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年人用药的护理原则
(一)老年人用药特点
1.用药剂量与个体差异 药物在机体内的浓度,与肝脏解毒功能和肾脏排泄功能有直接关系,所以老年人用药的剂量也存在个体差异,适宜小剂量开始,用药种类依主要疾病以单一用药为妥。
2.严守医疗原则,合理用药 老年人用药常有易忘,不按时,有时漏服,下次一起补上等特点;有的老年人以为“药”可防病治病,多吃对身体有好处。此观念是错误的,因为药物是化学合成的,即使中药也是复合制剂,既能治病也能致病,所以服药目的要明确,剂量、疗程、减量、停药等要遵医嘱,禁忌盲目服用任何药物。老年疾病有其固有的特点,如情绪改变、食欲减退、失眠、头晕、气喘、心慌、乏力、便秘、尿频症状等,治疗要从精神和药物两个方面同时着手。用药要注意合理恰当。
3.用药种类宜少 老年人由于慢性病、并发症多,联合用药机会增多,发生不良反应的机会也会增多,因此,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用药种类有一定的相关性。从临床治疗角度来考虑,要有针对性地选用药物,特别是老年人在肝、肾功能衰退的情况下,过多地使用药物,只会加重脏器负担,不利于康复。尽量选择一箭双雕的药物,比如应用β受体阻滞剂或钙拮抗剂治疗高血压和心绞痛。使用α受体阻滞剂治疗高血压和前列腺增生,可以减少用药数目。
4.药物的不良反应多 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在常规剂量的情况下,由于药物或药物相互作用发生的意外,与防治目的无关,对机体不利或有害的反应,包括药物不良反应、毒性作用、后遗效应、过敏反应及与特异性遗传素质有关的反应等。老年人的各系统、各脏器功能均趋向衰退,新陈代谢降低,即使药物剂量为正常一般用量,甚至稍低于一般用量,也会引起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老年人用药的不良反应,较年轻人高3~7倍。据有关资料统计,在41~50岁患者中,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2%,80岁以上的患者上升到25%。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的特点是发生率高,程度和后果较严重,表现特殊。
5.合理应用抗生素 对老年人的预防用药或长期广泛使用抗生素,容易导致不良反应,而且可增加微生物的耐药性,加之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二重感染的机会增多。如为了预防疾病,长期服用小剂量抗菌药物,达不到最低抑菌浓度,反而为微生物产生耐药性提供了一个良好环境,因此,应加强卫生宣传,合理应用抗生素。
6.服药依从性差 服药依从性是指患者的服药行为与医嘱的符合程度。约有40%的老年人未按医嘱准确服药,服药依从性差,临床上常表现为服用药量过大或过小;不规则服药,如改变服药时间、间隔或漏服;停药太快或擅自停药;合并使用处方药与非处方药或违禁药;服用处方药时,饮酒、吸烟不节制;使用处方未开药等。老年人服药依从性下降,主要与其年龄大,理解、记忆力减退;对用药认识不足,缺乏正确的健康观;同时用多种药;经济收入低,无力购买药物;家属和照顾者的支持、关心不够等因素有关。
(二)老年人的用药原则
1.正确诊断 老年人常同时患有多种疾病,疾病之间相互作用,使得临床表现常不典型,容易误诊。
老年人患病大多数情况没有任何临床表现,或临床表现轻微,但没有症状不代表没有疾病,用药前必须了解老年人的健康史、既往用药史以及目前用药情况,仔细分析老年人机体的异常,是老化引起还是病理损害所致,然后作出正确诊断,根据用药指征选择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小的药物。正确诊断是合理用药的必要前提,要认真谨慎。
2.勿滥用药或重复用药 应鼓励多锻炼身体,以预防为主。要根据主要疾病,提倡个别性用药。重视药物相互作用,开展药物临床监测促进合理用药。中西药不要重复使用,避免拮抗。
3.合理选药 老年人选药要做到“五先五后”。
(1)先非药物疗法,后药物疗法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故老年人治疗疾病时应首选非药物疗法,包括物理疗法、饮食疗法和心理疗法等。如喝姜片红糖水可治疗风寒性感冒。食疗后仍不见效可考虑用理疗、按摩、针灸等方法,最后选择用药物治疗。老年人便秘时,若能通过进食纤维素丰富的食物、腹肌锻炼纠正改善,则无须用药。除急症和器质性病变外,老年人一般应尽量不用药物。
(2)先老药,后新药 近年来,新药、特药不断涌现,一般地说它们在某一方面有独特疗效,但由于应用时间较短,其缺点和不良反应尤其是远期不良反应还没被人们认识,经不起时间考验而最终被淘汰的新药屡见不鲜。老年人用药时应首选老药,这些药物通常是“久经考验”、安全有效的药物。因此,中老年人患病时最好先用中西成药,确实需要使用新特药时,也要慎重,特别是对进口药物尤其要慎重。
