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放射性肿瘤
放射性肿瘤是指接受电离辐射照射后发生的与所受该照射具有一定程度流行病学病因联系的恶性肿瘤。已知电离辐射可诱发的人类恶性肿瘤,包括白血病、甲状腺癌、支气管肺癌、乳腺癌和皮肤癌等。
一、概述
接触职业主要为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和其他与放射源有密切接触的人员。
1.电离辐射诱发恶性肿瘤
电离辐射可诱发人类恶性肿瘤,是在发现X线后不久就被认识的辐射生物学效应。铀矿工肺癌发病率的增加和镭接触工人骨肉瘤的发生,也引起了人们普遍的关注。对日本原子弹爆炸幸存者的长期随访研究,以及其后的辐射致癌实验研究,为人类辐射致癌提供了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和理论依据。但是,由于至今尚未发现辐射诱发的恶性肿瘤具有特异性发病机制和表现特征,所以对癌症患者的个体,尚不能做出肯定的辐射病因学判定。
在辐射诱发的恶性疾病中,白血病的发病率较高、潜伏期短,且诱发剂量低。除慢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外,其他各种类型的急、慢性白血病的发病率,都可因电离辐射照射而增加。辐射诱发的甲状腺癌,主要是乳头增生性,其死亡率相当低(10%~15%)。而在辐射诱发的支气管肺癌中,未分化小细胞肺癌较多,其中主要是燕麦样细胞癌,其恶性程度高、生长快、易转移。现已公认,吸入矿井中高浓度的氡及其子体,是其确定的致癌因素。调查资料证明,辐射与吸烟对肺癌的发病,有明显的联合作用,主要是缩短发病的潜伏期。乳腺对辐射致癌有很高敏感性,特别是对青年妇女。有报道,0.1Gy剂量就可引起乳腺癌发生。辐射诱发骨肉瘤,主要来自内照射,而外照射引起骨肉瘤发病率的增高,则需要相当大的剂量。在职业性慢性放射性皮炎的基础上,可发生皮肤癌,发生率可达到10%~28%、常为扁平细胞癌;铀矿工人的皮肤癌多为基底细胞癌,主要发生在面颊部和前额部。
2.其他电离辐射远后效应
电离辐射的远后效应是指受照射后几个月、几年、几十年或直至终生才发生的慢性效应。这种效应可以显现在受照者本人身上,也可显现在后代身上,前者称为躯体效应,后者称为遗传效应。
远后效应可发生于一次大剂量的急性照射之后,也可发生于长期小剂量累积作用。长半衰期的放射性核素一次大量或多次小量进入机体,又不易排出体外,使机体长期受到照射,同样可引起远后效应。
除了前述的恶性肿瘤之外,常见的电离辐射远后效应有血液系统疾病(贫血、白血病)、寿命缩短、胚胎效应和遗传效应等。
关于射线尤其是小剂量导致人的非特异性寿命缩短的问题,目前看法尚不一致。迄今为止的资料尚不足以说明射线能促进非特异性老化作用而使寿命缩短。按我国放射卫生防护标准,对放射性工作人员剂量限值的规定,如果全身均匀照射的年剂量限值不超过50mSv,工作50年的累积剂量最多不超过2.5Sv,将不至于引起寿命缩短。
辐射遗传效应系随机效应,无剂量阈值,是辐射引起生殖细胞的损伤,从而对胚胎或子代产生影响。其中显性突变和伴性隐性突变主要导致先天畸形,而伴性显性致死突变则表现为流产、死产和不育。
二、判断依据
(一)有接受一定剂量某种射线照射的历史和受照法定个人剂量监测记录资料。
(二)受照经一定潜伏期后发生特定类型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并且得到临床确诊。
(三)根据患者性别、受照时年龄、发病潜伏期和受照剂量,按“照射诱发恶性肿瘤病因概率的计算”等方法计算所患恶性肿瘤起因于所受照射的病因概率(Probability of Causation,简称PC)。
三、职业性放射性肿瘤的诊断
(一)起因于职业性照射的放射性肿瘤可以诊断为职业性放射性肿瘤。
(二)职业照射复合职业性化学致癌暴露,辐射致癌在危险增加中的相对贡献大于50%,合计病因概率PC》50%者也诊断为职业性放射性肿瘤。
四、放射性肿瘤的处理原则
根据恶性肿瘤的种类、类型和发展阶段采取与同类一般肿瘤相同的方法进行积极治疗与处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