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节 二甲基甲酰胺中毒
二甲基甲酰胺(DMF)为无色、常有鱼腥味的液体,相对分子量73.1,密度953g/L,熔点-61℃,沸点153℃,爆炸极限2.2%~15.2%,可溶于水和一般溶剂,与碱接触后可产生二甲胺。在工业上用途较广,在制造聚氯乙烯、聚丙烯氰等合成纤维时用作溶剂,亦用于有机合成、染料、制药、树脂、皮革、石油提炼、实验室等方面。近年来我国发生的DMF中毒,在皮革、制衣厂较多。
一、毒代动力学
DMF可经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吸收。由于其沸点较高,室温下不易挥发,因此经皮肤吸收所致中毒不容忽略。本品经肝脏解毒。
二、毒性
本品对皮肤、黏膜有刺激性,能引起中枢神经、肝、肾、胃损害。急性毒性属低毒,大鼠经口LD50为4g/kg,经皮LD50为3.5g/kg。动物急性中毒表现活动减少、食欲减退、步态蹒跚、四肢震颤性抽搐,随后侧卧,转入抑制状态。经呼吸道吸收的动物,有眼和上呼吸道的刺激症状。经皮染毒的动物,可见局部皮肤发红,并有烧灼现象。尸检主要显示肝、肾水肿变性和坏死,胃黏膜有腐蚀性病变,肺淤血和灶性出血。动物慢性毒性主要表现为肝损害。此外动物实验显示DMF可损害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但对体液免疫无明显抑制作用。对实验小鼠无致畸作用。
三、临床表现
(一)急性中毒
高浓度呼吸道吸入或严重皮肤污染可引起急性中毒。多发生于意外事故,或通风不良、防护欠佳的高浓度作业环境下工作。因接触DMF途径和浓度不同,潜伏期有所不同。经呼吸道吸收中毒者多在接触12~24小时后出现症状;皮肤吸收中毒者相对发病较快,可在6小时左右出现皮肤及全身表现。
吸入蒸气后,可产生眼和上呼吸道症状。
皮肤污染可致局部皮肤麻木、瘙痒、灼痛、肿胀、脱屑,并可有皮肤粗糙、水疱等损害。
胃肠道症状有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上腹部剧烈疼痛、顽固性便秘等,严重者伴有消化道出血。经纤维胃镜检查,证实胃和十二指肠黏膜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
肝脏损害一般在中毒数日后出现,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肝区疼痛、肝脏肿大等,可有黄疸,但以无黄疸型较多见。
心血管系统可出现一过性损害,如心律失常、低血压等。
肾脏损害在中毒数日后部分患者可出现镜下血尿、蛋白尿,血清尿素氮、血肌酐,一般在正常范围内。
本品溅入眼内可引起角膜损伤。
(二)慢性中毒
长期接触低浓度DMF蒸气后可出现皮肤、黏膜刺激症状,以及头痛、头晕、睡眠障碍、记忆力减退、胸闷、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胃痛、便秘、肝大、黄疸、肝功能障碍、尿中尿胆原及尿胆素增加、尿蛋白阳性。
(三)对生殖系统的损害
国内有研究表明,DMF作业的已婚女工可发生月经异常、经量增多,接触DMF男工的妻子,其早期自然流产的发生率增高。
四、实验室检查
(一)肝功能
ALT、AST、T-BIL、D-BIL可升高。
(二)尿中DMF及NMF测定可增高。
(三)心电图
可见窦性心动过缓、心动过速、ST段下降、T波低平、低电压等。
(四)胃十二指肠纤维镜检查
中毒严重者可发现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散在小出血点或黏膜轻度脱垂。
(五)其他
部分患者可有白细胞升高、血小板减少,蛋白、尿潜血、尿胆素及大便潜血阳性,B超示肝脏肿大。
五、鉴别诊断
根据有明确的DMF接触史,出现胃肠道、肝病及上呼吸道症状,结合现场调查及车间空气DMF浓度测定资料,必要时测尿中代谢产物,诊断一般并不困难。应注意与急性胃肠炎、慢性胃炎、食物中毒、胆石症、病毒性肝炎等相鉴别。
六、治疗
DMF中毒目前尚无特效解毒剂,主要采取一般急救措施及对症、支持治疗。重点是保护胃黏膜、肝脏和心脏。
(一)应速将患者脱离现场,移至空气新鲜处。用大量清水彻底清洗污染的皮肤和眼部。口服中毒者,应尽快催吐、洗胃、导泻。
(二)对症支持、治疗,一般可采取以下措施。
1.有腹痛、恶心、呕吐者,可给予阿托品、654-2、H2受体拮抗剂、洛塞克。
2.加强对心、肝、肾的保护治疗。如使用ATP、维生素B6、维生素C、肌苷、辅酶A、辅酶Q10、肝泰乐、甘利欣、天冬氨酸钾镁、1,2-二磷酸果糖等。
3.中毒早期可酌情使用糖皮质激素。
七、预防
加强车间通风排毒,尽可能做到生产密闭化。应避免本品与碱性液体接触,以免产生另一毒物二甲胺。注意个人防护,一旦皮肤被污染,立即用清水冲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