(3)先外用药,后内服药 为了减少对老年人机体的毒害作用,能用外用药治疗的疾病(如皮肤病、牙龈炎、扭伤等),可先用外敷药解毒、消肿,最好不用内服消炎药治疗。
(4)先内服药,后注射药 有些中老年人一有病就想注射针剂,以为用注射剂病好得快,其实不然。药剂通过血液流向全身,最后进入心脏,直接危及血管壁和心脏。加上老年人心、肝、肾等器官功能减退,极易出现靶器官受损。因此,为安全起见,能用内服药使疾病缓解时,最好不用注射剂。
(5)先中药,后西药 中药多属于天然药物,其毒性及不良反应一般比西药要小,除非是使用西药确有特效。老年人多患慢性病或有老病根,一般情况下,最好是先服中药进行调理。
4.小剂量开始用药 由于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对药物代谢能力下降,肾脏的排泄也较慢,所以,老年人用药剂量比青壮年应有所减少,用药种类也不宜过多,同时注重剂量个体化。对老年人进行药物治疗时,应抓主要矛盾,尽量给予单种药物。必须联合用药时,应遵循少而精、先重急后轻缓的原则,尽量选用疗效协同、不良反应相拮抗、一举两得的药物,避免合用具有相同作用或相同不良反应的药物,种类不宜超过3~4种为宜。
由于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的改变,老年人使用标准剂量的药物时,效应和不良反应有可能增加,因此用药剂量应小,一般用成人量的1/2、2/3、3/4,逐渐递增。由于老年人个体差异大,有效剂量可相差数倍或数十倍,为安全起见,用药应当从小剂量(成人剂量的1/4~1/3)开始,然后根据反应,逐渐增至最合适剂量。注重剂量个体化,研究发现,病人对药物的反应剂量有个体差异,如阿司匹林引起头痛、耳鸣等毒性反应的剂量从3.25~30g,几乎相差10倍。而老年人用药反应的个体差异比其他年龄组更为突出。因此,老年人用药时应注意观察分析药物的疗效与反应,严格遵守剂量个体化原则,找出特定个体的“最佳”剂量。
5.正确的服药方法 正确的用药方法包括合理的用药方案、最佳的给药用法和途径以及疗程适当。
用药方案应简单明了,尽可能减少用药种类和给药次数,避免间歇或交替服药。如必须时,可在睡前和晨起各给药一次;药物剂型要适合老年人服用,慎用缓释剂;药物标记(名称、用法和用量)要清楚醒目,包装开启要容易、方便,以提高老年人服药依从性。老年人对从未用过的药要特别注意。如果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已引起过不良反应,特别是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决不能再使用。
选择最合适的用药时间进行治疗,以提高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因为许多疾病的发作、加重与缓解都具有昼夜缓解节律的变化(如变异型心绞痛、脑血栓、哮喘常在夜间出现,急性心肌梗死和脑出血的发病高峰在上午)。药代动力学有昼夜节律的变化(如白天肠道功能相对亢进,因此白天用药比夜间吸收快、血液浓度高);药效学也有昼夜节律变化(如胰岛素的降糖作用上午大于下午)。老年人患慢性病,老年人的肌肉对药物的吸收能力较差,注射后疼痛较显著或易形成硬结,一般不主张用静脉点滴和肌内注射方法给药。但如患急性病、急性感染伴有高热等,则需要静脉途径给药。
6.加强监测 密切观察老年人用药后的病情变化和反应,定期监测血药浓度和肝、肾功能,以便正确评价药物疗效,及时发现药物不良反应。对长期用药者,要坚持服用,注意观察疗效及水电解质平衡、血液pH值与不良反应。
随时了解老年人的病情和服药情况,根据病情及时调整、更换或停用药物,避免疗程过长。凡是疗效不确切、不良反应大、不必要的药物均应及时停用。
(三)老年人用药的注意事项
1.服用任何药物都要有医生的处方,准时、准量服用。初次服用后要体会自身机体的变化,如有不适或过敏出现应立即停药。
2.对胃有刺激性的药宜餐后服用,健胃药、促进胃分泌的功能应餐前服。
3.如服用糖浆、片剂药时,应先服片剂再服糖浆。止咳糖浆对呼吸道黏膜能起到安抚作用,服用后要少饮水,饮水会冲淡药物降低疗效。
4.服磺胺类药物后要多饮水,以防止这类药在尿中结晶。服用特殊药品,如:二氢埃托啡等要防止成瘾性。服奎尼丁、洋地黄时须防止不良反应发生。
5.服用滋补中药应在餐前。但每个老年人要不要吃补药,吃什么补药,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如若身体健康,就不宜使用补药;否则,可导致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受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