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医院信息系统的发展
一、国外医院信息系统的发展
医院信息系统主要源于美国,国外医院信息系统的发展,我们以美国为例做主要介绍。美国医院信息系统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1.探索阶段(20世纪60年代初~70年代初)
因为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要求医院向政府提供病人详细信息,以此为驱动力,麻省总医院开发出了著名的流动护理系统COSTAR(Computer Stored Ambulatory Record),供医疗、财务和管理人员使用,另一个著名系统是PROMIS(Problem Oriented Medical Information System),是第一个完整的、一体化的医院信息系统。当时所使用的是小型计算机,开发语言是汇编语言,开发的HIS系统的功能主要集中在护理和收费上,目的是满足医疗保险制度的要求。
2.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80年代中)
1973年美国召开了首届关于公共卫生机构的管理信息系统会议,1977年WHO发布了国际疾病及健康相关问题统计分类ICD-9,很多医学信息标准陆续公布,如检验联机接口标准等。1985年,为解决数字化医学影像的传送、显示和存储问题,美国放射学会发布了DICOM标准,这期间有著名的Omaha系统,使医院信息系统得到了大面积推广应用。这时所使用的是微机和局域网,主要开发语言为MULPUS,当时开发的HIS系统基本覆盖了医院业务管理的方方面面。
3.成熟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中)
20世纪80年代末,开发重点转向与诊疗有关的系统,如医嘱系统、实验室系统、PACS系统、病人监护系统等。1987年,为了解决各系统之间的接口问题,发布了著名的HL7标准,1989年,发布了统一的医学语言系统UMLS(Unified Medical Language System)。这期间使用了网络和高速硬件设备,主要的目的是为了降低医院运行成本和提高病人的治疗效果。
4.提高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
20世纪90年代末开发重点转向电子病历、计算机辅助决策、统一的医学语言系统等方面,开始出现了有关的法案,进行了各系统的集成与融合。1997年开始筹建新一代的医院信息系统,系统周期估计为18年(1997~2014年),总投资50亿美元,分6期完成,最终实现全球远程医疗。
经过30年的艰辛历程之后,医院信息系统正向广度和深度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新水平。这主要表现在建立大规模一体化的医院信息系统,并形成计算机区域网络,这不仅包括一般信息管理的内容,还包括以计算机化的病人病历也叫电子病历(Computer-Based Patient Record,CPR)、医学图像档案管理和通信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为核心的临床信息系统(Clinical Information System,CIS),以及管理和医疗上的决策支持系统、医学专家系统、图书情报检索系统、远程医疗等等。
在日本,早在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技术就进入了日本医院的医事会计、医院管理、急救医疗等领域的信息管理工作。70年代末,日本的一些大医院开始研究建立医院信息系统HIS。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系统功能的不断完善,使得HIS日趋成熟,至今已有30多年的开发和使用历史。
大阪大学医院由政府投资于20世纪90年代初重建,现有1000张住院床位,日门诊量2000多人。该院于1994年与日本NEC公司合作,建设了大型医院信息系统。该系统经过不断完善,实现了医院主要工作的计算机化,包括门诊病人的预约、就诊、交费、检验检查、取药等全过程以及住院病人的医嘱处理。该系统最有特色的是“全自动检验预处理系统”,医生在计算机上为病人开出检验医嘱后,机器打印检验条形码,自动为试管贴条形码;医护人员抽血后,机器识别试管条形码,自动判断检查项目,并将检验结果存入患者病历中供医生查阅,检验的整个过程全部自动化,基本不用手工干预。
