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职业卫生监测与评价
职业是人们依据一定的生产关系和劳动方式所从事的一种生产或服务性活动。从事生产或服务性活动的人群称职业人群。职业人群约占世界人口的60%,职业人群是整个社会中最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生产力要素,职业人群的职业健康是企业和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保障职工的身体健康和安全,既关系到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又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安定。职业卫生就是识别、评价、预测和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对职业人群健康的影响,提出改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的措施,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保护和增进职业人群健康的一门学科。
我国的职业卫生工作创建于建国以后。由于政府的高度重视,使职业卫生工作得到迅速发展。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各省、市、县就建立了卫生防疫站,主要预防工作包括职业卫生、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学校卫生等,开展了大规模卫生与安全调查,为改善作业场所的卫生环境和职工的生活做了许多努力。20世纪80年代开始,各省相继建立了职业病医院及职业病防治研究机构。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职业病防治的政策、法规,涵盖劳动保险、工作环境卫生与安全要求、职业病医学保健等方面。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颁布实施,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职业卫生和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高度重视,标志着我国职业卫生、职业病防治工作迈进了法制化管理的新时代。
目前,我国受职业危害的人数、职业病的发病人数和因职业病而死亡的人数都居世界的前列。据统计,我国现有约1 600万家企业存在着有毒有害的作业场所,接触不同程度职业危害的职工总数达2亿人。2005年报告各类职业病人12 212例,其中尘肺病人9 173例,占75.11%,尘肺病死亡966例。至2005年底累计尘肺病例607 570例,其中存活病人470 089例。这些状况表明我国的职业危害问题较为突出。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职业危害已严重影响到劳动者的健康。除传统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外,社会心理因素、个人生活方式等,也影响劳动者的健康及其职业生命质量。以广大企业和劳动者特别是广大农民工为重点对象,提高劳动者的健康权益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保护劳动者的健康,是每一个职业卫生工作者面临的艰巨而繁重的任务;强化职业病防治工作,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务之急。
21世纪是高新技术,尤其是生命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大发展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新工艺技术、新材料、新产品的引进、生产和使用,以及“清洁生产”、“前期预防”的推广,来自生产工艺过程的有害因素将被有效控制,作业环境可望大大改善,而劳动过程中存在的有害因素,如工效学问题、生物节律问题、职业心理紧张等将逐渐成为我国职业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
因此,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任务应从“工艺”、“劳动”和“环境”入手,评价劳动条件优劣、探讨症结所在、研究干预对策,从而为创造工作与健康和谐统一的劳动条件提供理论依据和具体技术措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