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节 急性一甲胺中毒
一甲胺沸点-6.3℃,密度0.7691g/cm3,易溶于水,蒸气压202.6kPa,蒸气密度1.07g/ L,闪点1.1℃(30%溶液)。一甲胺用于制药(非那根、磺胺、咖啡因等)、橡胶硫化促进剂、染料、炸药、制革和有机合成等。还可用作脱漆剂、涂料和添加剂。
一、毒代动力学
生产条件下,胺类蒸气经呼吸道吸入体内,液胺溅到皮肤或黏膜上,可经皮肤或黏膜吸收。人体组织细胞的线粒体和微粒体中的单胺氧化酶和二胺氧化酶在肝脏中含量较高,在脑和心肌中次之。单胺氧化酶能催化单胺和长链二胺的氧化脱胺基。生成的氨转化为尿素。脱胺氧化虽是胺类的重要代谢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甲胺被甲基化形成二甲胺。二甲胺部分代谢产生氨,也有部分氧化生成三甲胺氧化物。部分胺以原形由尿中排出。
二、临床表现
一甲胺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对眼和上呼吸道的刺激,如畏光、流泪、眼睑红肿、结膜充血等。症状可持续一周左右。除上述症状和体征外,尚可出现视物不清、眼异物感;眼睑沉重感、重者视物不见,眼睑不能睁开,有摩擦疼痛感等。眼部体征有眼灼伤、角膜上皮混浊水肿、荧光素染色阳性、虹膜后粘连、晶体混浊、视乳头及黄斑部水肿,并有口腔、鼻、咽喉部及上呼吸道黏膜刺激、灼伤、水肿。
大量一甲胺进入体内尚可作用于大脑、视中枢等,引起皮质性损害、球后视神经炎、脉络膜炎、中枢性弱视、视神经萎缩、眼肌麻痹、瞳孔散大或缩小、白内障。一甲胺可溶于泪液,其水溶液的氢氧离子与组织中的脂肪、蛋白质结合形成可溶性皂性及可溶性蛋白质化合物而使一甲胺向深部扩散,可能产生角膜穿孔、虹膜萎缩、青光眼等并发症。
呼吸系统症状、体征有咳嗽、咳痰、声音嘶哑、胸闷、呼吸困难、紫绀、鼻翼扇动、三凹征、咳粉红色泡沫痰、肺有干湿性罗音和(或)哮鸣音,可出现支气管炎、肺炎、间质性肺水肿、肺泡性肺水肿。严重者可进展为ARDS而死亡。
化学性灼伤是一甲胺病例的突出表现,可有咽干、咽痛等呼吸道灼伤,可产生支气管黏膜坏死、脱落,还可见到眼灼伤、口腔溃疡及腹痛、呕吐、黑便等消化道灼伤。皮肤灼伤面积较大,常见于颜面、颈、胸、躯干、腹部、会阴及四肢,深度多为I0~II0。
神经系统症状可有头痛、头晕、意识障碍,个别病例可出现锥体束征阳性,脑脊液蛋白阳性,细胞数增多。这些在其他刺激性气体中毒中少见。
急性中毒时白细胞可增多,这与急性刺激及继发性肺部感染有关。尿中可出现蛋白、红细胞、白细胞及管型,部分伴有血清尿素氮和肌酐升高,1~2周左右可恢复正常。血清ALT可升高。约一个月内可恢复。
重度中毒者半数以上可出现低氧血症、低碳酸血症,1/3左右为呼吸性碱中毒,少数为代谢性酸中毒。个别可留有慢性气道阻塞、肺纤维化、肺心病等后遗症,严重者丧失劳动能力。
三、治疗
急性集体中毒时,应建立抢救小组,分工协作,查明毒源,封锁中毒区,进行隔离,毒区喷洒稀醋酸。中毒者应尽快离开现场,尽可能减少吸入。
入院病人除卧床休息、保持安静外,必要时给予镇静剂。
(一)吸氧
氧流量一般为每分钟3~4L,肺水肿者可给每分钟5~6L。必要时气管切开加压给氧。
(二)超声雾化吸入
可以缓解喉头水肿和气管痉挛,改善通气,缓解肺水肿。配方为地塞米松5mg、庆大霉素8万单位、糜蛋白酶5mg、氨茶碱0.25g,加生理盐水60ml,每日4次,每次15ml。咳粉红色泡沫痰者,加用10%二甲基硅油气雾剂吸入,亦可考虑加用二丙酸培氯米松等雾化吸入。
(三)皮质激素应用
对较重病人,尤其是有肺水肿指征者应及早大量给予皮质激素治疗。一般为地塞米松10mg静注,视病情严重程度可增加剂量,最大剂量可达每天80mg。可加入东莨菪碱0.3~0.9mg,疗效更好。
(四)抗生素的应用
宜早期联合用药。可给予氨苄西林加庆大霉素,或加丁胺卡那霉素,及早送痰培养,根据其培养结果再调整抗生素。
(五)气管切开疗法
对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三凹征、紫绀、窒息者,应立即进行气管切开术,并用高频机械呼吸机或人工加压呼吸器进行加压给氧进行抢救。
(六)眼部处理
用大量清水冲洗眼部,应尽快用3%硼酸液大量冲洗结膜囊。眼部症状轻者用0.25%氯霉素眼药水滴眼,每2小时一次;0.5%醋酸可的松眼药水滴眼,每日3次;0.5%红霉素眼膏涂眼,每日2次。局部摩擦痛严重者,短期内加用1%地卡因滴眼,每日2次,并避光休息。严重者除上述治疗外,给予维生素C,庆大霉素等。亦可球结膜下注射、散瞳及包扎双眼等治疗。对于角膜荧光素染色阳性者,再加球结膜下注射自家血,每日1ml,每周2~3次。自家血清滴眼每日4次;对角膜混浊者给予1%~4%乙基吗啡滴眼液滴眼,每日3次;胺肽碘眼药水滴眼,每日2次等。一般20天左右即可治愈,轻者不留有后遗症,重者可留有角膜薄翳、角膜斑翳、角膜白斑。晶体混浊者,不易好转。
(七)对症及支持治疗法
给予高蛋白饮食,鼓励进食,严重病人输白蛋白、血浆、新鲜血、氨基酸等。
(八)加强护理
灼伤创面保持清洁,口腔保持卫生,病房消毒,负压抽吸喉头及支气管分泌物,拍背引流,气道湿化。早期积极防治肺水肿,彻底清洗创面及行扩创术,是预防ARDS的关键。
四、预防
应进行职业安全教育、群众卫生防毒知识教育,对基层人员进行培训,建立急救网络及中毒救援控制中心,对医务人员进行急救知识教育,提高防毒及抢救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