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脾阴虚的证治

脾阴虚的证治

时间:2023-05-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脾阴亏虚之病因正如上述,故所见之证,仍不外中焦脾土之患,大多为运化、转输、统摄、升降等功能失常。然脾阳不足易疗,脾阴亏虚难复,故应续治勿辍,方克全功。脾阴亏虚与胃阴不足之证,世人常辨析不清,混为一谈。处方用药辄以养胃阴之方替代补脾阴之品。胃阴虚则纳谷差,胃气逆,常见纳呆或知饥不食,干哕呃逆。胃阴虚多兼燥火,治法主以甘寒养阴,益胃生津。脾阴虚多兼气弱,治法主以甘凉滋润,培土益气,药如上述。

三、脾阴虚的证治

脾阴亏虚之病因正如上述,故所见之证,仍不外中焦脾土之患,大多为运化、转输、统摄、升降等功能失常。其表现证侯为:神疲少气,倦怠乏力,不思饮食或食入难化,四肢酸软,肌肉萎缩,形体消瘦,脘腹胀满,口渴心烦,掌心灼热,低热不退,或身时烘热,或自汗盗汗,口甜多涎,口干不欲饮,面色苍白或阴黄憔悴,或两颧嫩红,发脱或不泽,肌衄便血,妇女月经不调,崩漏带下,大便溏泄,小便频数,唇赤,舌红中剥少苔,脉多虚细或数而无力。

其治疗之法既不可甘温益气,又不能甘寒养阴,更不能施以辛香苦燥之品。缪仲淳在《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中告诉我们:“世人徒知香燥温补为治脾虚之法,而不知甘凉滋润益阴之有益于脾也。”故治疗脾阴亏虚法,只宜滋润甘凉之品,取其甘以补脾,润以益阴,滋而不腻,凉而不寒。候脾阴一复,虚热有敛,健运复司,诸症渐减。然脾阳不足易疗,脾阴亏虚难复,故应续治勿辍,方克全功。所谓“虚无速补之法”,阴虚更无遽复之理。吴师朗《不居集》中之理阴汤,胡慎柔之养真汤,陈藏器之六神散皆为疗治脾阴不足可师之良方。药为人参、山药、扁豆、莲子、茯苓、甘草、五味子、白芍、白术、百合、谷芽等。全是补而不温、滋而不腻、甘淡酸凉之味。若需理气和胃闿气醒脾时,辛香燥烈之品皆当摒弃,只宜选用香而不燥、温而不热之佛手、香元皮、绿萼梅、甘松等药。

脾阴亏虚与胃阴不足之证,世人常辨析不清,混为一谈。处方用药辄以养胃阴之方替代补脾阴之品。脾胃虽同居中州,互为表里,但在生理功能上却各具特点:胃主受纳腐熟,以下行为顺;脾主运化转输,以上升则健。胃阴虚则纳谷差,胃气逆,常见纳呆或知饥不食,干哕呃逆。如虚火炽盛,亦有消谷善饥之变;津液枯槁较甚时,又可见噎膈、便燥口干之证。脾阴虚则运化弱,脾气陷,常有不思饮食、四肢酸软等脾土不足之象。胃阴虚多兼燥火,治法主以甘寒养阴,益胃生津。药如生地、沙参、麦冬、玉竹、天花粉、冰糖、石斛、知母、石膏、乌梅等。脾阴虚多兼气弱,治法主以甘凉滋润,培土益气,药如上述。可见两者病机不一,见证各异,施治之方药亦迥然不同,故不可不辨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