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维护与增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维护与增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时间:2023-05-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维护和增进老年期的心理健康,讲究心理卫生主要包括:加强老年人自身的心理保健与进一步改善和加强全社会的老年心理卫生服务两个方面。指导老人安排好家庭生活,将“代沟”问题处理好 家庭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主要场所。但老年人与子女之间在思想感情和生活习惯等方面有时因看法和处理方法不同,而有所谓的“代沟”,即不相适应、难以沟通或难保持一致的状况。

三、维护与增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一)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原则

1.适应原则 心理健康强调个体与环境的和谐一致,达到动态平衡,以保持良好的适应状态。人对环境的适应、协调,不能只是简单地顺应,而更主要的是积极意义上的能动的改变,使之更有利于心理健康。适应不能脱离个体年龄和身体状况来追求最佳状态,而应注重身心统一,把握现实作出适度反应,以带来快乐和稳定情绪。

2.发展原则 人和环境都是在发展变化的,增进心理健康要考虑到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内部心理的可变动性及现实环境所能提供的条件和变化。因此,每个人的心理健康状态都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发展的过程。健康可以因个体内部心理状态和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转变为不健康。所以在人的一生中,都存在着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问题。

3.系统原则 人的生命活动与健康的基本条件是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与平衡。因此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要考虑到人既是生物的人、社会的人,也是具有自我意识、善于思考、情感丰富、充满内心活动的人。而人所生活的环境也是一个历史发展的综合体。所以,只有从自然、社会、文化、道德、生物等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提出和解决问题,才能达到内外环境的协调与平衡。

(二)维护和增进老年期心理健康的措施

维护和增进老年期的心理健康,讲究心理卫生主要包括:加强老年人自身的心理保健与进一步改善和加强全社会的老年心理卫生服务两个方面。

1.加强老年人自身的心理保健 依据老年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生活变化与发展的特点,老年人自身心理卫生保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教育老年人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克服老年人对人生的生与死的恐惧 衰老与死亡相邻,人们忌讳谈论衰老。虽然世界卫生组织有老年人年龄划分标准,但大多数老年人并不是以此评价自己是否已经衰老,而是在传统的社会观念影响下,形成衰老的自我意识。因此,确立正确的生死观,克服老年的恐惧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以无畏的勇气面对日益逼近的死亡,才能找到日常生活的意义和乐趣。

(2)指导老人正确评价自我健康状况 Bonn等对志愿受检者连续随访15年以上,结果仅20%~40%受检者的自我评价与医生检查的健康状况相一致。这一现象在老年期反映尤为突出,由于老年人对健康状况的消极评价,对疾病过分忧虑,更感衰老、无用,对老人心理健康十分不利。因此,在老人身心健康的实践指导和健康教育中,应实事求是,指导老人正确评价自身健康状况,对健康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3)教育老年人正确认识离退休问题,树立老有所为,老有所用的新观念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带来的是职业功能的下降,由原来的职业功能上退下来,这是一个自然的、正常的、不可避免的过程。只有充分理解新陈代谢、新老交替的规律,才能对离退休这个生活变化泰然处之。离退休必然会带来社会角色、地位的变动,对此,要教育老年人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必须认识与适应离退休后的社会角色转变,才能生活得轻松愉快,老年人如何继续发挥作用,须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及客观条件而定。对于身体好、精力充沛、仍旧可以继续从事职业生活的离退休老人来说,退休后的继续工作——再就职,十分常见。有人把老人的再就职看成是第二次青春、第二个职业生命……总之,认为是老年人再次展现自己才能的大好时机。

事实上,在以家庭责任制为中心的农村,广大老年农民在农副业生产中发挥巨大作用;在城市的科技、教育、文化和其他生产领域中,一大批离退休老人在继续发挥作用,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用的理想,使老人得到心理上的安慰,产生一种幸福感和满足感,有利于心理平衡。

