、精神心理等5个专业组。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解剖学家彭裕文教授任名誉主任,顾玉东院士、戴尅戎院士任顾问,陈世益担任中心主任。

目前,该科已成为华山医院重点发展的特色学科之一,上海市唯一的运动医学博士点和博士后工作站。上海市医疗卫生系统唯一的运动医学专科,上海市体育局认定的运动创伤救治医院、上海市重大国际赛事(F1、MotoGP、NBA、A1、V8、德国DT M浦东街道赛、NBA篮球赛、世界田径黄金大奖赛、奥运会上海足球赛等)首选医疗保障单位。最近又成为卫生部首批任命的全国骨科关节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

近年来,学科发展较快,无论在医疗业务、技术、学术地位、市场拓展、社会影响、国际交往、上海市重大赛事医疗保障、为医院作出的贡献等方面均取得公认成绩和进步,某些方面已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运动医学科有今天的发展,与几任院长的重视分不开,他们是原上海医学院院长沈克非教授、前任院长张元芳教授、现任院长徐建光教授,他们对学科发展的功绩已经记录在学科发展史上!

二、医疗工作

(1)华山运动医学科设以下4个部分:运动创伤和关节镜外科病房、运动康复和术后随访室、运动医学研究室、上海市重大赛事医疗保障办公室。

(2)运动医学临床特色鲜明:专业开展全关节镜或关节镜辅助下的微创技术,进行各种关节损伤和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手术创伤小、疗效好,病人恢复快、痛苦少,住院时间短,手术费用节省,病人负担减轻,是当今国际先进医疗模式“Day Surgery”的最佳体现。

(3)治疗手段独特:关节镜微创技术、局部注射技术、个体化康复技术等三大治疗手段。

(4)以下诊疗技术为国内领先:作为目前国内为数不多、专业开展运动创伤和膝、肩、踝、髋、肘等五大关节镜重建手术的医疗单位,擅长全关节镜下微创治疗:关节软骨移植与修补,各种关节内游离体摘除,半月板成形、修补与移植,盘状软骨成形,前后交叉韧带重建,髌股关节重排列术与稳定术,肩袖撕裂修补,肩关节稳定术,肩周炎松解术,肩峰减压与成形,关节盂唇修补,肱二头肌腱固定与SLAP修补,踝关节不稳和疼痛修复,肘关节病清理,髋关节盂唇和游离体手术等,对骨骼肌损伤、肌腱损伤也有专门研究和独特治疗。

(5)运动创伤康复独树一帜:该科是国内第一家在关节镜手术科室内设立专职康复师和随访医师的单位,既密切医患关系,又提高手术疗效。在膝、肩、踝、肘关节方面已建立自己的康复和随访体系,术后康复与国际接轨,体现了专业化、个体化特色。膝、肩关节术后病人恢复运动和工作的时间较传统手术缩短1/2以上时间。

(6)陈世益教授精通膝、肩、踝关节镜手术,曾分别在瑞典、美国和澳洲的著名骨科医院接受膝、肩、踝关节特殊外科临床技能训练多年,已积累了3 000余例膝肩关节镜手术经验。他对骨骼肌和肌腱运动损伤也有专门研究。翟伟涛副教授擅长膝、髋、肩关节手术,是国内较早开展肩关节置换手术的医师;李云霞副教授擅长运动创伤后的个体化康复和病人随访,各位专家有不同临床特长和经验。

(7)主要设备:拥有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关节镜手术设备,包括数码超级三晶片摄像系统,光源系统,动力刨削系统,冲洗灌注系统,前后交叉韧带重建系统,关节软骨移植修复系统,手动器械和各种入路,半月板修复系统,射频汽化治疗仪,镜下电刀系统,CPM康复仪,可进行各种膝、肩、踝、肘关节镜微创诊断及治疗和重建手术。

(8)目前病区11+10张床,病床周转率全院最快,平均住院3~5天,床均效益最高,年手术量超过700台。

(9)华山运动医学科已经成功治愈多名国家优秀运动员,并重返赛场,包括奥运冠军刘翔,世锦赛击剑冠军李莉,亚运会划船冠军武佳倩,帆船世界冠军徐莉佳,全运会马术双料冠军张滨,游泳冠军徐研玮和朱颖文,女足国脚季婷和叶晶莹,十运会赛艇冠军冯雪玲、冯文文、赵玉琴,十运会赛艇亚军王振博、何昱,跳水亚军王天凌等数十名体坛名将,保证了学科在体育界的影响和地位。

(10)自1999年首次开展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以来,在国内不断率先成功开展难度较大的关节镜下新手术,包括人工韧带重建术、交叉韧带等长重建、膜内重建、部分断裂单束增强、肩袖缝合、肱二头肌腱固定、关节盂唇Bankart修补和SL AP修复、踝侧副韧带重建等较高难度手术,并多次举办国家级关节镜新技术学习班。同时开展中药治疗骨骼肌损伤,为十运会上海水上项目夺金提供保障。