在欧洲,在初级的保健部门中,电子病历系统或全科医师的业务管理系统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初级保健管理部门具有深远历史根源的国家,像英国、爱尔兰、荷兰、丹麦等欧洲国家,电子保健病历的影响是很广泛的。由于计算机的普及,电子病历系统的应用在欧洲一些国家正在迅速推广,大体上分两种情况:一种情况用于全科医生独自工作,如美国、荷兰;另一种情况是政策或法规要求医生提供电子化补偿。另外,一些国家分发患者保健卡的行动也要求医师去买读卡机或PC。最终在主要保健部门电子病历应用率与任何地方相比都高。
新型电子病历不仅可供患者直接访问,而且还可以容纳和参考来自于患者对自身慢性疾病进行监控所得来的信息、观点及看法,从而使其能够自己来控制日常运动、参加的各种活动、日常行为和情绪等。把信息直接输入电脑,将有利于改变最初护理阶段运用电子病历的性质,使之成为不仅用于保健,而且用于对疾病的预防、监控,最终达到对公民进行保健教育、提高保健意识目的的一种综合系统。
欧洲委员会在第五项工作计划(The 5th Framework Program)中对以公民为中心的保健体系的发展方向给予了肯定,这一计划实施的重点将放在支持保健连续进行的远程医疗保健应用与服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研究上。
分析国外经济发达国家医院信息系统的发展史,我们不难看出其发展的原因:
(1)医疗制度改革,要求医院及时高效地提交各种复杂的病人诊疗及费用的报告;
(2)提高医疗质量,提高医院竞争力;
(3)人力成本昂贵,迫使医院用计算机提高劳动效率;
(4)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硬件成本降低,软件功能增强,医院信息系统的快速发展有了物质基础。
国外医院信息系统发展有如下特点:
(1)政府在医院信息系统的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如美国早期医院信息系统的很多研究工作都是探索性的,离实际应用还有很大的距离,政府在财政上给予了很大资助,而且责成国家卫生研究所和国家健康服务中心来承担这些工作。
(2)优秀系统的推广和应用起到了典范作用。如美国退伍军人医院DHCP系统被推广到各州医院和医疗中心,起到了典范引路的作用。
(3)标准化工作贯穿医院信息系统发展始终。
二、国内医院信息系统的发展
1.萌芽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1978年,南京军区总医院引用国产DJS-130计算机开始进行医院信息系统研究,后来解放军总医院与人民大学合作,开发自己的医院信息系统,在小型机上实现病人主索引、病案首页、药品、人事及图书采编、检索、与借阅等信息管理。我国在这个期间发展医院信息系统的特点是:受技术及商品禁运影响,只有少数几台小型机在少数医院使用,速度慢、可靠性差、容量小、昂贵,连汉字显示都很困难。
2.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
1985年中华医学会第二届医院管理学术会议召开,计算机在医学中的应用成为会议的一项重要议题,这是我国医院管理初步进入现代化的标志之一。次年,卫生部向十个单位下达了研制统计、病案、人事、器械、药品、财务6个医院管理软件的任务委托书,一些大型医院相继开发了很多各自的医院信息系统。这期间我国医院信息系统开发的特点是:单机作业、兼容性差、数据流通性差,但是积累了一些经验。
3.局部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这期间医院信息系统开发计划开始列入“八五”科技攻关课题,部分医院相继研制和开发基于局域网的医院信息系统,并且开始注重标准化工作,这期间我国医院信息系统开发的特点是:开始基于局域网技术,但不规范、不标准、不通用,难移植。
4.全面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
1993年由国家计委牵头,正式下达了国家“八五”科技攻关课题《医院综合信息系统研究》,1995年,攻关项目中国医院信息系统(CHIS)的问世,标志着我国医院信息系统研制、开发应用水平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一体化医院信息系统(Integrated 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IHIS)的新阶段。其有如下代表性特征:
(1)覆盖全院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早期是基于155Mbps的双环FDDI光纤网络,后来过渡到100Mbps/1000Mbps光纤以太网。一个千张床位左右的医院大约布网点在1 000个上下。
(2)精心设计的关系数据库系统,该数据库逻辑上集中存储包括医院行政管理和病人临床所必需的基本数据,并且较好地实现了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规范标准和广泛的共享。