(4)教育老年人充分认识老有所学的必要性,丰富精神生活 老年人退出工作岗位后,仍然需要学习,学习不仅是老年人的精神需要,而且可以增长知识,活跃思维,开阔眼界,端正价值观等,同时也有益于身心健康。完全不用脑或很少用脑会导致脑力衰退,“勤用脑可以防止脑力衰退。”从这个角度来说,老年人也应该学习和用脑。应指导老人根据自身的具体条件和兴趣学习和参加一些文化活动,如阅读、写作、绘画、书法、音乐、舞蹈、园艺、棋类等,不但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丰富精神生活,减少孤独、空虚和消沉之感,而且是一种健脑、健身的手段,有人称之为“文化保健”。它既可以通过使用大脑来锻炼大脑的思维、逻辑、想象、识别、运算、感知觉等功能,而且由于大脑和眼睛、四肢等的并用,使人的感官和肌肉、关节都得到锻炼。因此,合理用脑既可以促进大脑健康,提高人的智力,也是一种适合老年人的健身方法。

(5)指导老人安排好家庭生活,将“代沟”问题处理好 家庭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主要场所。老年人需要家庭和睦与温馨,家庭成员的理解、支持和照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下,老人在家庭中一般起着主导作用,维系亲子、婆媳、翁婿等家庭生活气氛。但老年人与子女之间在思想感情和生活习惯等方面有时因看法和处理方法不同,而有所谓的“代沟”,即不相适应、难以沟通或难保持一致的状况。两代人均负有责任和义务。作为子女应尽孝道,赡养与尊重老人。作为老人不可固执己见,独断专行或大摆长辈尊严,应理解子女,以理服人。遇事多和老伴、子女协商,切不可自寻烦恼和伤感。性生活是老年人家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夫妻也需要性爱和爱情,从而获得身心的满足感。老年夫妻恩爱,互相关怀、体贴,使老年夫妻生活充满了情趣与温馨,是老年人长寿的良药。在家庭生活中,经济生活水平太差,尤其是老人自身无足够的经济来源和无独立支配的经济收入是影响老人心理健康的问题之一,会使老人产生不安全感和自叹自怜的消极心理。总之,指导老人安排好家庭生活,充分享受天伦之乐,对老人心理健康的增进具有特殊的意义。

(6)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对老人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如起居、饮食、戒烟、节酒等。古人云“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是很有道理的。适当的修饰外貌,改善形象;适当扩大社会交往,多交知心朋友,多接触大自然的良辰美景,或欣赏优美的音乐艺术;搞好居室卫生,在室内做一些装饰和布置,赏玩一些花、草、工艺品或字画等,使生活环境幽雅宁静,心情舒畅,有助于克服消极心理,振奋精神。所以,应培养老年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科学安排,怡然自得。

2.改善和加强社会的老年心理卫生服务

(1)进一步树立和发扬尊老敬老的社会风气 我国是一个古老而文明的国家,早已形成了对老人的赡养义务和尊敬的社会美德。这种敬老、养老的社会风尚也形成我国老人心理健康的社会心理环境。但是,不容忽视的是随着社会变革,生产方式的改变,竞争与商品意识的价值观念,同样会使敬老养老的社会风气发生改变。因此,就宏观社会心理环境而言,应继续大力倡导养老敬老。

(2)尽快立法 应制定我国《老年人保护法》、《老年人福利法》等法规,为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增强老人安全感,解除后顾之忧,安度晚年提供社会保障。

(3)加强老年人问题的科学研究 这也是讲究老年期心理卫生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开展衰老及老年病的基础和应用性的战略研究项目;各国政府对本国的人口结构,流行病学,社会、经济等建立有效的监测体系;制定明确及行之有效的政策及规定;鼓励对衰老进行跨学科多层次的科学研究;对老年人的衣、食、住、行、家庭问题,就业问题等的研究。对老年人群工作的专业人员的培训及教育,提高技能及科学方法。只有开展老人问题全方位的研究与实施,才能实现老年人健康老龄化的远景。

(4)充分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 老年是许多危机和应激因素集中在一起的时期。如离退休后引起的原角色的丧失,收入减少,离开热爱的工作和熟悉的朋友,晚年丧偶、同龄朋友相继去世、体弱多病等,都会给老人带来许多心情不安的应激因素。在这些因素的威胁下,会破坏老年人的晚年幸福。因此,政府、社会、单位、邻里、家庭及亲友等,都应对老人给予关心、安慰、同情和支持,为老年人建立起广泛的社会支持系统网,形成尊老、敬老的社会风气,满足老年人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如医疗与经常性体检,常见病的预防、娱乐场所、学习场所、住房拥挤与不便等基本生活条件的满足。尽快发展老人服务事业提供老人食品、服装、开设老人门诊,方便老人就医和保健。加强老年人社会保险和福利设施。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等,为“健康老龄化”’的实现奠定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