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一)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病因、临床特点和治疗原则
由肺组织、肺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引起的肺组织结构和(或)功能异常,产生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使右心扩张肥大,伴或不伴右心衰竭的心脏病。本病患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随年龄增长患病率增高,男女无明显差别。
1.病因 肺心病以慢支并发阻塞性肺气肿引起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最多见,占80%~90%,其次为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尘肺、重症肺结核、慢性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等。
2.临床特点 本病发展缓慢,临床上除原发病的症状和体征外,可逐渐出现肺、心功能衰竭以及其他器官受累的征象。可分为代偿期与失代偿期。
(1)肺、心功能代偿期(包括缓解期) 此期主要是COPD的表现。慢性咳嗽、咳痰、气急或伴喘息,活动后感心悸、呼吸困难、乏力和活动耐力下降。体检可见明显肺气肿体征,听诊多有呼吸音减弱,感染时可有干、湿性啰音;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提示有肺动脉高压;三尖瓣区可闻及收缩期杂音,剑突下可见心脏搏动,提示右心室肥大;部分病人因肺气肿使胸膜腔内压升高,阻碍上下腔静脉回流,可有颈静脉充盈;因膈肌下降,使肝上界及下缘明显下移。
(2)肺、心功能失代偿期(包括急性加重期) 以呼吸衰竭的表现最为突出,可有心力衰竭。由肺血管疾患引起的肺心病则以心力衰竭为主,呼吸衰竭较轻。
1)呼吸衰竭 常因急性呼吸道感染而诱发,表现为呼吸困难严重、发绀明显,甚至出现烦躁、谵妄、嗜睡、昏迷、抽搐等肺性脑病的表现。
2)心力衰竭 以右心衰竭为主,表现为食欲缺乏、腹胀、恶心、明显倦怠、乏力。体检可有颈静脉怒张;剑突下心脏搏动明显,多示右心室肥大;三尖瓣区可闻及收缩期杂音,可有奔马律;肝大、肝颈静脉反流征阳性;下肢及身体下垂部位可呈凹陷性水肿,严重右心衰竭者腹水征阳性。
3.治疗原则 急性加重期积极控制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合理氧疗,改善肺、心功能。
(1)控制感染 主张联合用药。根据痰涂片、痰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生素。
(2)通畅呼吸道 合理吸氧,持续低浓度(24%~35%)给氧,应用呼吸兴奋剂等。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3)控制心力衰竭 轻度心力衰竭给予吸氧,改善呼吸功能、控制呼吸道感染后,症状即可减轻或消失。较重者加用利尿剂亦能较快予以控制。
(4)控制心律失常 一般经控制感染,纠正缺氧、纠正酸碱和电解质平衡失调等可自行消失。若持续存在可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缓解期采用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防治原发病,祛除诱因,增强体质,促进肺、心功能恢复,延缓病情发展。
(二)护理评估
1.病史 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以冬、春季多见,常因急性呼吸道感染、吸烟、寒冷加重,尤其是反复发生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2.身体评估 有无劳动或活动后气促、呼吸困难、乏力和活动耐力下降。有无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表现。
3.心理-社会评估 由于病程长,反复发作,每况愈下,给病人带来较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病人易出现焦虑、悲观、沮丧等心理反应,甚至对治疗失去信心。病情一旦发展到影响工作和生活时,会导致病人心理压力增加,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家属由于长年照顾会产生疲惫而不耐烦心态,病人逐渐丧失生活和工作能力,亦给家庭的生活和经济带来沉重的负担。了解病人精神状态,能否适应角色的转变而采用有效的应对方式,判断其心理准备程度和知识缺乏程度;病人家属对疾病的了解情况;对病人关心、支持程度;病人家庭的经济条件、有无医疗保障的支持;病人出院后的就医条件,居住地的社区保健服务等。
