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代八廓学说已成为眼科公认的基本理论,在各书都冠于卷首,与五轮学说并驾齐驱,盛行于世。尤其是有关八廓的眼部实际定位问题,始终未能得到圆满解决。可见傅氏是从经络学说的角度来认识和解决八廓的临床应用问题的。但有学者指出,这种理论的不足之处是将八廓部位完全按八卦方位排列,与眼部有关经络走向存在一些明显矛盾,难以自圆其说。
(二)完善轮廓诊法
明代八廓学说已成为眼科公认的基本理论,在各书都冠于卷首,与五轮学说并驾齐驱,盛行于世。但是尚存在不少问题,其中之一便是内容较为空泛,难以和临床结合投入实际应用。尤其是有关八廓的眼部实际定位问题,始终未能得到圆满解决。傅氏在《证治准绳》八廓八方配位法的基础之上,在“勿以八廓为无用论”中,首先强调八廓在临床诊断辨证上的重要意义:“至于八廓之病,位且不知,况欲求其经络之妙用乎……夫八廓之经络,乃验病之要领,业斯道者,岂可忽哉!”可见傅氏是从经络学说的角度来认识和解决八廓的临床应用问题的。并进一步根据个人心得进行了具体阐述,提出“验廓之病,与轮不同。轮以通部形色为证,而廓惟以轮上血脉丝络为凭,或粗细连断,或乱直紫赤,起于何位,侵犯何部,以辨何脏何腑之受病”,使令人长期不得要领的八廓辨证方法有了实际的依凭,这一见解使从经络角度阐发八廓理论的学术见解逐步地完善和发展起来,成为八廓学说中的一个重要派别,得到后世不少医家的赞许。如现代著名眼科医家陈达夫先生说:“只有《审视瑶函》画了八廓定位,肯定了它的用处,说八廓是用来辨认眼病血丝的。这个理论十分有力。”[3]其法至今为眼科临床沿用。
但有学者指出,这种理论的不足之处是将八廓部位完全按八卦方位排列,与眼部有关经络走向存在一些明显矛盾,难以自圆其说。而且所配脏腑,为凑足脏腑之数,将三焦也分作三腑对待,显得牵强。[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