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
一、发展历程
复旦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原上海医科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是于1980年初,在上海医科大学脑研究室和神经病学教研室的基础上,经卫生部批准组建成立,由张沅昌教授担任首任所长。但在正式揭牌前数天,张沅昌教授不幸病故。1980年5月正式揭牌,由史玉泉教授任所长,陈公白、蒋大介、陈汉白、瞿治平等任副所长。该所由神经内科(主任陈汉白,副主任刘道宽、秦芝九)、神经外科(主任史玉泉,副主任蒋大介、陈公白、杨德泰)两个临床科室和神经病理研究室(秦芝九、张福林)、神经电生理研究室(陈公白、瞿治平)、神经生化研究室(刘道宽)、神经免疫研究室(唐镇生、吕传真)、神经遗传研究室(陆费汉倩)、神经流行病研究室(冯尔娟)、神经感官研究室(姚景莉、朱文炳)、神经资料情报室(汪无级、谈永基)、神经生物工程室(蒋大介)和动物实验室(杨德泰)等组成。1984年12月,史玉泉教授辞去研究所所长职务,陈公白教授任所长(1985~1987年),蒋大介、瞿治平、唐镇生、秦震任副所长,赵浦生任研究所办公室主任(1984~1989年)。其间撤销了神经生物工程室;神经内科由姚景莉任主任,朱文炳、吕传真(1989~1996年)任副主任;神经外科由周良辅任主任、唐镇生任副主任。1987年蒋大介教授接任研究所所长,瞿治平、周良辅、唐镇生、秦震任副所长。1991年瞿治平教授任研究所所长,由秦震、周良辅、唐镇生、吕传真任副所长,同年洪震教授建立神经心理室。1996年起,吕传真教授接任研究所所长,周良辅、蒋雨平、徐启武、洪震为副所长。在此期间,研究所重点进行了学科建设和研究室建设,调整了研究方向。2001年,华山神经外科集团医院神经外科研究所成立,周良辅教授任所长,此后神经病学研究所主要进行神经内科范围的研究。2002年11月,洪震教授接任神经内科主任,董强、卢家红为副主任。
在上海市医学领先学科、复旦大学“985”工程和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基金的扶持下,神经病学研究所现已建成具有相当研究能力的临床实验研究基地。
二、研究工作
(一)历年来承担国家和上海市重大科研任务
“七五”期间,承担各类基金26项,计人民币153万元。
“八五”期间,承担各类基金22项,计人民币145万元。
“九五”期间,承担“九五”攻关项目、老年痴呆和帕金森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等项目21项,计人民币468万元。承担上海市发展基金项目、急性脑血管的规范综合治疗方案等100万元。
“十五”期间,承担“十五”攻关项目4项,牵头单位1项,上海市发展基金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共10余项,计人民币875万元。
(二)主攻方向与成果
1.脑血管病的基础与临床 该所制作了稳定的MCAO模型、糖尿病性MCAO以及缺血再灌注损伤和OGD缺氧缺糖模型,为进一步研究缺血缺氧脑损伤建立了较好的工作平台。历年来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和上海市发展基金共6项;开展脑血流动力学研究,获教育部科学发明二等奖1次;发表SCI论文11篇,发表杂志包括JCBM和Stroke等。
2.神经免疫与神经肌病 在临床工作基础上,稳定地制作了EAE、EAN、EAMG等动物模型;有稳定的Facs、蛋白分析系统,为研究神经免疫病的生物标记、探索发病机制创造了良好的平台。历年来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研究成果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发表SCI论文19篇,影响因子最高者为Lancet(1990年)。
3.癫痫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已成熟地应用戊四氮腹腔注射、K A杏仁核注射制作癫痫模型,为癫痫继发脑损害研究奠定了基础;开展了农村、城镇的癫痫流行病学调查、神经心理和农村癫痫治疗原则等研究;建立了癫痫诊治中心。历年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国立卫生院(NIH)基金各1项。发表SCI论文5篇,影响因子最高者为Lancet Neurology(2006年)。
4.神经变性病(帕金森病和老年痴呆)研究 先后建立了百草枯枝帕金森病、Aβ致老年痴呆和缺氧性痴呆等动物模型,为帕金森病和老年痴呆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历年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五”攻关和上海市医学发展基金的资助各1项;发表SCI论文4篇,申请专利1项。
三、国际交流与合作
(一)世界卫生组织神经科学研究与培训合作中心
神经病学研究所在1981年被世界卫生组织聘为神经科学研究与培训合作中心。迄今,研究所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为我国神经病学事业的发展与对外交流作出了贡献。
1982年举办“世界卫生组织神经科学先进技术讲习班”。
1983年举办“脑血管疾病流行病学讲习班”。
1984年举办“世界卫生组织癫痫学习班”、“诱发电位学习班”,并完成了世界卫生组织关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协作研究。
1986年举办中-意(意大利)神经病学交流会,并邀请美国、加拿大、法国、日本专家举办了脑积水国际交流会。
1987年举办“世界卫生组织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学习班”。
1989年举办“世界卫生组织头颅外伤学习班”。
1994年举办“世界卫生组织神经科医师教育学习班”。
1997年举办“世界卫生组织脑血管病学习班”。
2001年举办“世界卫生组织痴呆与癫痫学习班”。
2004年举办“世界卫生组织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学习班”。
2005年举办了“复旦国际神经病学论坛”。
(二)组织专题学术论坛
2002~2004年,连续举办了第一届、第二届和第三届中国神经肌病论坛。
(三)组织双边国交流
与法国图鲁斯大学神经科建立双向交流,从1985年起选派神经内、外科医师赴法进修,双方每年组织一次神经科学术交流。
与日本爱知大学老年研究所建立稳定合作关系,每年派一名医师赴日进修,日方每年组团进行一次中日医学交流。目前已连续举行3次。
与瑞典Karolinska研究所有长期培训合作关系,曾先后选送吕传真、蒋雨平、肖保国、乔健、金宇萱和朱雯华等医师赴瑞典进修学习。其中,肖保国在瑞典晋升至副教授后回国,现任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四、人才队伍建设
研究所成立初期,所有研究人员均为临床医师兼职,没有专职人员。经过26年的建设,目前有一批理论水平高、经验丰富的专职研究人员,其中研究员3人、副研究员2人,博士生研究导师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人,引进复旦大学讲座教授1人(申勇教授,现为美国太阳城哈德曼分子与细胞神经生物学与神经疾病研究中心主任、太阳城药物研究与开发研究所所长)。
五、获奖情况、出版专著
获奖情况、出版专著等详见神经内、外科历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