4.辅助检查
(1)X射线胸片检查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除肺、胸原发疾患及急性肺部感染的X射线征象外,尚有肺动脉高压、右心室肥大的征象。
(2)动脉血气分析 早期可正常,随病情发展,动脉血氧分压(PaO2)降低,进一步发展二氧化碳分压(PaCO2)增高,出现代偿性呼吸性酸中毒,pH值降低。
(3)心电图检查 主要为右心室肥大的改变,可作为诊断肺心病的参考条件。
(4)超声心动图 可以在超声下发现右心室肥大的改变,可作为诊断肺心病的参考条件。
(三)护理诊断及医护合作性问题
1.清理呼吸道无效 与无效咳嗽、痰液黏稠、支气管阻塞有关。
2.气体交换受损 与呼吸道阻塞、呼吸面积减少引起肺通气换气功能受损有关。
3.活动无耐力 病人活动后感心悸、乏力。与右心衰竭、心功能减退有关。
4.体液过多 与右心功能不全,静脉回流障碍、静脉压升高有关。
(四)护理目标
1.病人能有效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呼吸功能逐渐改善。
2.能进行有效咳嗽、排痰,呼吸道通畅。
3.能够得到充足的休息,体力恢复。
(五)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
(1)休息与活动 给病人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限制探视,保证病人充足的睡眠时间。保持病室内空气新鲜,控制温度在20~22℃,湿度为50%~70%。失代偿期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协助其取舒适的体位,如抬高床头、半卧位、高枕卧位,减少病人体力消耗及氧耗量。代偿期帮助病人制订活动计划,合理安排活动与休息时间,先让病人在床上活动四肢,然后在床边活动,循序渐进,以病人耐受为宜。协助病人满足生活需要,将常用物品放在病人易拿到的地方,尽量减少病人的活动量。
(2)饮食护理 若病人出现水肿、尿少时,应限制钠水摄入,钠盐<3g/d,进水量限制在1~1.5L。
2.病情观察 监测动脉血气分析和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情况。肺心病病人应观察有无头痛、意识障碍等肺性脑病表现。准确记录24h出入液量,根据病情限制输液量、控制输液速度。输液量每天不超过1L,速度不超过每分钟30滴。观察有无尿少、下肢水肿、食欲缺乏、腹胀、腹痛等右心衰竭的表现。
3.用药护理 肺心病多因呼吸道感染而加重心力衰竭,因此,一般只要有效地控制呼吸道感染,改善缺氧和高碳酸血症,配合应用利尿剂,即可控制心力衰竭,无须使用强心剂。但对于二氧化碳潴留,呼吸道分泌多的重症病人慎用镇静药、麻醉药、催眠药,以防抑制呼吸和咳嗽反射,诱发或加重肺性脑病,进一步加重呼吸衰竭。应用利尿剂过度会导致脱水,使血液浓缩,痰液黏稠不易咳出;低钾、低氯性碱中毒,抑制呼吸中枢,使通气量降低,加重缺氧;利尿剂尽可能在白天给药,以免因频繁排尿而影响病人夜间睡眠。肺心病病人长期处于缺氧状态,对洋地黄类药物耐受性很低,故疗效差、易中毒,用药前应注意纠正缺氧,遵医嘱给药,注意药效并观察毒性反应。使用抗生素时,注意观察感染症状和体征是否得到有效控制。
(六)护理评价
病人呼吸平稳,肺部听诊呼吸音正常,无哮鸣音;痰液稀薄,减少,易咳出;活动后无胸闷、气急症状发生;动脉血气分析检测结果维持在正常范围。
(七)健康教育与出院指导
1.向病人及家属介绍肺心病的病因,宣传及时控制呼吸道感染、增强体质、改善心肺功能、防止肺心病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性。
2.指导病人适当休息,保证足够的热量、维生素和水分,保持口腔清洁;指导病人冷水擦身和腹式呼吸、缩唇呼气等以改善肺脏通气等耐寒及康复锻炼;告诫病人戒烟。
3.告知病人避免进入人多密集,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及接触上呼吸道感染病人;注意保暖,积极预防感冒,避免或减少急性发作。坚持长期家庭氧疗。
4.指导病人合理用药,定期门诊随访。病人如感到呼吸困难加重、咳嗽剧烈、咳痰、尿量减少、水肿明显或家属发现病人神志淡漠、嗜睡或兴奋躁动、口唇发绀提示病情变化或加重,需及时就医诊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