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口腔白斑病(

口腔白斑病(

时间:2023-05-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非均质型疣状白斑:多发于牙槽嵴、唇、口底、上腭处,呈乳白色,厚而隆起,表面呈刺状或绒毛状,质稍硬。非均质型颗粒状白斑:多发于口角区黏膜,红白色相间,有颗粒状,结节状突起,表面不平,可有点状糜烂,本型白斑多数可查到白色念珠菌感染。应与白色水肿、异位皮脂腺(迷脂症)、白色海绵状斑痣、药物烧伤性白斑、扁平苔癣、黏膜下纤维化、梅毒黏膜斑、尼古丁腭相鉴别。

(二)口腔白斑病(oral leukoplakia,OLK)

1.病因

确切病因不明,但与吸烟、白色念珠菌感染、微量元素(锶、锰、钙)缺乏、微循环障碍等因素有关。

2.临床表现与诊断

(1)多发于45~60岁男性,好发于颊、舌、唇、腭、口底、牙龈黏膜上。

(2)均质型斑块状白斑:一般为浅白色或不均匀白色,不粗糙,柔软无症状,但有的白斑则相反。

(3)均质型皱纹状白斑:多发于口底及舌腹处,为灰白色,表面粗糙不适,有刺激痛。

(4)非均质型疣状白斑:多发于牙槽嵴、唇、口底、上腭处,呈乳白色,厚而隆起,表面呈刺状或绒毛状,质稍硬。

(5)非均质型颗粒状白斑:多发于口角区黏膜,红白色相间,有颗粒状,结节状突起,表面不平,可有点状糜烂,本型白斑多数可查到白色念珠菌感染。

(6)非均质型溃疡糜烂状白斑:在增厚的白色斑块上出现溃疡或糜烂有刺痛感。

3.鉴别诊断

应与白色水肿、异位皮脂腺(迷脂症)、白色海绵状斑痣、药物烧伤性白斑、扁平苔癣、黏膜下纤维化、梅毒黏膜斑、尼古丁腭相鉴别。

4.治疗

(1)停止或去除局部刺激因素,如烟、酒、烫辣食物、残根、残冠、不良修复体等。

(2)局部涂布0.1%~0.3%维A酸软膏或口腔消斑膜。

(3)对病变采用药物对症治疗后,效果不明显,可用冷冻、激光、切除术去除之。

(4)定期(3~6个月)复查,跟踪观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