三、科研工作

学科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市科委、市体育局、上海市医学百人计划和浦江人才计划、香港康体局等10余项400余万元基金资助,中标课题19项。已在国内外专业杂志发表论文110多篇,主编或副主编专著6本。

获奖研究课题有:肢体功能锻炼及检查器械的设计(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国产梅花型髓内针的研究(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冷镇痛气雾剂的发明(国家体委科技进步三等奖)、太极拳抗衰老机制的研究(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Q角对髌股关节生物力学的影响及其在骨科和运动医学中的意义(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髌骨软骨病与髌股排列异常—实验与临床系列研究(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骨骼肌损伤后内源性IGF-1分泌机制的研究(第四十七届美国运动医学学院ACSM国际学者奖)、中药有效成分促进骨骼肌损伤愈合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力学研究(欧洲运动医学Y—ROBOTs提名奖)、关节囊热挛缩对肩关节不稳关节镜手术疗效的影响(AOSSM年会优秀论文奖)、药有效成分促进运动员骨骼肌损伤愈合的研究(上海市十运会科技攻关三等奖)、运动员骨骼肌损伤和疲劳恢复(上海市留学回国人员二等奖)、腱病基础研究(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运动医学研究奖(第九届“吴阶平医学研究—保罗杨森药学研究奖”)。

著作有:《简明医疗体育手册》(1977年)、《实用康复医学》(1992年)、《上海社区健身指导手册》(2002年)、《一级方程式世界锦标赛中国大奖赛医疗救援培训教材及实用手册》(2004年)、《摩托车世界锦标赛中国大奖赛医疗救援技术教程及实用手册》(2005年)、《上海国际关节镜与运动医学高级学习班—教程及论文汇编》(2005、2006年)、《现代骨科运动医学》(2006年)。

四、教育工作

1962年,卫生部指定上海第一医学院主编《运动医学》讲义为全国通用教材。

1991年,范振华教授主编全国医学院校统编教材《运动医学》,上海医科大学恢复医学本科生运动医学选修课程。

研究生培养:1979年恢复高考后,学科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内首批运动医学硕士学位授予点,开始招收研究生,第一位硕士研究生为毛国英,此后依次为徐汝俊、胡永善、陈世益、吴毅、姜新建等。

1995年,陈世益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培养硕士研究生18人。2001年陈世益教授担任骨外科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与黄煌渊教授合作培养骨科博士亓建洪、张权等;2002年,运动医学晋级为博士点,陈世益教授作为本学科第一位博士研究生导师,培养博士研究生5人。

目前,该学科为二级学科——运动医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点。

该学科承担国家级继续教育课程“骨科运动医学与关节镜新进展”,已连续3届成功举办“上海国际关节镜与骨科运动医学高级学习班和全国学术大会”,分别与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华裔骨科学会、中国运动医学学会、美国运动医学学会、美国Duke大学、纽约特种外科医院等合作,每年有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欧洲、亚洲的顶尖运动医学医师参与授课,全国各地共500余名骨科运动医学和关节镜医师参加会议或进修,已引起国内业界对我院运动医学和关节镜外科快速发展的高度重视,确立了在国内运动医学和关节镜外科的学术地位。

2006年,该学科获卫生部任命为全国骨科关节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

五、历任主任

范振华教授(任期1955~1994年)

男,1929年生。硕士研究生导师。1954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曾任上海第一医学院运动医学教研室副主任、主任,骨科副主任,运动医学科与康复医学科主任。曾任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理事、中国运动医学会常委、中国康复医学会常务理事、上海运动医学及康复医学学会主任委员等,培养硕士研究生6名。

许胜文教授(任期1994~1998年)

男,1933年生。硕士研究生导师。1956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学系。曾任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理事、中国运动医学会常委、上海运动医学学会主任委员、国际西太平洋地区运动医学学会理事等,培养硕士研究生5名。

顾湘杰教授(任期1999~2004年)

男,1943年生。博士研究生导师,1965年毕业于南京医学院本科,1983年上海医科大学硕士。曾任我院骨科副主任,1995年晋升教授,1999~2004年任运动医学科主任。培养硕士研究生10名、博士研究生5名。

陈世益教授(任期2005年至今)

男,1958年生。博士研究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1989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获运动医学硕士和骨科学博士。曾入选上海市“百人计划”、“浦江人才计划”、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FIMS)Traveling Fellow。2005年起担任华山医院运动医学与关节镜外科主任、复旦大学运动医学中心主任。现任中国运动医学学会常委、中国骨筋伤学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运动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关节镜学组委员、上海市体育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兼运动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人民政府体育科技专家咨询委员、上海市自然科学高评委委员。同时担任国际组织职务:国际汽车联合会(FIA)和国际摩托车联合会(FIM)医务委员会委员和中国首席医务官(CMO)、亚洲运动医学联合会(AFSM)科学委员会委员等。培养硕士研究生18人、博士研究生5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