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手臂振动病典型表现是什么

手臂振动病典型表现是什么

时间:2023-05-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手臂振动病的患病率是随着接振时间延长而增加,严重程度也是随着接振时间的延长而加重的。手臂振动病的典型表现是振动性白指,这是目前诊断本病的主要临床依据之一。具有长期从事手传振动作业的职业史,出现手臂振动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结合末梢循环功能、周围神经功能检查,参考作业环境的劳动卫生学调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并排除其他病因所致类似疾病,方可诊断。

第一节 手臂振动病

手臂振动病是长期从事手传振动作业而引起的手部末梢循环障碍和(或)手臂神经功能障碍为主的疾病,并能引起手臂骨、关节-肌肉系统的损伤。其典型表现是振动性白指。

一、职业接触

主要是使用振动工具接触手传(局部)振动的作业。国内发生该病的工种主要分布在凿岩工、造型工、捣固工、油锯工、电锯工、砂轮磨工、抛光工、锻工、铣工等。摩托车驾驶等既接触手传振动又接触全身振动的作业也可发生手臂振动病。

二、发病因素

(一)振动因素

振动参量特别是振动强度的大小和振动频率的范围的不同,引起的生物学效应也不同。振动的频率和加速度决定了振动的性质和强度,与人体健康关系最密切,具有重要的卫生学意义。

一般认为,振动频率在30~300Hz易引起血管、神经功能、肌肉系统的损害;300Hz以上的振动对血管的痉挛作用减弱,而对神经、肌肉系统的影响增强;1000Hz以上的振动难以被人体主观感受。许多振动工具振动的中心频率正是可引起血管损伤的63Hz、125Hz、250Hz。

(二)接振时间

振动暴露的时间和强度决定了机体接受振动的“剂量”和累积作用。手臂振动病的患病率是随着接振时间延长而增加,严重程度也是随着接振时间的延长而加重的。

(三)温度、噪声等环境因素

环境温度在15℃以下,特别是局部和全身受冷,可直接影响血管机能,引起局部或全身血液循环的变化。

噪声、毒物等环境因素的作用对振动危害也有影响。特别是振动工具的振动往往同时伴有噪声,且多为脉冲噪声,其强度多在80~120dB,除可发生噪声病以外,还可促使手臂振动的发生和流行。

三、临床表现

(一)手麻、手痛等手部感觉障碍

手麻、手痛、手胀、手僵、手多汗等局部症状是本病早期和比较普遍的主诉,也是振动性神经病的主要症状。特别是间歇性或持续性手麻,是本病最早出现的症状,具有重要的亚临床意义,据调查其出现率在36%~83%。这种手麻、手痛往往影响整个上肢,下班后特别是夜间更为明显,往往影响睡眠,工作、活动、加温后可暂时缓解。

此外,手无力、上肢各关节酸痛等也是常见的症状,可伴有细微动作的运动功能障碍。还可出现神经衰弱综合征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

检查可见,手部特别是指端的感觉减退,阈值升高,振动觉、痛觉感觉障碍(阈值升高)更加明显。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表现为正中神经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降低、远端潜伏时延长,肌电图检查可见神经源性损害。

(二)发作性手指变白(振动性白指)

手臂振动病的典型表现是振动性白指,这是目前诊断本病的主要临床依据之一。其发作具有一过性和时相性特点,一般是在受冷后,患指出现麻、胀、痛,并由灰白变苍白,由远端向近端发展,变白部位界限十分明显。白指发作的常见部位是食指、中指和无名指的远端指节。白指发作基本不累及拇指,严重者可累及近端指节,以至全手指变白,故有“死指”、“死手”之称。

发作持续时间与白指的范围有关,可由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发作的频率决定于白指的严重程度和环境温度,轻者仅在寒冷季节偶尔发作,重者四季均可频繁发作。白指发作的恢复往往是由苍白变紫绀,再变潮红,逐渐恢复至常色。

(三)上肢骨—关节和肌肉系统的症状

可出现手指关节的肿胀、变形,手部肌肉萎缩等。上肢关节特别是指—掌关节、腕关节的疼痛较多见。

四、诊断及分级标准

具有长期从事手传振动作业的职业史,出现手臂振动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结合末梢循环功能、周围神经功能检查,参考作业环境的劳动卫生学调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并排除其他病因所致类似疾病,方可诊断。

(一)轻度手臂振动病:具有下列表现之一者

1.白指发作累及手指的指尖部位,未超出远端指节的范围,遇冷时偶尔发作。

2.手部痛觉、振动觉明显减退或手指关节肿胀、变形,经神经—肌电图检查出现神经传导速度或远端潜伏时延长。

(二)中度手臂振动病:具有下列表现之一者

1.白指发作累及手指的远端指节和中间指节(偶见近端指节),常在冬季发作;

2.手部肌肉轻度萎缩,神经—肌电图检查出现神经源性损害。

(三)重度手臂振动病:具有下列表现之一者

1.白指发作累及多数手指的所有指节,甚至累及全手,经常发作,严重者可出现指端坏疽;

2.手部肌肉明显萎缩或出现“鹰爪样”手部畸形,严重影响手部功能。

五、治疗原则

(一)根据病情进行综合性治疗

应用扩张血管及营养神经的药物治疗,中医药治疗可结合采用物理疗法、运动疗法等。必要时进行外科治疗。

(二)加强个人防护,注意手部和全身保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