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存在上述三种不同的传达类型,除了外在的信道噪声之外,都是由于在客观上符号系统自身编码规则发展的状况,以及在主观上,发信人在编码过程中是否具有实现忠实传达的主观意愿所决定。从而,使符号系统分为三种不同类型的编码性质,这就是科学编码、诗学编码与社会编码。
1.科学编码
一个符号系统能实现理想的传达,是由于作为系统的内在因素,这个符号系统已经发展到完全成熟的地步。也就是作为其符号编码规则,已是充分严密、完备,不再有任何缺陷,并且其编码规则也已在收、发信人双方形成共知、共识。因为具有这种性质的编码规则为所有科学系统所追求,为充分成熟的科学系统所拥有,所以具有这种性质的编码规则也就称为科学编码。
凡具有科学编码性质的符号系统,都具备了实现理想传达的系统内因。当然最终实现理想传达还必须由信道不出现噪声这一与符号系统本身性质无直接关联的外在因素,以及发信人实现忠实传达的主观意愿来保证。在一个具有科学编码性质的符号系统中,它所实现的传达就是一种仅依存于编码规则的理想传达,在这种系统中语境将不起任何作用。
所谓科学编码并非指一个现实的科学系统中的编码,而是指一种编码性质。当一个学科达到了完全成熟的状态,它就能成为一个具有科学编码性质的系统。如在低速的运动时,牛顿力学这一科学系统就达到了完全成熟的境地,所以也就成为具有科学编码性质的符号系统。但并不是说所有的科学系统都一定具备了科学编码的性质,因为一个发展途中的科学系统,如人体科学,它的编码性质就远未达到完全成熟的境地。所以具有科学编码性质的符号系统是绝无仅有的,完全理性的符号系统。但无论如何,科学编码的性质都是一切科学的文化系统所追求的目标。正因为科学编码的符号系统所实现的只是基于编码规则的信息的忠实传达,语境将不起任何作用,所以具有科学编码性质的符号系统不具备美学功能,实用功能是其唯一的符号功能。
2.诗学编码
一个符号系统之所以会完全不能实现传达,是因为作为系统的内在因素,这个“符号系统”在构成信文之前还完全没有经历过任何符号过程,没有形成任何既有符号,当然也还没有形成任何符号规则,即在所有感性形式中也没有承载任何基于规则的理性内容,在编码过程中发信人也不具备实现传达的主观意愿。对于收信人而言,当然更没有任何与发信人能形成共知、共识的编码规则,所以,这种“符号系统”就根本不可能有任何信息的传达可言。再则,即使对一个虽曾经历过符号过程的赋义赋值,具有既有符号的符号系统,本应可能实现信息相当忠实的传达的,但是由于发信人完全不具备实现忠实传达的主观意愿,并不根据所要传达的信息,也不遵循既有符号规则进行信文编码,乃至无情地卸去符号感性形式中所承载的既有的所指,使之成为貌似符号的感性形式而已,这时在实质上就与没有编码规则无异,当然也就根本没有信息的忠实传达可言。对于上述的“符号系统”而言,所实现的当然不可能是基于规则的理性内容的传达,而只能是基于信文语境的情感内涵的诠释而已。其实从符号学的角度来说,这样的符号系统所实现的“传达”,如果姑且称为传达的话,也只能是一种仅依存于语境的“传达”,一种难以称为传达的“传达”。这样的系统也还难以称之为符号系统,也只能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姑且称之为“符号系统”而已。如果将这种还没有形成的编码规则也视为一种编码性质的话,那么这种没有编码规则的编码性质就称为诗学编码。之所以称这种所谓“编码性质”为诗学编码,是由于在以诗为代表的一切艺术系统中,所追求的正是这种基于信文语境的情感内涵的诠释,而无视乃至排斥基于编码规则的信文理性内容的忠实传达。并且这种所谓的编码性质还为彻底抽象的艺术系统所拥有。
发信人在进行信文构成时没有可遵循的任何编码规则,构成信文也不是为了承载什么特定的信息,所以这种信文的构成也就是一种完全自由,无实用目的的构成,或者说是一种信文构成的自我目的化。具有这种编码性质的“符号系统”就只能存在美学功能,而完全不存在实用功能。
如前卫绘画这种艺术系统,就是非常接近诗学编码性质的符号系统。其“传达”过程就如图2-17所示。这时艺术家究竟想要传达什么“信息”,是否确实“传达”了什么“信息”,观众都将一无所知。艺术家在进行信文构成时究竟依循于怎样的编码规则,是否确有什么可供依循的规则存在,观众也都将一无所知。观众唯一可知的只是传送过来的信文,即作品,以及蕴含在其中的蛛丝马迹,即语境而已。所以观众在面对这种作品进行“解码”时,当然也就没有任何与艺术家所共知共识的可用于“解码”的规则存在。观众唯一可取的,也就只能是各自按个人的自由联想,或主观心理认知规律去猜测艺术家可能使用了怎样的“编码规则”。如一根线条、一个形状或一个色块可能蕴含着某种“所指”,也就是只能去猜测艺术家在进行构成时可能使用了怎样的编码规则,并遵循这一猜测所得的“编码规则”去对信文作出所谓的“信息重建”而已。但这还能真正称为信息重建吗?其实只是收信人的一种情感内涵的诠释,或者说是收信人对情感内涵的再创造而已。由于每一位观众都有自己不同的自由联想与主观心理认知规律,所以诠释所得的情感内涵也就必然千人千面,各不相同,也就不会有与艺术家的共识。那么这还能称为传达吗?由于观众对艺术作品内涵再创造的直接参与,以及所取得的千人千面的诠释结果,不正是艺术的魅力之所在吗?所以诗学编码的性质也就成了一切艺术系统所极力追求的目标。
但是,作为一个现实的艺术系统,却未必都像极端的前卫艺术那样接近诗学编码的性质。如在传统的写实绘画中,就因为长期将同一个感性形式使用在相同的语境中,从而不同程度地与某一内容出现较为稳定的结合,就形成了一种潜在的规则,或者称为准编码规则,如唐诗中的典故就是。因此在信文编码时就具备了少量的准编码规则,从而也就偏离了诗学编码的性质。这时艺术家们就要千方百计地搜寻新的形式、创造新的语境。
3.社会编码
如上所说,不论是追求科学编码的科学系统,或是追求诗学编码的艺术系统,其实真正达到科学编码理想传达的科学系统,或真正成为诗学编码完全无法实现理性内容传达的艺术系统,两者都是绝无仅有的。如绝大部分的人文学科往往就属于并非理想的科学系统,编码规则并未完善,所以尚不属于科学编码。如各种传统艺术往往就属于非极端的艺术系统,早已出现部分的编码规则,或准编码规则,所以也还不完全属于诗学编码。只要一个符号系统还未能成为这种理想状态的科学系统,也不处于极端状态的艺术系统,它在收、发信人双方所实现的传达就是一种既尽可能地依存于既有编码规则的同时,对于尚缺少编码规则的部分又尽可能地依存于语境的传达。这种编码性质就称为社会编码。它是现实社会所有符号系统中的绝大部分,是现实的传达。
图3-4 传达的类型与编码性质
所以社会编码就像图3-4中所示的那样,处于理想的科学编码与极端的诗学编码之间的一个极为广泛的范围内。所以在社会编码系统中,在不同程度地体现出一个系统之所以被创造的根本目的而必具的实用功能的同时,也会由于人的主体意识所致,而在不同程度上出现美学功能。今后将置为重点进行研究的也就是这种情况。如要举例说明的话,早在第1章中关于物质文化的论述,就是社会编码的实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