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竹叶泻经汤(《审视瑶函》引录自《原机启微》)
【组成】 柴胡五分(9克) 栀子仁(炒)五分(9克) 川羌活五分(9克) 升麻五分(9克) 甘草(炙)五分(9克) 川黄连五分(9克)白茯苓四分(9克) 泽泻四分(9克) 赤芍四分(9克) 草决明四分(9克) 车前子四分(9克) 黄芩六分(9克) 大黄六分(9克) 青竹叶十片(6克)
【用法】 上锉剂,水二钟,煎至一钟,食后温服。
【功用】 清热泻火,利湿排脓。
【主治】 眼目瘾涩,稍觉眊矂,视物微昏,内眦开窍如针,目痛,按之脓浸出。
【方解】 本方所治乃心脾湿热上攻泪窍,腐泪成脓之证。心经有热,脾火内蕴,湿热聚结,上灼泪窍,腐而成脓,蕴聚泪窍,则眼目瘾涩,内眦开窍如针,目痛,按之脓出。治当清泻心脾,清利湿热而排脓解毒。目内眦为血轮,在脏属心,故以栀子仁、黄连、赤芍、青竹叶清泄心经实火,凉血解毒。黄芩、大黄泻脾经湿热,黄连兼清心脾两经。白茯苓、泽泻、车前子利湿,栀子仁、青竹叶、大黄亦兼此功。以上数品共用则清热利湿,使湿热之邪从膀胱下窍小便而出,则湿热脓腐易除。草决明清肝明目。柴胡、羌活、升麻具升散之性,引诸药上达,并升散湿热郁结之火,又有“火郁发之”之意。原书云:“破其积热者,必攻必开,必利必除……”本方诸药配伍,清、利、攻、散兼施,清心脾,利湿热,脓腐自除。
【运用】 本方用于心脾湿热上攻泪窍,腐泪成脓之证,以内眦开窍如针、目痛、按之脓浸出为证治要点,主要用于漏睛见心脾湿热者,其他如针眼、风赤疮痍、睑弦赤烂、漏睛疮等病见心脾湿热证者皆可加减用之。
【现代研究】 王克俭应用竹叶泻经汤加减内服治疗外麦粒肿46例(眼)与内麦粒肿4例(眼),获得满意疗效。内服方药由柴胡9克,栀子9克,升麻3克,泽泻9克,川黄连3克,草决明9克,车前子15克,黄芩6克,竹叶9克,防风10克,紫花地丁12克,蒲公英15克与生大黄3克(后下)等组成,炎症剧烈者加板蓝根30克,生石膏30~60克(先煎)。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3剂为1个疗程。如未愈,继续1个疗程。通过以上治疗,于第1个疗程炎症消退者42例,余8例在第2疗程内局部化脓,脓出而愈。作者认为,麦粒肿早期及早应用本方,可望3天内不化脓而炎症消退;发病在3天以上,同时炎症剧烈者,需要多服几剂;部分病例需通过排脓而愈,其治程比应用抗生素治疗为短,效果较为满意。[3]
【方歌】
竹叶泻经大黄芩,升柴羌栀茯决明。
赤芍车前合泽泻,排脓利湿力能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