(3)自顶向下设计的、完整一体化医院信息系统,它以整个医院的管理目标为根本目标,而不再是仅仅涉足于部门级的窗口业务的需要。基本实现了信息在发生地一次性录入并可以被医院各部门充分共享的功能。
在众邦慧智(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与美国WYSE公司的合资公司,医院信息系统CHIS是其主要产品之一)的CHIS问世并在北京大学医学部附属北京人民医院初步实现后,国内又陆续出现了解放军总后卫生部主持开发的军慧医院信息系统、广东石龙的巨龙医院信息系统、北京瑞得公司的瑞得医院信息系统、海南拓扑公司的拓扑医院信息系统以及浙江创业公司的创业医院信息系统等等。所有这些系统,大体上均满足上述IHIS的三个特征,基于客户机/服务器体系结构、选择了SQL Server或者Oracle作为其基本的数据库系统、选用NT或Unix操作系统。
上述几家公司的产品,均已在十几家乃至几十家、上百家医院中安装与实现,再加上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其他几十家从事研制、销售医院信息系统的厂商,目前几乎全国各大中型医院都不同程度地运行了医院信息系统。各医院信息化总体投资额也大约上涨了10倍,达到几百万到上千万的数量级。一支有相当水平的专门从事医疗信息业务的产业化队伍正在蓬勃兴起。
1996年,卫生部启动“金卫工程”,医院信息系统与全军远程医学网络工程和全军卫生机关数据库与网络工程并列为“三大工程”,2001年底全军医院全部采用了军队医院信息系统,这期间我国医院信息系统开发的特点是:基于网络化、大型数据库系统,采用面向对象的开发语言,操作界面比较友好。但仍然不规范、不标准、不通用、难移植,并且问题更加突出。
纵观我国医院信息系统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国内医院信息系统的发展还存在下列问题:发展不平衡;法律性文件没出台或不完整,没有统一的信息处理规范,致使建设的医院信息系统及实施细则五花八门,各系统间及医院信息系统与社会医疗保险接口困难重重,标准化工作重视不够;“第一把手原则”不到位,导致重复建设、浪费建设、重建轻用等问题突出;软件工程技术还不能跟上实际应用的需求。
三、建立和发展医院信息系统的意义
传统的医院信息处理基本上是手工方式,劳动强度大且工作效率低,医师护士和管理人员的大量时间都消耗在事务性工作上,致使“人不能尽其才”;病人排队等候时间长,辗转过程多,影响医院的秩序;病案、临床检验、病理检查等许多宝贵的数据资料的检索十分费事甚至难以实现;对这些资料深入的统计分析手,工方式无法进行,不能充分为医学科研利用;在经济管理上也因而存在漏、跑、错费现象;医院物资管理由于信息不准确,家底不明,积压浪费,以致“物不能尽其用”。开发HIS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HIS系统的有效运行,将提高医院各项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促进医学科研、教学;减轻各类事务性工作的劳动强度,使医务人员腾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服务于病人;改善经营管理,堵塞漏洞,保证病人和医院的经济利益;为医院创造经济效益。
完整的HIS系统实现了信息的全过程追踪和动态管理,从而做到简化患者的诊疗过程,优化就诊环境,改变目前排队多、等候时间长、秩序混乱的局面。如目前多数医院就诊必须经过挂号、等候病历、划价、收费、取药或治疗一系列过程,一个患者少则排3次队,多则5~6次,用于过程性的时间最少在1个小时以上,若实施HIS以后,每个病人用于诊疗的中间过程性时间会大幅度减少;假定一家医院门诊人次为2 000人次/天,年门诊250天,每人少花费半小时,则日节约1000小时,一年节约36万小时,其产生的社会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是明显的。同时HIS的实施也强化了医院内部管理,降低了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和时间,伪、冒、漏现象可以解决,也加速了资金周转和减少药品、器械等物资积压。据估计如果全国有2000家医院应用HIS,每年每所医院增收节支、加速资金回笼和周转、堵漏、减少物资积压的回收资金方面的效益按20万元估计的话(实际比这高),则年效益估计为40亿元,十分可观。当然建立HIS更主要的还在于它对医院管理、医疗质量和医学研究的长期效应带来的综合效益。因此HIS的投资一般需做基础性投资,正如任何机构的统计部门那样,它是花钱的部门,但其重要性是公认的,投资也是必需的。HIS的效益远远超出医院本身,因为完整的病人医学记录是医学研究的重要信息资源,这类资源在手工作业环境下,大部分被抛弃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