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照料高龄老人的内容

照料高龄老人的内容

时间:2023-05-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龄老人的活动能力、反应能力、健康状况普遍下降。高龄老年人由于疾病及衰老的原因,往往会对护理人员产生依赖心理,甚至有些老人只是为了得到他人关注和爱护而要求护理。它将影响高龄老人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为维护和促进高龄老人的自理能力,应积极地采取以下措施。因此,在高龄老人的照料过程中应重视心理护理。随着年龄的逐年增长,高龄老人的自理能力受损或丧失的情况日趋严重。

三、照料高龄老人的内容

高龄老人的活动能力、反应能力、健康状况普遍下降。因此,在重视疾病护理的同时还要重视高龄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护理。尤其是独居、体弱多病、痴呆、长期卧床的高龄老人。适宜的照料可维护和改善其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一)注重日常生活护理

高龄老人与低龄老人相比,他们的身体更加衰弱,依赖性更强,应重视日常生活护理以维护自理能力和促进健康。

(参见本章第一节至第六节)

(二)关注高龄老年人的主动性

高龄老年人由于疾病治疗或卧床不起而无法独立完成日常生活活动时,需要我们提供部分协助或完全性护理。高龄老年人由于疾病及衰老的原因,往往会对护理人员产生依赖心理,甚至有些老人只是为了得到他人关注和爱护而要求护理。因此,在拟订护理计划前要对老人进行全面的评估,在生活功能方面,既要注意其丧失的功能,还应该看到他残存的功能;在心理方面,要通过观察、交谈等途径了解其是否存在过度依赖的思想和其他心理问题如抑郁孤独等。护理人员要明确包揽一切的做法有害无益,应鼓励老人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残存功能的作用,使其基本的日常生活能够自理,而不依赖他人,同时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总之,既要满足老人的生理需求,还要充分调动老人的主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残存功能,尽量让其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参与家庭与生活活动。

(三)维护和改善自理能力

高龄老人的自理功能状态常与年龄和健康水平有关,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老人的生活质量。高龄老人最基本的自理能力,是高龄老人自我照顾和从事每天必需的日常生活的能力。它将影响高龄老人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为维护和促进高龄老人的自理能力,应积极地采取以下措施。

1.积极治疗疾病 高龄老人的自理能力与年龄的关系呈负相关。老化使他们患多种慢性疾病的概率增加,自理能力下降或丧失。以预防为主,结合医疗、康复为一体的防治措施,可有效地维护和改善高龄老人的自理能力。

2.康复功能训练 高龄老人由于退行性疾病和意外,使他们的自理能力部分或完全丧失。康复功能的训练可部分或完全恢复其自理能力。高龄老人功能康复的程度与早期临床治疗原发病和康复开展的时间有直接关系。早发现疾病,早治疗疾病,早开展康复训练,可减轻残障、避免长期卧床,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康复功能的训练应遵循奥瑞姆(D.E.orem)自理模式,忌过度的照料,以免出现功能康复训练效果不佳或功能废用的发生。对老人进行康复功能训练要循序渐进,切忌急于求成,如针对脑血管意外导致运动障碍的老人进行康复训练时,从翻身、坐、站、走练起,要求老人及其护理者要有极大的耐心。

(四)心理护理

生理功能的逐渐衰退和自理能力的下降和丧失,高龄老人会产生“无助”或“无能”的心理;家庭中的关系是否融洽和是否丧偶,会给高龄老人带来严重的心理问题;同龄老人的相继离世会使高龄老人对死亡产生强烈的恐惧感;高龄老人活动范围小,与人交流的机会少,孤独也会使其产生焦虑、抑郁不良的心理问题。因此,在高龄老人的照料过程中应重视心理护理。鼓励老人多与外界接触,并积极地与老人沟通,引导老人宣泄消极情绪,激发和保持积极的情绪。

(五)家庭关爱、社会支持

随着年龄的逐年增长,高龄老人的自理能力受损或丧失的情况日趋严重。他们越来越需要家庭其他成员和社会的帮助。

1.家庭关爱 尊老爱老是我国的优良传统,家庭成员要尊重和关心高龄老人,尤其是自理能力丧失完全需要家人日常生活照料的高龄老人。要关注他们的所需、所盼、所忧,及时给予生活和精神上的关爱。

2.社会支持 高龄老人是老年人口中最为脆弱的群体。大多数患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慢性疾病。他们特别需要就近就医,在社区内得到基本的护理,这就要大力开展社区老年保健服务,为老人提供卫生、保健、康复、生活照料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体系。

(六)健康教育

教育高龄老人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等),保持平和心态,积极的预防和治疗慢性疾病,不仅可以减轻家庭、社会的负担,而且可以延长和维护高龄老人的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