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食疗历史源远流长

食疗历史源远流长

时间:2023-05-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食物以其色悦眼目,以其味润口鼻,以其营养滋润人体。书中高度评价了食疗养生的作用,也是食疗养生理论的重大进步。中医食疗把病分为阴证与阳证,药物、食物也分为阴性与阳性。若患寒证,可用温热性药物或食物,如葱白、生姜、饴糖、羊肉、狗肉等;若患热证,可用寒凉药物或食物,如薏苡仁、莲子心、菊花、相思子、龟肉、鳖肉等。食疗以气、血、津、精为基础。

一、食疗历史源远流长

食物以其色悦眼目,以其味润口鼻,以其营养滋润人体。事实上,食物不仅可以为人体提供生长发育和健康生存所需的各种营养素,还能疗疾祛病。近代医者张锡纯指出,食物“患者服之,不但疗病,并可充饥。不但充饥,更可适口,用之对症,病自渐愈,即不对症,亦无他患”。可见,食物本身有“滋养”和“疗病”两方面的作用,而且少有毒副作用。

古人已充分地认识到了食物的这些特性,并将其加以利用。公元前5世纪,周代出现了专门掌管饮食营养保健的“食医”。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第一部医学理论专著,其中就有关于食疗的论述。如“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书中高度评价了食疗养生的作用,也是食疗养生理论的重大进步。

隋唐时期的食疗专著很多,如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第二十六卷专论食治,他主张“为医者,当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体现了“药治不如食治”的原则。此后,《食疗本草》《食性本草》等专著都系统地记载了一些食物及药膳方。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编撰的《饮膳正要》,继承食、养、医结合的传统,对健康人的饮食做了很多论述,堪称我国第一部营养学专著。《本草纲目》收载了谷物、蔬菜、水果类药物300余种,动物类药物400余种,皆可供食疗使用。

此外,明代卢和的《食物本草》、清代王孟英的《随息居饮食谱》和费伯雄的《费氏食养三种》等著作的出现,使食疗养生学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清代,食疗发展到鼎盛时期,著名医家王孟英所著的《随息居饮食谱》详述330多种药食的性能和治疗作用,如称西瓜为天生白虎汤,用以清热解暑;梨汁为天生甘露饮,用以清胃润肺;甘蔗为天生复脉汤,用以清热养胃等,并记述了许多民间食疗偏方,是较为系统的食品营养和食疗专著,影响颇深。

中医食疗把病分为阴证与阳证,药物、食物也分为阴性与阳性。例如辛甘食物为阳,酸苦食物为阴;咸味为阴,淡味为阳。药物则偏热偏温为阳,偏寒偏凉为阴。若患寒证,可用温热性药物或食物,如葱白、生姜、饴糖、羊肉、狗肉等;若患热证,可用寒凉药物或食物,如薏苡仁、莲子心、菊花、相思子、龟肉、鳖肉等。

食疗讲五味、五入、五禁,例如五味之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所谓五禁是: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

食疗以气、血、津、精为基础。气、血、津、精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它们来源于先天的精气与后天获得的空气和食物,如大枣、龙眼、荔枝、芝麻、猪血、鸡血、猪肝、鸡肝可以补血;鲜芦根、甘蔗汁、生荸荠、生梨、西瓜可以生津;薏苡仁、相思子、白扁豆、莱菔子、苦杏仁、白果、陈皮等有利水、消饮的功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